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复播:历史剧热源于人们的精神阵痛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3680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大明王朝1566》复播:历史剧热源于人们的精神阵痛

2017-02-21 | 来源: 金黔在线

  《大明王朝1566》.png

《大明王朝1566》海报(网络截图)

      开年以来,一部历史剧时隔十年的复播成为了火爆一时的话题。

  它的名字大家都知道:《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上评分高达9.5,是观众心目中的国产剧巅峰之作。

  《大明王朝1566》的复播以及几乎同时播出的另一部历史大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似乎让受够了流量鲜肉和抠像小花荼毒的观众感受到了一股清流,甚至纷纷表示愿意用手机流量来刷它。人们说:“等了那么久,终于可以再看到这部剧”、“我们怀念那些制作精良的正剧”、“历史剧中的良心”,反正一时之间,厚重的历史剧又成为了一个广受关注的焦点。

  但是同学们呐,你们是多么善忘,历史剧热也不是这一天两天了,事实上早在十年以前《大明王朝1566》播出的时候,这个话题就已经被热议了一遍。如今电视剧复播,观众的热情一点不减,而回头看看十年前我们的记者对该剧编剧刘和平的专访,谈及这部电视剧的幕后故事以及历史剧热播的种种因由,竟也一点都不过时。

  他说:“每一代中国人都在寻找自己心中的中国历史,来完成自己的宗教皈依。”“我知道大家最关心的就是这部剧是不是反贪、反腐,是不是主要揭露封建专制体制下的腐败问题,确实这些话题也是我要说的。”“我们面对那些平时不看史书不懂历史的人,就更应该传达一种正确的历史观和历史精神,那些人属于无意识阶层,对他们更要负责。”

  幕后

  为了严格把控制剧本在50集之内,他写到三十多集的时候,生生把一场轰轰烈烈的“倒严(严嵩父子)”戏一带而过了,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感觉不过瘾。他说,这段戏原本写个十多集没有问题,但身为总制片人,为了严格把控制作大关,在编剧的时候他用“六必居”的细节,取巧把这一大段戏带过。为此他想向观众真诚道歉。

  在最初决定搞《大明王朝》这部戏的时候,原本决定50集的内容将一直写到海瑞死的那一年,即万历十五年(1587年)。

编剧刘和平.png

  编剧刘和平

  在刘和平的办公室里,醒目地设着一个香案,墙上供着的,是海瑞和嘉靖皇帝的画像。画像的下方,贴着的是海瑞著名的“天下第一疏”——《治安疏》,以及万历皇帝颁布的海瑞祭文、北京和南京两班官场同僚分别写的祭文。刘和平说,他每天都会点香上供,到现在烧完的香无数。

  这样的行为很容易让人产生迷信的联想。刘和平却十分坦然地说:“人活到这个年纪,大概多了一点宗教情怀,所谓的宗教情怀带来的,一是感恩之心,二就是敬畏心。做人做事带着这两个心,败也败不到哪儿去。”

  1997年,由刘和平编剧的《雍正王朝》轰动一时,尽管这并不是近十几年来第一部表现帝王政治的历史剧,但却被认为是后来轰轰烈烈、热闹至今的“帝王戏”热的发轫。2007年,由刘和平编剧并任总制片人的《大明王朝1566》再度登场,并再度获得较高的关注和认同。从清宫戏到秦宫戏,从唐宫戏到明宫戏,无论正说还是戏说,这股热潮不仅席卷了电视剧界,风靡图书界,连电影界最具权威的导演们,也纷纷借着帝王家来表达他们对艺术对人性的奇特价值观。有关这些宫廷帝王戏影射了什么现实、以及其中是否宣扬了帝王崇拜、权谋文化等混乱历史观的讨论和批评,也一直成为引人瞩目的文化话题。

雍正王朝.png

  《雍正王朝》

  《大明王朝1566》播出时,刘和平和导演张黎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这部历史剧的主题是什么,要反思的是什么?因为,作为一个很有文人情怀的编剧和中国影视界最具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导演,他们的表达被猜测是否具有启蒙社会的精英色彩,因此是很多人所关心的。

  刘和平说,这部戏有很多主题,也许不是一句话就可以概括清楚的。作为创作者肯定有自己的文化责任感和要表达的话语,但是他不想轻言批判,更愿意谈建设,因为批评容易,建设更难。剧中他要表的历史观就是:光明与黑暗并存。

  这句话也许一下子让人不是很明白,但是细想想,光明与黑暗相生,相互依存,这大概就是作者对中国封建旧制度本质的理解。

  实际上,他希望把自己退到一个谦虚的位置上去,更不愿给自己批上精英的外衣。他一再跟我提到李叔同的名言:

  “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

  刘和平说,更希望我的采访能以此为主题。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