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和周有光的连襟之谊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5820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沈从文和周有光的连襟之谊

2017-03-15 16:22 | 来源: 潇湘晨报

  “周百科的外号是沈从文取的”

  周有光不太喜欢别人将他称之为中国汉语拼音之父,可沈从文给他取的外号“周百科”,在周有光的回忆录里,经常提及。

  “‘周百科’是沈从文开玩笑给我取的外号。”但似乎这个外号正好契合周有光的“错位”人生,所以每逢有人提及这事,他总是津津乐道。

  这个外号得以“发扬光大”大概是改革开放时期,中美两国搞文化合作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翻译美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他翻译《不列颠百科全书》时,国内购买力很差,二三十本都买不起,压缩成为《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到了1985年以后,又扩大翻译。中国方面三个人是刘尊棋、钱伟长和周有光,美国方面有三个人,六个人成立了联合编审委员会。“这样子,人家给我开玩笑,叫我‘周百科’。这个外号就是这样起来的。”

  “其实,沈从文是敬佩周有光的博学,才送他外号‘周百科’,意思就是一部百科全书,什么都懂,学识渊博。”沈从文研究者向成国虽然没见过周有光,但送外号这事,他听说过。他也偶尔从跟沈从文聊天中得知,他们两位连襟关系密切,两个人在不同领域,都有相互钦佩之处。

  周有光大学本可在海外享受优越生活,可他觉得新中国建设需要他出力,他又回到故土。经济学方面已小有成就,因为业余爱好是字母学,他又“半路出家”研究汉语拼音。

  那时,沈从文在语言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在周有光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前,沈从文就在用白话文教学了,胡适当时提倡白话文,非常欣赏沈从文。周有光也对沈从文敬佩有加,觉得他是“重现代”的。只不过后来沈从文对汉语拼音方案不感兴趣。“他说,用拼音在打字机上打文章,文章是不会好的,因为他自己不会用打字机。”

  老周家老沈家相互照应一辈子

  百岁之后,周有光时常在那张掉漆的半张桌子前回忆,一不小心手就被桌上木屑戳出血来,他像没事一样用透明胶贴补破桌,直至“光滑无刺”。仿佛只有这样小心翼翼地贴补才能留住那些过往的记忆。

  老周家和老沈家的缘分总是那么绵长,他的《世界文字发展史》与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同时被列入“世纪文库”;《语文闲谈》与《沈从文小说选》《沈从文散文选》同时被列入“中国文库”。而他们俩的老伴,允和、兆和姐妹去世的年纪都是93岁,就像约好了一样,这些往事叫周有光如何不思量?

  他说1988年是他人生的转折,退休了,办公室从文改委搬到9平米的书房,这时候,82岁的他除了每天跟老伴“举杯齐眉”,就是“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然而,这一年的5月10日,沈从文走了,留下一句“我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好说的”。四个人从此开始陆续“离别”。

  他们此前是多么亲密,就算是抗战期间,颠沛流离,通信困难也都一直互相支持。那时,老周家在重庆痛失爱女,随后不久儿子又中流弹,幸好医治及时,“捡”回了一条命。张允和也面临人生最低潮,非常无助。而在云南避难的沈从文和三妹日子过得并不如意。但他们得知二姐家的情况,二话没说就寄去一万元,解了老周家的燃眉之急。周有光给四妹张充和的信里还提及此事,感激不已。

  1964年,周有光96岁的母亲住院,医药费一项每月800元,虽然周有光工资每月有241.5元,但也维持不下去。张允和第一次向人借钱,她借到的4000元里,有1500元是三妹家的。后来因为时代动荡,周有光工资降至30元,再次面临困境,而那时沈从文的遭遇也不好,但他们两口子尽可能的帮助老周家。张允和记得,三妹从小数学不好,他们两夫妇都不算账,也从不记账。到1973年,她去三妹家还最后一笔钱,沈从文和三妹惊讶地说,“哪有那么多钱呀!”(文/伍婷婷)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