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信公众号上推出的《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带回一线实录: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引发了媒体热议,同时也引起了高满堂、赵冬苓、陈道明、张国立等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和议论。原本,宋方金的揭露,在当下中国的影视界,早就是一个热门话题了。只不过,议论纷纷的人们看到的,说到的,愤怒的,齿冷的,不屑的,忧思的,都只是一些碎片景观。这一回不同了,宋方金摆在大家面前的,是以所谓的“小鲜肉”、“小花旦”(“鲜肉”、“小花”,或者IP剧的“男女一号”)为圆心的全图。
恶意资本操盘的怪现状
资本的老板重金物色到的“鲜肉”、“小花”,带着房车,还有秘书、随员和规模可观的保镖,以及拍照的粉丝,来到片场了。导演,主要是香港北上专拍IP剧的导演,带领整个剧组,进入拍摄流程。这里插一句,近几年,热门古装、玄幻电视剧几乎全被香港导演承包,而这些电视剧大多来自于IP改编,如2016年的《幻城》《寂寞空庭春欲晚》《云之凡》,2017年的《孤芳不自赏》,以及此前的《花千骨》《仙剑奇侠传三》《步步惊心》等作品,都是出自香港导演之手,所以有人在探讨:“《射雕》导演拍《幻城》,《真情》导演拍《花千骨》,TVB老行尊如何在内地风生水起?”
这个拍摄流程,不是导演为中心,也不是编剧为中心,制片人更没有发言权。中心,就是“鲜肉”、“小花”。围绕这个“中心”,是一个“速成法”——
建组的时候,谁红就签谁,不考虑角色,因为,如今制作发行方、播出平台最关心是由哪几位演员阵容来担当这部电视剧的主演,而绝不管这个演员是不是合适这个角色,只要当红、知名、有话题热度就可行。甚至部分投资方只认当红流量演员,其他一概不论。随后,看着演员档期写剧本,由于IP是恶意资本的一大杀器,如今的剧充斥着大量的网络文学作品,质量差、文学含量低的原始文本很少能有时间打磨,这还因为,剧本创作周期得靠演员档期决定,比如现在是4月份,A明星表示6月有档期,那编剧就必须在两个月内草率写出剧本。
进入拍摄期,有一个“表演新体系”,叫做“表情包表演”。由于进组多数情况下没有剧本,演员到了现场不知道要拍什么;就算有剧本也懒于研究,所以如今拍摄现场基本没有“讲戏”这一说法。不背词、不搭戏,怎么演呢?进行“表情包录制”:这种表演指的是演员只拍面部戏,各种角度、各种表情、需要变化环境时要不对着天拍,要不对着大树,要不对着墙,喜怒哀乐都拍,把面部戏拍完后,剩下的交给替身。这又是一个“全新影视剧类型”:“替身大戏”。从“武替”到“文替”,甚至是啼笑皆非的“饭替”、“摔替”,给A设置好五六个替身演员来一条龙表演。甚至有过这样的真实案例:有一场戏拍的是大全景,拍戏的30多个人全部是替身,如今观众看到的很多都是这般惊天地泣鬼神的“替身大戏”。这个过程里,导演认真导戏吗?40集15天就能拍完,原来拍摄现场“导演反复讲戏”现在少见了。拍一部30到40集的剧,过去怎么着都需要半年,但颜值明星主演给剧组档期有限,现在可以利用技术与替身用15天时间就拍完。所以拍摄原则以“求快”为主,拍不好想再来一遍的演员基本没有了,现场全是“过、过、过”的声音。当然,演员普遍艺德低下,不研究怎么塑造角色,不记台词只研究如何塑造自己,再就是在拍摄期间比谁的房车高级,谁的助理、保镖多。
到后期制作了,“飙戏”的事留给配音演员。由于不背词、不研究戏,拍了半天就做个表情,其他就只好留给配音演员“飚戏”了。特别令人惊讶的是“后期万能”。没有同期声、没有实景拍摄、没有演员到场,所有的设置布景、移花接木就交给后期制作,换景、抠图、合成、特效代替了本来实拍达到的效果,本末倒置。后期如今成“万能”,有些演员不会为演戏补课,却相当重视镜头里美不美。前期表演缺陷、甚至颜值缺陷都由后期来矫正,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滤镜”影视剧。
最后是播出,买收视率、水军……整个行业都在为造假者打工,现在很多演员都很关心制片方会不会买收视率。目前播出的很多电视剧,就算是质量经不起考验的,也经常破收视纪录、点击率,再不行就再买水军、买粉丝来追捧,整个流程形成一个闭合式的链条,恶性循环。
有报道称,电视剧投资成本5年翻7倍,“影视剧投资成本‘没有最多、只有更多’,但呈现效果却是‘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天价制作费都花在了哪里?巨额投资又将如何消化?”报道披露,继《如懿传》卖出互联网和卫视合计单集1500万的轰动价格后,最近的影视行业,又一下创造了两个纪录,先是唐德影视出品的电视剧《赢天下》以5亿投资成本冲击了“亚洲电视剧单体剧目最高纪录”;随后,在筹备中的柠萌影业拍摄《扶摇皇后》5亿,天神影业、猫片、新丽传媒等拍摄的《将夜》5亿+。在当今中国的国情下,3亿、4亿、5亿,还有什么“+”,什么“不封顶”,一部电视剧就这样投入,是否真的符合规律?要是这样的投入是真事儿,那“撒下去的大把票子能收回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