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剧”需求回归 背后是哪些力量在推动?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7030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正剧”需求回归 背后是哪些力量在推动?

2017-03-30 15:31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市场的又一次转身

  “终于播了……” 演员张博激动不已。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的《大秦帝国之崛起》里他饰演秦昭襄王。跟随中国电视剧产业变迁的多年中,张博感觉当下的市场有回归理性的趋势。

  据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以后,一大批具有严肃历史内容的历史剧相继推出,并由此奠定了中国历史正剧的基本特征和艺术风貌:内容上,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描写历史发展进程,探讨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兴亡衰替的经验教训,讴歌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物。艺术上,基本采用宏大叙事,历史视野开阔,正剧品相鲜明,其中的代表作品有《汉武大帝》《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贞观长歌》《船政风云》《张居正》《大秦帝国之裂变》等等。

  这批历史正剧,造就了中国历史剧的辉煌。此后,一些新的历史表现手法进入了历史剧创作领域,并逐渐取代了历史正剧的地位和影响,形成了今天“古装剧”为主的局面。

  这期间,中国的电视剧观众也受到了市场的娱乐化冲击。历史正剧甚至一度在荧屏上消失。

《大明王朝1566》.png

《大明王朝1566》海报(网络截图)

  2007年,《大明王朝1566》在湖南卫视首播,被放在湖南台综艺节目后的10点档,以不足0.5%的平均收视率收官,自此扔到库里就再没播过。同期播出了另外两部历史正剧——《贞观长歌》《卧薪尝胆》,收视率同样走低。

  但如今回头看去,年轻一代的口味开始占领话语权的大势也正是在那一年开始酝酿。转型中的湖南卫视主打的是“快乐中国”,《大明王朝1566》所隐喻的权力纷争和政治抱负都不是年轻观众感兴趣的东西。历史大剧的沉寂与观众口味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等都有关系。

  自从2015年“一剧两星”政策实施后,电视剧行业迎来重新洗牌。压力之下,一些电视剧公司曾经尝试转型,有的收购广告公司,比如新文化、长城影视;有的转型体育,比如华录百纳;还有的转投电影,比如唐德影视。

  不过,视频网站的崛起,为电视剧内容方提供除了传统卫视以外的又一播出平台。庞大的网络收看人群带来的巨大市场潜力,使得许多试图跨界转型的电视剧公司重回主业,并把重心放在“良心剧”的制作上。

  “《大明王朝1566》作为一部豆瓣高分神剧,十年来一直保持着很好的口碑,网友对这个剧的呼声很高,优酷也一直在关注,这次正好赶上《大明王朝1566》原湖南卫视所有的版权到期,重庆卫视选中将其作为2017开年大戏,所以我们也买了网络独家播出权。”优酷市场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谈起当年《大明王朝1566》首播收视率低的原因,该剧制片人刘和平认为是时势使然。2007年首播平台在湖南卫视,它的基本观众群与目标观众重合度小。再加之播出时段安排在10点之后的非黄金档,也是个问题。

  十年之后,无论是观众还是播出平台,都把《大明王朝1566》当做是一部全新播出的好剧来看待,这就说明了优质的作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导演张黎后来的合作伙伴、制片人胡凡当时还在湖南台工作,负责《大明王朝1566》的音像制品发行,靠着口口相传,《大明王朝1566》的第一批观众靠着买碟片看完了这部剧。那年《大明王朝1566》的碟片卖了5万多套,一般情况下,一般电视剧卖到5000套就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

  最近《大秦帝国之崛起》在央视平台与网络播出平台的全面热播,令出品人焦阳感到非常欣慰。焦阳曾对媒体表示:“大家一听《大秦帝国》,都觉得是好剧,但会感觉不适合我们平台播。”相反,互联网反而对历史正剧更“包容”,这恰恰说明历史正剧并非与年轻观众绝缘,观众的口味愈发多元,类型化市场的发展也令观众对类型剧的粘合度更高了。

  影视剧的类型本来就应当是多元的,不同的人能选择自己喜欢看的作品,这才是健康的市场环境。“类型剧的分化是件好事,虽然流行剧在传播度和变现能力上的优势或多或少挤压着市场的类型化发展,但吃过了乱七八糟的快餐后,我还是想吃正经的这道菜。想吃清淡一点,有营养的。大家还是召唤这类电视剧的回归。”《大秦帝国》的演员张博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在关正文看来,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已经呈现出比传统的人为配置资源的先进性。“我们在很多领域已经确认了市场的主体地位,在文化领域,市场的积极作用却仍是难以确认的。这里面有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