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实的“摸金校尉”到底有多神?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4695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古代真实的“摸金校尉”到底有多神?

2017-03-03 08:41 | 来源: 未来网

  盗墓源于厚葬,有“宝”即会招掘

  盗墓是厚葬的孪生兄弟。另一个提倡厚葬的古文明埃及,盗墓活动同样很猖獗。中国人视死如生,活着的时候崇尚享受,死了也不能亏待自己,还要“食太仓”(汉代墓室常见铭文:死了还要享用国家粮仓)。厚葬之风,几乎与中国历史相始终,商代即兴厚葬,此后历代,时起时伏,而盗墓之风则与之形影不离。一方面,墓主人死后要享受,儿孙要尽孝,自然会把大量金银珠宝埋入墓中;另一方面,盗匪、平民、军阀,甚至政府等,又急需钱财救急。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盗墓记载,见于周代末年。当时有人挖掘古墓,得到了一颗玉印,上面刻有八十个字,最后到了李斯手里,引起了这位学者型官员考辨古文字的雅趣。早期盗墓者的技术水平,因记载往往语焉不详,不得其详。盗墓行为是各个阶层都乐意为之的,古代大墓封土又往往巨大而醒目,逮准了猛挖,往往不愁没有收获。

  曹操被民间认为是盗墓者的祖师爷

  至于专业的盗墓技术,我们可以从清末掌故汇编《清稗类钞》中,略窥一二。当时中国的专业盗墓客,常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派擅长“巧力”,对于盗洞应该打在何处(棺前还是棺尾),打成什么形状(方的还是圆的),都有独特的讲究,并且有一些专业的发掘器械。因北方汉唐故地,大墓集中,封土巨大,发现大墓并不难,如何快捷的取走东西,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南派盗墓,则更注重“巧技”,尤其是堪舆术的运用。只有对风水知识有足够的掌握,才能助力他们精准定位大墓的位置,少走弯路。据说广东帮还有所谓的“望闻问切”四种绝技,其功能大多也还是协助判断大墓的位置。

  “盗高一尺,墓高一丈”,造墓与盗墓也在进行着军备竞赛。最常见的墓葬防范是加固墓室,尤其是早期的诸侯大墓,往往以巨石头砌墙,墙内充填细沙,给盗墓者的盗墓行为增加难度。长久不得打开墓室,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被发现,盗墓者权衡利弊,自然会选择放弃。

  第二种墓葬防范是设置机关,这种方法常见于众多的笔记小说之中,如《太平广记》引《酉阳杂姐》载:一伙盗贼掘开一古墓,进人墓道,“时箭出如雨,射杀数人……乃令投石其中,每投箭辄出,投十余石因列炬而人.至开东门,有木人数十,张目运剑,又伤数人……”。还有“见铜人数十枚张目视,俄闻家中击鼓大叫,竟不敢进”等。

  除了死人未雨绸缪防范盗墓,活人也会帮忙,因为谁都不希望自己死后被打搅。历代法律对盗墓行为的惩治都极为严厉,动辄死罪。此外,社会舆论对盗墓行为也是毫不留情,历朝历代的文献中,都不乏盗墓者遭遇恶报的志怪故事。

  不过种种防范和法律的惩治,只能对付的了小贼,古代的盗墓主力军,往往并不是他们,而是所谓的“官盗”。也只有他们,才配叫“摸金校尉”。“官盗”机器开动的时候,席卷大地,无墓不掘,无骸不露,民间小贼实在是望尘莫及。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