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为何以神话小说定型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9440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西游记》为何以神话小说定型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9440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西游记》为何以神话小说定型

2017-05-02 11:37 | 来源: 文汇报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jpg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是几代人的美好回忆。资料图片

  按一般文学史常识,以书名“西游记”所标,表现“西天取经”母题的《西游记》理应是一部名人旅行记或英雄历险记。从“取经求法”的佛教题材上看,《西游记》则更有理由是一部弘扬佛法的宗教小说。然而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却偏偏是一部恣肆汪洋、瑰玮壮丽的神话小说。这一“反差”中隐含着《西游记》演化的机制与线索。

  作为“伟大的中国故事”,唐代玄奘大师“西行取法”的事迹声震寰宇,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到两《唐书》、《高僧传》等历代史书均有记载,其远行五万里,穿越百余国,苦度十七年,所历艰险“百千难以备叙”。在民间,“西游”故事世代流传,滚动累积,直至沉淀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的小说巨著《西游记》。

  按一般文学史常识,以书名“西游记”所标,表现“西天取经”母题的《西游记》理应是一部名人旅行记或英雄历险记,正如《马可·波罗游记》和《鲁滨逊漂流历险记》。当然,从“取经求法”的佛教题材上看,《西游记》则更有理由是一部弘扬佛法的宗教小说。然而令我们深感诧异的是,《西游记》却偏偏是一部恣肆汪洋、瑰玮壮丽的神话小说。这一“反差”中隐含着《西游记》演化的机制与线索,借用日本学者中野美代子的话语,属于“《西游记》的秘密”。

  取经史实的神奇性神话元素

  最早记载取经史实的是玄奘《大唐西域记》(辩机执笔)。大唐初年,国门未开,虽然历史上不乏张骞、班超、朱士行、法显等先贤的“通西域”之旅,但国人对西域的认知尚停留在想象层面。西域,狭义所指为我国西部领土,广义上则泛指包括今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玄奘《西域记》所指大约介于两者之间。查其西行线路图如下:

  贞观三年(629)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出发。经秦州(今甘肃天水)、兰州、凉州(今甘肃武威)、瓜州(今甘肃安西),偷渡玉门关。取新疆北道伊吾(今新疆哈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越葱岭(帕米尔高原)、出热海(凌山大清池,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来到素叶水城(即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经二十四国到达北印度。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取道巴基斯坦北上,经阿富汗、尼泊尔,翻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线回国,驻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历两年回到首都长安。

  行程5万里,历时17年。

  因为地理、气候、语言、宗教和历史的特殊性,《大唐西域记》所记西域见闻颇具神奇性,有的径直就是微型神话。如屈支国“大龙池”故事:

  国东境城北天寺前有大龙池。诸龙易形,交合牝马,遂生龙驹,性戾难驭。龙驹之子,方乃驯驾。所以此国多出善马。闻诸先志曰:近代有王,号曰金花,政教明察,感龙驭乘,王欲终没,鞭触其耳,因即潜隐,以至于今。城中无井,取汲池水,龙变为人,与诸妇会,生子骁勇,走及奔马。如是渐染,人皆龙种,恃力作威,不恭王命,王乃引搆突厥,杀此城人,少长俱戮,略无噍类。城今荒芜,人烟断绝。(《大唐西域记》卷一)

  这则人龙交合故事,一方面带有神秘色彩,另一方面也有道德说教的因素:因为违背自然本性,造成毁城灭族的恶果,字里行间体现着古代中华文明的道德准则,符合“再生态神话”的界定。

  另一部重要史著是慧立、彦悰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归来,唐太宗特制《圣教序》予以表彰,慧立、彦悰为了美化师尊的人格、功绩,又在传记里加入了许多神话因素。如关于西行缘起:

  法师出生也,母梦法师著白衣西去。母曰:“汝是我子,今欲何去?”答曰:“为求法故去。”此则游方之先兆也。(《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一)

  仿佛玄奘取经是“承天命”,有神力相助。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