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少华:世上最好的两件事,种树和教书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3348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林少华:世上最好的两件事,种树和教书

2017-02-17 | 来源: 文汇报

林少华和村上春树(左)合影.jpg

林少华和村上春树(左)合影

  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是诗意的传达

  村上春树在中国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林少华的翻译。从1988年翻译到现在,林少华称村上春树既成全了他,又耽误了他:“所谓成全了我,不用说你也知道,村上使我在社会上浪得了一点虚名;所谓耽误了我,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也是胸怀大志,想写两三部砖头大的学术著作,往桌子上一放,把周围同事吓个半死。结果李德纯老先生把我引到村上那里,到现在已经持续翻译了43本了,而自成一体、振聋发聩、独辟蹊径的学术专著的想法就实现不了了。”

  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与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拉美文学都不可相提并论,甚至可以说是不入流的。日本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兴起离不开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挪威的森林》使得日本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起了契机作用。“就像我翻译 《挪威的森林》 时产生的感觉一样,突然发现日本文学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还值得一看。”林少华说。

  林少华译的 《挪威的森林》 经常会被拿来和台湾翻译家赖明珠女士译的 《挪威的森林》 比较。两人翻译的 《挪威的森林》 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简单来说,林少华版本语言风格“偏美化”,赖明珠版本语言风格“偏直白”。

  林少华告诉记者,在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时也见过赖明珠女士几次,两人在研讨会上就翻译问题经常“打嘴仗”,但私下里关系是很好的。他称赖明珠为“明珠姐”。

  “你们是怎么看待对方的翻译作品?”记者问。

  “明珠姐认为翻译是纯净水,我跟她说纯净水式的翻译就是一种理想,就像西方翻译理论家说的,等效等值终究是一种理想是一个道理。翻译一直在路上,终点不断逼近的路上。她说,林老师的文学造诣是不容否认的,但在翻译村上春树作品时是不是有林老师的个人色彩? 她在香港书展上还说,村上穿的是西装,林老师给穿上唐装了。其实在我看来,任何翻译都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总要有译者的语言风格、说话风格、审美差异的个人性介入其中。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把这种差异做到最低,翻译是最大近似值,而不可能百分之百。”

  林少华形容翻译介于熟悉性和陌生性之间,在同质与异质之间,生与熟之间:“太中国化了太熟了,原文的陌生美、意境性就消失了。太生了别别扭扭,磕磕绊绊,就失去了阅读的美感和愉悦感,那显然也是一种失败,所以我认为翻译是介于两者之间。”

  下月,林少华最新译著 《美的交响世界:川端康成与东山魁夷》 将要出版。林少华在许多场合都谈到了文学美,这种美的表达也体现在他翻译的文学作品中。他把他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美归功于中国的汉字美:“我在翻译上雕琢的比较厉害,用的词变化相对大一些,成语相对多一点,抒情意味浓一点。有的时候我说不是我美化,而是中国文字本身就是美的。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就是文字,何况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古到今,一直不间断使用的语言都是汉语,使用的人数最多的也是汉语。所以,这是汉字本身的魅力。”

  画家对色彩线条敏感,音乐家对声音敏感。而作为文学翻译家,就对文字特别敏感。林少华语言的敏锐性和长期大量的文学阅读是分不开的。

  尤其当谈到他所喜爱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林少华眼里放着光芒:“唐诗宋词,闲来没事就翻一翻。尤其45岁以前看唐诗比较来劲,45岁以后看宋词比较多。我个人觉得,中国人如果不能欣赏宋词之美,那应该是致命的损失。如果世界上的人分为聪明人和不聪明的人的话,聪明人就是不花钱也能得到高雅的精神享受,比如宋词。美国有个叫夏志清的学者认为宋词语言的修辞性表现性,艺术感染性来说达到汉文学语言登峰造极的地步。宋词里表达的内容很有现代性,现代人所有的情绪,比如孤独、无奈、纠结、悲凉,在宋词里面淋漓尽致。这样的东西不能欣赏不是致命的损失吗?”

  中国古典文化对林少华最大的影响是在翻译文学作品时注重诗意的传达:“现在人们对诗意的感悟都比较迟钝,文学翻译没有文学性,就算语言上主谓宾定状补无懈可击,那也是致命的不忠实。村上的文学作品,内容、主题、情节结构在日本都有非议,唯有一点是没有非议的,村上语言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如果在翻译中不传达出来,而混同与任何一个日本作家,那就会失去作品本身的味道。文学翻译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像不像那回事的问题。文学翻译是即使某一个词用错了,但整体审美氛围的传达是对的,那也是对的。即使所有的词用对了,但是没有表达出诗意,读起来没味,味同嚼蜡,让人读不下去,那怎么是忠实的?”

  提及村上春树,绕不过的一个词是“诺贝尔文学奖”。林少华对于记者提到“诺奖”会心一笑,略带调侃地说:“我觉得村上也不该得诺奖了,因为作为一个作家,除了诺奖他全部都有了,在美国还有一个‘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的称号。我要混到他那个程度,给我都不要了。”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