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鲁迅遗风已成民族基因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7554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孙郁:鲁迅遗风已成民族基因

2016-12-05 | 来源: 深圳商报

  5 年轻学者崛起是没有问题的

  记者:钱理群先生说过:“鲁迅更属于东亚。中国、日本和韩国会出现鲁迅式的知识分子,即鲁迅的研究者会对鲁迅有一些共鸣,但只有这三个国家有,在西方就很难。”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孙郁:我觉得像日本学者的研究维度比我们中国大陆学者的要多,因为他们有日本经验在里面。他们把鲁迅早期留学日本的背景还原出来,而大陆学者常常在中国文化的层面上来阐释鲁迅。我们谈到外国文化影响的时候,我们有时讲得不是特别透彻,但日本的一些学者站在更开阔的东亚传统来看鲁迅,故产生了像竹内好、丸山升、木山英雄这些了不起的研究者。他们对中国的鲁迅研究者影响都很大。他们借着鲁迅在思考一些日本的问题,把日本一些近代史的困惑、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问题都放到一起来讨论,然后维度就增加了。因此,大陆作者引用竹内好、丸山升、木山英雄专著的非常多,原因是他们能够在基本层面上还原鲁迅作为一个国际主义者、世界主义者的形态。这是最早日本学者对中国学者的启发。当然这些年来,中国有些青年学者的研究已经有了这些能量,像郜元宝和高远东都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记者:为什么鲁迅在西方产生的影响会不如东亚地区的大?西方很少学者关注鲁迅吗?

  孙郁:也不是这样,比如德国汉学家顾彬就翻译过六卷本《鲁迅选集》,法国一个女性学学者翻译过鲁迅作品,现在法国几个年轻学者也在研究鲁迅。美国、英国、俄罗斯的鲁迅研究者同样很多。前几年我们在哈佛大学开过一次关于鲁迅的会议,当时见了许多美国高校研究鲁迅的学者。现在有一个“世界鲁迅研究会”,会长由一个韩国学者担任,里面包括西欧和美国的一些学者在里面。他们有的研究水平也很高。在我的印象里,他们的研究有点像中国研究卡夫卡一样,带着很好奇的理解的冲动,也不乏纯粹的文化静观,或者是带着左翼作家的视角,比较复杂,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凝视鲁迅的思想遗产。简言之,欧美的鲁迅研究同样是一个重点。而在东亚地区,鲁迅是近300年来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研究成果很多,每年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不少。

  记者:所以,鲁迅至今还不是处于西方主流视野之中?

  孙郁:西方的很多作家不了解鲁迅,主要是西方汉学界知道他。但他是少有的几个被西方人知道的中国作家。

  我接触过一个英国的青年学者,现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士,他是研究西藏作家如何受到鲁迅的影响。他懂藏文,到过中国西北地区,研究藏族作家笔下的鲁迅意象都让我很惊讶。藏语语境里的鲁迅传统,是中国学者从来没有人研究过的,而英国的青年学者就在研究这个问题。

  记者:“生于秋时而逝于秋时”,是您1981年在鲁迅诞辰100周年写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话。“秋”作为一个丰富的意象,带有“收获”之含义。您怎样看待鲁迅逝世后这80年来的研究成果?

  孙郁: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里面,鲁迅具有如此大的丰富性,是同时代作家难以望其项背的。鲁迅研究最有成就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专著。这些年鲁迅研究是有收获的,面已经打开了,各个领域都有成果。但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样有大气象的学者不是特别多。我们现在就是缺少像日本丸山升、木山英雄这样更有高远眼光的学者。不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年轻学者崛起是没有问题的。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