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文涛:在我眼里没有文青 只有赶时髦的人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8874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窦文涛:在我眼里没有文青 只有赶时髦的人

2016-12-21 | 来源: 人民网

窦文涛.jpg

窦文涛(图源网络)

      10月28日,由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窦文涛主持的谈话节目《圆桌派》在优酷上线,《看理想》家族再添新成员。《圆桌派》甫一面世,就难免被拿来与《锵锵三人行》进行比较。这档中国电视史上生命最长久的栏目之一迄今已经持续了18年,进入网络时代之后依然生机勃勃。窦文涛在回答这档栏目长盛不衰的原因时曾说,“因为我们从来就没火过。”和《锵锵》一样,窦文涛说《圆桌派》也将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节目,“大家耐着性子,慢慢看,和《锵锵》会越来越不像,也会越来越好看。”

  想拍出谈话的内在肌理 我就像一个技术工人

  北青艺评:从《锵锵》到圆桌派,我想不仅是从三个人到四个人的变化……

  窦文涛:你看得很准!(笑)

  北青艺评:在这个节目里面你是想尝试什么样的变化?要追求些什么东西?

  窦文涛:我本来是有追求的,可是现在我的追求是小事,能够满足网友的需求更重要一些。因为我自己的追求,就是设想这么一个环境,我们找的都是电影行业的人来帮我们设计用光、拍摄,某种程度上我想有一个私房谈话的感觉。我希望把私人朋友间的聊天,在一个更真实的环境里拍出来,我希望它是360度的拍摄,可以拍到人的正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真的关系,一个圆桌坐一圈,生活里我们谈话都是这样的关系,它是一个中型节目的拍法,但是在拍一个小型的谈话,我希望能够拍出质感。一般人觉得我重视的是谈话,这当然是首要的,可是实际上谈话对我来说是本职工作,所以你说我的追求,如果谈得上追求的话,我希望是能把人的脸拍得更显微一些,能把四个人的关系拍出更多的角度,因为这样让我觉得,第一是更接近生活里的真实,第二是这样能拍出谈话的内在的肌理。很多时候,你看电影就会有这种感觉,假如一个镜头从侧面拍,这个人侧头一看他,好像有一些非语言的信息你会感受到,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北青艺评:侯孝贤的《海上花》开场的电影镜头就有这种感觉。

  窦文涛:《海上花》第一幕,还有《色戒》四个太太打麻将,我就说那种感觉。

  北青艺评:在谈话方面你并没有太多考虑?

  窦文涛:关于谈话当然是最主要的,其实我的所谓这些追求,我心里很明白,不见得对网友有多大意义,这是我个人的趣味吧,大家主要听的还是内容。这个内容我也觉得挺有意思,因为每当你开始做一个节目的时候,你就是在跟你的受众互相摸索,互相寻找。比如说今天做网络节目,面对的受众跟传统的在凤凰卫视看《锵锵三人行》的观众可能是有重叠的,但不完全是一类人,我也不是太熟悉他们,所以你要为他们服务,你现在需要了解他们。最开始这个节目带有《看理想》的血统,所以你看上去是不是文化味道重一些?《锵锵》能反映及时的新闻,《锵锵》更像一个新闻评论。《圆桌派》能够谈新闻是最好的,我希望录制到播出时间越短越好,甚而可以直播更好。

  北青艺评:你还想过直播?

  窦文涛:这种节目可以直播,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谈不了新闻,所以在选题方面我们正在慢慢地找。比如说之前谈“网红”或者“师徒”“母女”,就是这种选题方式,但是现在我们渐渐地在转,网络有一个好处,你可以很及时地看到人们的反应。而且这个比电视台的节目好,就是它能后悔,比如说我们的第一集节目一上线,我们要的这种镜头感觉走得太前了,观众一开始不太适应,会觉得镜头太晕,我们还能拿回来改完再放上线,你现在看到的镜头就更稳了。

  北青艺评:所以说想追求什么已经不重要了,现在听网友说什么比较重要?

  窦文涛:对于我来说,我的乐趣真的跟观众的需求没有什么关系,观众要的是内容,而对我来说是个技术,我们是并行不悖的。我平常琢磨的事,其实是谈话内在的一些东西,比如说大家怎么能够享受聊天,大家怎么能够聊得引人入胜,话题如何转移,如何逮住中心,一个节目的疏密、轻松活泼、沉重之间如何能够找到平衡,我就像一个技术工人,我更多琢磨的是这件事。但是话题,我更希望观众告诉我你想让我谈什么,如果全体观众都说谈桌子最好,那我就谈桌子,因为对我来说我就像一个木匠,他感兴趣的事跟你让他做桌子、做椅子没关系,桌子和椅子是内容,是看客户的需要,但是他琢磨的是如何把这个桌子、椅子的木工活做得尽量地道。

  大数据只能告诉你“已知”部分 不能完全追随其后

  北青艺评:所谓做木工的这个活,或者又叫“谈话之道”吧,在互联网时代有新的变化吗?《晓松奇谈》之类的谈话节目你看过吗?

  窦文涛:我觉得有变化,也没有变化,比如像晓松他们那个节目,我挺佩服,一个人就那么说。他这种节目就是自带互联网基因的,如果是电视台的节目,你是不大可能让一个人对着镜头说40分钟的,《百家讲坛》也许算,但那是基于电视台的传统做的,但在网络上很受欢迎,这个就值得研究。电视是被动收看,互联网是主动点击,甚至可以前进和后退,这决定了它们有很多不一样。比如我们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互联网节目的标题作用非常大,而且人们更没有耐心,需要你快速进入主题,快速满足我的需要,互联网节目看了三分钟,如果还不能解答我的问题,我就不要看了。

  但是我觉得你不能急功近利地去理解这件事情,事实上我尝试过,发现不成。你把互联网所有规律都拿来,比如有人说三分钟就要有一个爆点,就要有一个拍案惊奇,可是你这么弄的话,也看不下去,因为整个谈话是有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一种自然感的,如果都变成这么急功近利的一个满足,谈话的气场就被破坏了,破坏之后那些以为自己要这个的人看着还是没劲。我现在对互联网还在学习过程中,比如有些人说有后台数据,可是所有的东西都只能告诉你已知的,比如在李小龙出现之前,任何受众调查也没有告诉你说需要一个李小龙,李小龙是创造的需要,然后人们说我喜欢。

  北青艺评:对,就像《看理想》一直所提倡的——想象另一种可能。

  窦文涛:另外,互联网还是一个分众的媒体,比如说《锵锵三人行》,我们大体能知道是25岁到45岁的人之间看的节目,可是《圆桌派》相当多数是15岁-25岁的,因为他们可能是上网人群比较活跃的,于是你不能丧失你固有的受众,又要为了适应新的受众作出一些调整。

  在《圆桌派》最初的话题中,我们最初聊的更像是一些文人,关起门来聊自己的爱好,比如聊聊音乐,但当你发现互联网的人群相对年轻之后,我们就会在微博上提问,你目前觉得最大的困难、焦虑是什么?结果发现相当多数的人反映出一种情绪,就是他现在不想工作,于是我们那个标题就写“不想工作怎么破”,好像还不错。但是我又觉得,接下来我们还是要辩证地看,我不可能变成为你服务,不是你得了什么病我给你什么药。它是一个聊天节目,有它本身的审美,你和你的受众之间其实有一个互相寻找的关系,有的时候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可能热脸贴冷屁股,因为你跟在人民群众后面,等你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走到前面去了。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