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痛心,痛心于他们的变化”
记者:小说中第一个贪官的登场就让人印象深刻:赵德汉(小说人物)是典型的小官巨贪,当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侦查处处长侯亮平出现在他面前时,这个住在老旧机关房改房里的“农民的儿子”,正捧着碗吃炸酱面,他家的水龙头滴着水,下面接着面盆。反讽的是,在他的一套秘密豪宅里,藏着2.4亿元现金,清点时烧坏了好几台点钞机。这样的人物和情节,现实中有原型吗?
周梅森:作品虽然是虚构的,但故事在现实中基本都是有原型的。我在小说中写到的许多贪腐行为,包括个别部门故意为难老百姓这样的情节,都是有真实事件参照的。
记者:您的文学创作究竟有多真实?
周梅森:举个例子。我们曾计划去某县拍戏,本来说得好好的,结果,县委领导们看完剧本后,开会讨论决定不让我们去拍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那里就出过类似的事。再比如,作品中有个主要人物高育良,原来是法学教授,从政后担任省政法委书记多年,一个很有水平的人,最后腐化变质了,人物原型就是我熟识的一个官员。
记者:为什么要写得这么真实,下笔时您没有顾虑吗?
周梅森:文学是要讲良心的。有人跟我说,千万不要这么写,很多人会对号入座的。可如果大家都不说真话,贪腐分子会肆无忌惮,愈发不把责任当回事,不把原则当回事,不把老百姓当回事。所以,我把自己这十年里眼睛看到的东西,都写了出来。
记者:作品这么惊心动魄、真实可见,很多人好奇:您是不是掌握了很多秘密材料?
周梅森:我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的艺术顾问,一直和检察系统保持着联系,从上部作品《国家公诉》到《人民的名义》,都得到了检察系统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从基层检察院到最高人民检察院,包括到监狱采访,他们都替我作安排,也不干涉我的创作。
但这些并不是我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更多的素材来自中纪委网站。每次有官员落马,我都会持续追踪,详细了解他的成长背景、从政履历和贪腐经过,从这些公开材料中去探究细微。
记者:既不是党员,也没有官职,您是怎样走近这些官员,揣摩他们的心理变化的?
周梅森:1994年,我在家乡徐州市政府挂职做副秘书长,那是我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段经历,让我充分了解了国家政权的运作形式,也接触到一些官员。做了一年副秘书长后,组织上又叫我去江苏省公路管理局当副局长,任命书都来了,我没有去。
这些年来,我每年都回家乡好几次,那些官员朋友也爱和我聊,我能感觉到有的人的两面性:白天作报告,晚上喝酒时嘲讽自己作的报告;拉帮结派,不是他的人,一概不用……这些年来,我认识的官员中也有“进”去的。我很痛心,不是痛心于他们的落马,而是痛心于他们的变化。我写小说,就是要弄清楚他们的防线第一次是怎么被突破的,人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坏的,堕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总有一发子弹击中你”
记者:当前,有很多反腐新闻报道,中纪委也推出了《永远在路上》和《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样的纪实片。与新闻纪实性反腐题材相比,反腐文学创作更侧重于什么?
周梅森:我的创作起步于历史小说。相比那些贪官,我更没有可能进入历史人物生活的时空。历史小说怎么写?就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揣摩他们会怎么说话、怎么行动,根据人物的成长环境,写出人物特定的命运。新闻报道的是一个个社会现象,文学则不同,文学要写出世道人心。文学是人学,把人物当人写,那就八九不离十了。
记者:正如您在作品中描写的那样,这些领导干部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工作出色,有过坚定的信仰,您觉得是什么让他们最终走向了贪腐的深渊?
周梅森:腐败有多种成因、多种形态,如人性的弱点、仕途的诱惑、别人设下的圈套……说白了,腐败就是人性的贪念在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时发展到了极端。中国人常说“苟富贵,勿相忘”,但在现实社会中,很容易演变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