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楼”:长春火磨鼻祖,见证现代工业浪潮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4950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大红楼”:长春火磨鼻祖,见证现代工业浪潮

2016-10-27 | 来源: 长春晚报

  亚乔辛制粉厂旧址现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jpg

亚乔辛制粉厂旧址现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 (图源网络)

      上世纪初,伴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沙俄在长春的权益进一步扩大,帝国主义的掠夺使得国家权益丧失,也带来了近代工业的产生。使用蒸汽机的火磨在长春出现,成为长春迈入工业时代的开端。至今,在长春,还有一座残垣断壁式的建筑,见证着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长春市凯旋路2155号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大院里,有一座红砖与混凝土结构的四层俄罗斯风格建筑,人称“大红楼”,这就是被誉为长春火磨鼻祖的“亚乔辛火磨”,它是上世纪初,塞尔维亚裔的俄国人苏伯金在长春二道沟宽城子车站附近开办的机械面粉加工厂,这是长春的第一家外资工厂,也是长春最早使用蒸汽机的工厂。 

  “大红楼”与现代工业进入长春 

  20世纪初,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为满足俄国铁路员工及家属和护路军队的需求,俄国人在以哈尔滨、长春为中心的中东铁路沿线上,引进以蒸汽机、电动机为动力的现代工业,近代面粉制造业随之引进。 

  1903年7月,中东铁路在长春建成通车后,工程师塞尔维亚裔的俄国人苏伯金以百万元(羌帖)的资本引进德国制造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面粉加工机械,通称“火磨”。在铁北沙俄附属地宽城子车站西北300米外建起一座机械化面粉加工厂,取名“亚乔辛火磨”。其生产的面粉主要供给中东铁路上的俄国人。在此之前,中国的面粉加工都是用人力或畜力驱动磨盘的,而火磨是用蒸汽机作为动力的,因此,这座被当时称为“大红楼”的火磨轰动一时。这座被称为“大红楼”的火磨,也是长春第一个四层红砖楼,长春第一部直升电梯诞生在这里;它还是长春第一座带有地下室和第一座框架结构的楼;也是第一个引进大型成套机械设备的企业。 

  战争期间的“大红楼” 转给中国人经营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苏伯金逃往哈尔滨避难,亚乔辛火磨停工,委托给王荆山照管。日俄战争之后,亚乔辛火磨重新开工。为报答在战争期间的护厂之恩,苏伯金将火磨生产的面粉全部交给王荆山包销。有了这一有利条件,王荆山在长春三四道街之间开设了一座裕昌源米面店,包销亚乔辛面粉,获利颇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大战的源发地是苏伯金的祖国塞尔维亚,苏伯金主动将火磨低价出兑给王荆山,然后自己就急急忙忙回国了。王荆山在接兑火磨的同时,将其改名为“裕昌源火磨”。此时恰逢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欧洲进口面粉减少,俄国为满足军事需要,在中国东北大量收购面粉。因此面粉价格上涨,裕昌源火磨生意兴隆,当时大约有60名工人,据记载,每昼夜可磨小麦4.4万公斤,日产面粉800包,行销长春、哈尔滨、奉天、山海关及东北其他地方。当时的《盛京时报》,将“亚乔辛火磨”称为亚洲第一火磨。

残留的大红楼.png 

残留的大红楼。(图源网络)

  残破“大红楼” 见证长春现代工业浪潮 

  解放初期,东北铁路机车总量占全国一半以上,但当时检修工厂较少,为解决这一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要在东北建设一个检修蒸汽机车的铁路工厂,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将新厂厂址选在荒废了的原中东铁路宽城子车站旧址上,亚乔辛火磨建筑也划归铁道部长春机车工厂铸造车间使用。 

  该建筑地上四层地下一层,每层举架高度相当于现在的两层楼高,所以大红楼整体高度相当于现在八层楼高度左右。整体建筑为欧式风格,砖墙厚度一米,窗为木质结构,窗口为俄罗斯建筑风格,楼顶四角建筑像教堂塔尖似的欧洲风格,室内宽敞明亮,冬暖夏凉,大红楼正面上方楼檐横向“亚乔辛”几个苍穹大字依稀可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站在楼顶上用望远镜还可以看到二商店、人民广场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等地方,该建筑虽历经解放长春和文革武斗的枪炮洗礼,但只是外皮表面局部有一些枪炮弹伤痕,整体建筑依然坚固完整,堪称建筑质量的楷模。 

  岁月流逝,2002年铁路改革,铁路工厂从铁道部分离出来成立南、北车集团。长客厂与长机厂均隶属北车集团,按照集团重组的要求,将长客厂修车分厂迁到长机厂重新组合,变成中国北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由于生产结构的调整需要盖厂房,2010年春天,“大红楼”被拆毁,如今,这幢曾经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只剩下残垣断壁了。( 周建奎  赵娟)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