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白鹿原》:再造经典的雄心力作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0099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话剧《白鹿原》:再造经典的雄心力作

2017-01-09 | 来源: 华商网

白鹿原.jpg

网络截图

  小说《白鹿原》作为当代一部兼具诗史性与浪漫主义品质的现实主义力作,自从诞生以来便深刻地影响着无数的读者。2016年随着著名作家陈忠实先生的突然离去,人们对于先生的怀念再次掀起了大规模的“白鹿原热”。2017年随着陕西人艺版的话剧《白鹿原》的率先热场,这场随之席卷全国各地的“白鹿原”文化景观即将以更加波澜壮阔的气势为我们揭开这部话剧再造经典的野心。在严格遵循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这部话剧紧扣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更加突显陕西本土元素,其激荡冲撞的气韵也最接近陈忠实先生的原著。百年“白鹿原”作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缩影被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文学作品改编成戏剧的数不胜数,但能够把文学作品的“精气神”全部展开来的改编案例却少之又少,这三样东西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家汪曾祺曾多次提及沈从文的写作秘诀“贴近人物写”。虽然文学作品和戏剧都是叙事话语,但作为不同的艺术样式,因其叙事方式的差异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以自身的有限经验来看,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比较好得案例有《家》是曹禺先生改编的巴金的小说,其他的还有《九三年》(雨果)、《金锁记》(张爱玲)、《尘埃落定》(阿来)等等,改编的也算比较成功。说到《白鹿原》的改编,因为陈忠实先生原著囊括了百年中国社会变迁所体现出得深刻性和广阔性是非一言一语所能道尽。但著名编剧孟冰在精确领悟《白鹿原》的精髓之后,牢牢把握人物命运的变化线索,在空间和时间构成的广阔维度上紧抓人物形象刻画这道关。

  毫无疑问,人物性格和人物行为决定人物命运。这此改编孟冰达到了“通灵”的境界,抓住了原著的魂魄。比如白嘉轩和鹿子霖,小说可以有大量的描写,而戏剧需要当场向观众展示人物性格,这是文学作品改编为戏剧作品首先面临的技术层面最重要的问题,聚焦“白鹿原”上“事”就需要先牵引出白鹿原上“人”,从白嘉轩巧取风水地开始到祭祖,到田小娥的“奔月”,白嘉轩坐等黑娃,冷先生开约方,鹿家兄弟同时爱上百灵等核心事件的抽取和凝练,孟冰找到了让文学人物成为戏剧人物的秘诀,即赋予戏剧人物原著中得“精气神”,突出人物性格和行为。同时在有限时空内更清晰展示出性格的多重意蕴和矛盾,戏剧就是演极致情境下的人性选择,历史的选择,人物的选择不断交错碰撞,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由此,白鹿原上的人物开始活起来,随着戏剧事件的推进,观众开始和这些先人们开始对话了,先人的喜怒哀乐烛照着每一个当下人的心,一位哲人说过:“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建设现在”,这也是我们走进剧场一起观看话剧《白鹿原》的意义所在。每当故事以倾倒的“仁义白鹿村”古匾、老年白嘉轩伏地大哭落幕,留下不尽的惆怅,古老的白鹿原,让我们时时刻刻牵肠挂肚,《人面桃花》的老腔裂帛向天响彻耳际,改编的通灵带我们也进入一个灵异神秘的白鹿原,这里有传说、有冥冥中的昭示,有千丝万缕的必然,还有更多更多……。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