笔墨走金石 剑气贯长虹:“长征文学”八十年札记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493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笔墨走金石 剑气贯长虹:“长征文学”八十年札记

2016-10-27 | 来源: 江城日报

油画 长征.jpg

油画 《长征》(局部  图源网络)

  近年来有专家提议,将记录长征壮举的回忆文章和以长征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定义为“长征文学”。中国作协举办的“红军不怕远征难——文学中的长征”展览,电视纪录片《红旗飘飘——长征文学风采录》,对长征题材文学创作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并被誉为长征精神与红色文学完美的艺术凝结,堪称中国文学的财富。

  长征胜利80年来,以毛泽东主席《七律·长征》等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军队将领们的诗文以及浩若繁星般的纪实性文章或文学创作,记录了中华民族乃至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可谓是笔墨走金石,剑气贯长虹。

  一

  最早出现与长征有关的作品,是毛泽东的诗词以及红军离开革命根据地后,苏区人民怀念和歌唱红军的歌曲,如《兴国山歌》《十送红军》《盼红军》等。

  大多数读者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或六十年代开始接触长征题材作品的,当时描写长征的文字,多是作为长征亲历者的革命前辈们的回忆文章,也有早期的为数不多的文艺作品。我是在八九岁时看到家里有一组描绘长征的挂轴,记得有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会师吴起镇等场面,后来看了长征题材的电影《万水千山》《突破乌江》《金沙江畔》等,对长征有了初步了解。当时的小学课本里也有关于长征的故事,如陆定一的《老山界》和《金色的鱼钩》。

  除了早期的长征诗词以外,最早以文字记录并向世界传播长征的,是1935年1月15日,陈云同志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所作的关于红军长征的报告,后来被整理成《英勇的西征》在英国出版。陈云因此被认为是“第一位向世界口述红军长征的人”。1942年,八路军总政治部印刷了《红军长征记》一书。埃德加·斯诺等一批西方记者、作家在陕北采访后,写出许多客观反映红军的通讯报道,发表在英美报刊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红星照耀中国》就是写于此时,后在英国出版,将伟大的长征推向了全世界。还有范长江等中国记者、作家关于长征的报道,进一步扩大了长征的影响。亲历长征的红军将领们的回忆,中外记者的报道,是以纪实性作品为主的长征文学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长征的纪实性作品,主要刊于《红旗飘飘》大型丛书。这是195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策划出版的,除初期发表部分长征题材文学作品外,绝大多数是老一辈革命家、解放军高级将领本人亲自撰写,或由编辑采访记录他们亲身经历的长征。这套丛书文革前出版16集,文革后复刊又出版16集,总共32集。

  二

  解放军建军30周年时,“长征文学”得以继续发展,形成第二次热潮。从事创作的既有红军将士,也有专业作家。冯牧先生谈长征题材创作时说:“广大读者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能够早日看到正面地反映这一英勇卓绝的斗争时期的作品,人们殷切地期望能够通过真实的艺术形象来回顾我们的革命前辈所走过的漫长艰辛的道路。我们的父辈兄辈既然在二三十年前曾经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写下了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人们有理由要求作者们能够早日写出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质量上都无愧于这一英雄史诗的文学作品来。”

  在这一时期的关于长征的纪实性文学中,开始出现了长征题材的文学创作,如王愿坚的一批小说和总政话剧团的《万水千山》、肖华将军的《长征组歌》、马忆湘的长篇小说《朝阳花》、短篇小说集《飞兵赤水》等。王愿坚的《党费》,后来改编为电影《党的女儿》,表现革命者坚强意志,歌颂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三人行》写的是长征途中三个红军官兵互相救助,以顽强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追赶红军的故事。《七根火柴》中,长征路上的小战士,为了给红军送去火种,在自己最需要热量的时候没有动一根火柴,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足迹》则是赞颂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时,险象环生的历程和不屈不挠的意志。这些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展现出逼真、凝重的历史画面,并始终贯穿“信仰”的主题。在当代文学反映长征历史并不多见的那个年代,王愿坚选择了这一重要历史题材,并作出了成功的实践,因此,他的作品成为早期“长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陈其通少将,是1931年参加红军并亲历长征的将军,被誉为“红军戏剧家”。他从1938年起就先后写出了《艰苦路程两万里》《二万五千里长征记》《铁流二万五千里》等长征剧本,到1954年完成了话剧《万水千山》。从遵义会议后第二次攻打娄山关开始,选择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过草地、腊子口战役等重要事件,精心组织戏剧冲突,着重揭示正确路线之下的理想信念、革命意志和团结精神对于长征胜利的意义。这是第一部全景反映长征的作品,也是早期“长征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当年的演出取得巨大成功,观众踊跃,好评如潮,许多老红军纷纷提笔写评论,回忆往事。

  总政主任肖华上将,18岁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二师政委,他是尽人皆知的写长征的将军诗人。1964年,他写成12首形象鲜明、感情真挚的史诗,命名为《长征组歌》,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作曲家合作,选择其中10首谱曲,分别描绘了10个环环相扣的战斗生活场面,把根据地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融合在一起,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大型声乐套曲。战友文工团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前后在北京连演三十多场,引起强烈反响。《长征组歌》被誉为我国合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作品,成为歌颂长征的经典之作,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许多唱段家喻户晓,传唱至今。这部作品为长征题材创作第二高潮,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三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长征文学”继续获得发展,特别是大量回忆录和长篇叙事作品突出了对史诗性的追求,例如《回顾长征》《伟大的长征》《红军长征》等,集中了红军将士回顾长征的优秀之作,还有国民党将领的文章,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红军的机智无畏。一些长篇叙事性作品展现出宏大叙事的气度,  更加注重揭示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如《长征风云》(赵蔚)、《沧海横流》(刘秉荣)、《红土黑血》(石钟山)、《山水狂飙》(伍近先)、《草地龙虎》(陈宇)、《血火煮江山》(于东)等,都对长征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悲壮斗争、那些英勇献身的伟大灵魂进行了激情的再现。

  这个阶段的长征文学,也表现出中国文学的多元精神,对长征历史及其重大事件强化了主观化表达。例如,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波澜壮阔而又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长征的总体风貌,正面描写红一方面军长征的重大历程,描写红军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红军与险恶自然环境的矛盾,红军内部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错误倾向的矛盾,组合成故事冲突,充分显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领导红军战胜敌人、战胜艰难险阻的非凡能力。在复杂的矛盾漩涡中着力刻画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王稼祥、彭德怀、刘伯承、聂荣臻以及韩洞庭、金雨来、樱桃、杜铁匠等红军指战员形象,由此显示出具体生动的长征精神。黎汝清的长篇小说《湘江之战》和乔良的中篇小说《灵旗》,也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两部作品都选择湘江之战作为核心,又把长征与社会主义建设联系起来,与长征人物命运的变迁联系起来,由此引发出对革命和人生的感悟。《湘江之战》从正面展开重大历史事件,刻画敌我双方重要人物,由一个具体战役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把笔触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在复杂、矛盾和痛苦中开掘出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美好人性。《灵旗》借用湘江战役历史进行艺术虚构,  连贯湘江之战及之后半个世纪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勾画一个红军的人生经历,表现出对历史和人生的审美感悟。

  王愿坚也在这个阶段形成了“长征系列小说”,集中刻画了长征途中几位革命领袖的形象。《路标》是写毛泽东的,表现了革命危急关头,他体察军心、运筹帷幄的大智慧。《夜》《足迹》《草》《启示》是写周恩来的,把日理万机、鞠躬尽瘁、沉着智慧的领导人形象刻画得逼真感人。《肩膀》《食粮》《标准》《歌》是写朱德的,将体恤战士、身先士卒、治军有方的统帅形象描绘得生龙活虎。《同志》是写贺龙的,突出了他乐观豪爽、与士兵打成一片的大将风采。这些作品凭借对领袖人物的较深把握,在“长征文学”创作中开辟了革命领袖系列。他还与人合作改编和创作了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四渡赤水》等。有专家评价他“是在艺术的方寸之间,写出一部瑰丽多姿的革命史诗,概括了历史的内涵,包括绚丽的斗争生活、美好的人物形象、发人深省的哲理以及激动人心的思想感情。”

  长征胜利70周年时,“长征文学”创作更加繁荣,并形成几个范畴。其中有研究著作《谁最早口述长征》《解谜李德与长征》《长征行》《红军长征史》;回忆著作《我的长征》《国民党将领看长征》《长征细节决定历史》;大型画册《长征画集》《红军画传》;纪实文学《长征》《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还有史学著作《红军长征纪实丛书》《长征简史》《红色铁流》《多视角下的长征》……由此可见,长征这个震惊世界的宏伟创举,是永远具有生命力和创作潜力的文学资源。毛泽东诗词首创长征文学主旋律,并成为中国人永远的精神图腾和精神财富,同时也启发和预示了“长征文学”多样化和求异创新的可能性,并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开辟了新领域。

  四

  21世纪前15年间,“长征文学”涌起第三次浪潮。来源于长征的真实故事和老一辈革命家珍贵记忆,闪烁历史光辉,其中一些成为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原型,有的篇目成功延伸为著名的文学作品及电影和话剧。

  2007年,解放军出版社再次出版《星火燎原·未刊稿》,至此,由1957年开始出版的这部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影响最深远的中国革命历史传记文学作品,才算真正完整呈现给读者。《星火燎原》从1956年征文开始,到1982年成书,经历了26个年头,其间在1992年还出版了《星火燎原》选集。《星火燎原》先后发行600多万册,36篇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10余部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1200余篇文章在全国94种报刊转载。郭沫若称赞该书是表现伟大革命战争的“东方史诗”。茅盾说,这既是历史,又是文学。其中关于长征的作品,无论史料价值还是文学性,无论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都是一般文字无法相比的。

  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历时六年精心打造巨著《长征》,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了长征的重要意义,是第一部用纪实的方式最全面地反映长征的文学作品,在大量的长征作品中显得特色鲜明。作品按照长征的时间跨度与地域推进为基本架构,从突出重围一直写到会宁会师,以文学氛围浓厚的笔法对长征中的人物、故事、重要场景加以描绘,让读者通过丰富的细节更加亲近地去接触长征的历史。

  2016年8月12日,中国作协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红军不怕远征难——文学中的长征”展览,对80年间长征题材文学创作做了较全面的搜集和系统梳理及清晰介绍。在各种各样的纪念长征的文学艺术作品里,极具分量的是电视纪录片《红旗飘飘——长征文学风采录》。它将长征题材的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发掘出来,加以整理,辑录成一部“长征文学史”式专题性文学史,这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原始性的创新,就长征文学而言,这样的发掘是空前的。它是以富有原创意义的作品,在荧屏上成功建树一座“长征文学”的历史丰碑,拓展了富有传奇色彩的“长征文学”领域,让人们领略到,我们的作家是如何坚定和执着地感悟长征、歌颂长征的。

  原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总编辑董保存大校,今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重走长征路”活动,一路走来,一路介绍长征历史,并撰文概述长征题材图书出版历史与现状。他说:最近,一批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图书陆续在各大书店上架,登上了图书销售网站的排行榜……这些图书从新的角度和高度生动再现和解读长征这一人类的史诗……

  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作家,在书写长征时,表现了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与时代和人民血肉相连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宝贵的光荣传统。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钱小芊说:“文学中的长征”永远在路上。广大作家不忘初心,满怀自信,立时代潮头,发人民心声,正以优秀的作品讴歌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