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众说纷纭四百年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1152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莎士比亚:众说纷纭四百年

2017-01-19 | 来源: 光明网

  莎士比亚既是舞台的也是书本的

  莎士比亚之所以魅力无穷,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莎士比亚既能演,又能读,莎士比亚是舞台的莎士比亚,也是书本的莎士比亚。前者是一般脚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后者却是滋生出来的一个“意外的”特征,就是特别具有可读性。换句话说,前者是拿来说的,是口头语。在艺术形式上是话剧。一般说来,这种形式要求顺口,便于诵读,便于作为台词使用。莎士比亚看准了马洛所开先风,用无韵诗这种形式相对自由,却用诗歌本质的载体来写戏剧,这样就使得他的脚本可以雅俗兼顾,受众就可以变得广泛起来。同样,从宋朝的词到元明清的曲,同样可以搬上舞台,博得读者和听众的欢欣,就是这个道理。

  至于前者,古希腊、罗马的戏剧可谓不能不谓之经典、精良,为什么没有像莎士比亚戏剧那样,不仅数百年在舞台上常演不衰,也在文本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众星捧月似地捧读?这在于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具有其他方面的神奇特点。虽然古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经典剧作,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剧作也具备这种特征,但由于莎士比亚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就是他的广度和深度,和其他剧作家相比,都是难以逾越的,所以他的可演性和可读性,远远超出了一般情形。

  始自“第一对开本”以来,四百年数不胜数、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莎士比亚版本说明了这一点,虽然有“无忧莎士比亚”这样名字上暗示莎士比亚文字难度的本子,然而,莎士比亚剧作仍是可读性最强,并因此最受欢迎的剧作和文本,这一点无与伦比,是不用进行理论的。

  由于莎士比亚事业的行业特点,莎士比亚这枚硬币的两面,一直以来就是演出和阅读,就有舞台上的莎士比亚和书斋里的莎士比亚之分。十八世纪的约翰逊,也是在编莎士比亚文本的时候,才写出他洋洋洒洒并为莎评定调的“序言”来的。可以说,一部莎士比亚的批评史,基本上是一部莎士比亚文本的批评史。文本随时随地均可上手阅读,演出却需要搭建戏台、凑班子,没有这些,文字就可以深入人心、进入视野、沁入心脾。

  前者让批评家不忘追溯与演出相关的种种因素,社会的也好,文化的也好,总之是围绕舞台展开的。一个《哈姆雷特》的演出史,可以构成一部历时态的戏剧艺术史。演出包含的方方面面甚至细枝末节,从演员到服装,从道具到舞台布置,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更不要说,各个语种承载的文化背后的翻修、改装、演绎甚至很离谱的改写与改编了。后者对文本、版本、印刷业,甚至文案管理、法制、经销等方面进行无孔不入,无处不往的地雷式排查。近年对印刷业与文体的讨论,其实是从一个相关的角度,接近莎士比亚的文字的事业。

  可以这么说,前者演出,按照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文艺圭臬来说,其重任就是娱乐,娱乐所获得的现实感和感受性,使得人不需要动多少脑经,就可以获得心灵的愉悦;就后者阅读而言,则可以放置在课堂、书案,不仅仅是拿来度日和消磨时光,还可以拿来教化人,塑造规范、恰当的品格。以上二者互相独立,又互相渗透、融合,形成莎士比亚从业与评论、接受、研究的洋洋大气象。这些现象在丛书莎剧的绪论和引言里,一直不停编写的《莎士比亚批评遗产》,诺顿版的“研究本莎士比亚”,专门的莎士比亚文献丛书,众多的指南、百科、小工具书,都少不了这两个方面。

  编一个莎剧本子,总是要介绍材料来源、版本史和演出史,这里面包含了演出和阅读这两个不能分离的两个维度、两个面。可以这么说,四百年来的莎士比亚批评进展的步伐、节奏,不论快慢,都可以分为这两个行业性的流派。他们之间,彼此又有交叉,相互融合,正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去年7月底8月初召开的世界莎士比亚大会,就是两路人马华山论剑的盛会。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