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史》:“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2169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哈佛中国史》:“异域之眼”中的中国史

2017-02-04 | 来源: 解放日报

  《哈佛中国史》丛书  [加]卜正民 主编  潘玮琳等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1月14日去世的世纪老人周有光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视角,这就是由世界看中国。

  而最新出版的一套“西方看中国”的《哈佛中国史》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套书被誉为“多卷本中国史的黄金标准”,刚一出版就被芝加哥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指定为中国史课程教材,也是西方最新的中国史研究成果。丛书以全球史视野、多学科学识颠覆了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国史的叙述模式。这套倾10年之功写就的六卷本丛书是如何写就的?它能否被视为最能代表西方中国史研究的全新成果和水准?

  为什么要写这部中国史

  出生于1951年的卜正民(Timothy Brook),是毕业于哈佛的加拿大人。他曾师从哈佛大学研究中国历史的孔飞力教授。1974年,23岁的他作为哈佛的交换生,就来到了还没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对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经参与了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和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史》丛书的部分编写工作。这些经历更进一步激发了其深入研究中国的志趣。40多年来,他著有 《为权力祈祷:佛教与晚期明中国士绅社会的形成》《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等书,是一个专研中国明史的著名学者,其《纵乐的困惑》获得2000年美国“列文森中国研究著作奖”。他还编有 《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中国公民社会》《中国与历史资本主义》等研究中国的著作。

  当代中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得到世界的高度关注,世界越来越想了解一个全新的中国。为了帮助西方社会更好认识当代中国,这成为卜正民编写此书的缘起。

  在《哈佛中国史》中文版总序中他这样回忆,20世纪90年代,他在北京参加一次学术会议的时候,就“既然我不是中国人,那当一名中国历史学家到底有什么意义”的困惑,请教了复旦大学的朱维铮教授。朱维铮教授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回答了他的问题: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只了解房间里的一切,但西方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可以告诉中国人所处房间的位置,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研究需要外国学者的原因所在了。

  在卜正民成长的过程中,他受到了著名明史专家傅衣凌教授等的巨大影响。傅衣凌教授让我们知道如何用明代史料写出各个阶层民众经历的历史,而不是统治家族支配的历史。这种写作风格也影响了卜正民主编的《哈佛中国史》的撰写。

  继承基础上如何创新

  当哈佛大学邀请卜正民主编一套公众希望看到的中国历史著作的时候,他找到了罗威廉、陆威仪和迪特·库恩等几位合作者,他们共同构成了这套丛书编写的豪华团队。其中,任教于英国剑桥大学的著名汉学家陆威仪,长期受聘为斯坦福大学李国鼎中华文化讲座教授,他一人就完成了此丛书中的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分裂的帝国:南北朝》《世界性的帝国:唐朝》3卷的撰写工作。而担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罗威廉教授,更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他长期专注于中国城市史的研究,其研究中国的代表作有《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等。他的每一部研究中国的作品,都获得了海内外史学界极高的评价。迪特·库恩是德国重要的中国宋史研究专家,在世界汉学界同样享有盛名,曾经著有《中国丝麻纺织技术史》等著作。这些当代西方著名的汉学家,基于对中国古老文明的兴趣,以毕生从事中国史的功力撰写他们最熟悉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编写出一套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之作,卜正民提出了3条写作原则:囊括关于所写朝代的最新研究成果,让这套书及时反映当代学者的研究现状; 按照主题撰写并将这些主题按时间顺序展开;要适合非专业读者阅读。

  即使明确了丛书的编写原则,在写作过程中,他们仍然感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没有野心“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史”,这套丛书只是涉及了中国帝制的历史。从秦汉写起,而不像其他中国史那样从上古写起。在撰写的过程中,他们不是将中国看成一个封闭的国家,而是努力要阐明,在外部世界影响和干涉下的中国是如何变化的。这一切又缘于卜正民希望了解中国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的强烈愿望。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