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启示:创作顺应了人民心声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96769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启示:创作顺应了人民心声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96769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启示:创作顺应了人民心声

2017-05-04 15:23 | 来源: 解放日报

 

  图为张志坚饰演的省政法委书记高育良(左)与陆毅饰演的反贪局长侯亮平

  图为白志迪饰演的原常务副检察长陈岩石与老妻为大风厂的命运忧心忡忡

  ■文化现象级的影视鉴赏热已久违了。《人民的名义》 之所以轰动屏坛,主要缘由是其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顺应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需求。剧作中具有典型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都采自生活原型或组合生成,主要情节及案件乃至许多细节都源自生活真实。称真实、大气、犀利、凝重是《人民的名义》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诚不为过

  ■全剧坚守了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了中华反腐倡廉的文化基因,彰显了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颇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唯其如此,全剧的“思想性”和“价值取向”才在高收视率和点击率中获得了最理想的效益。相反,那些仅仅自恃“主题好”“题材重大”而审美化、艺术化程度低甚至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缺失了文艺作品首先必备的美学品格即吸引力、感染力,既缺少观众,又败坏了“主旋律”和“重大题材”(包括反腐倡廉题材)的声誉,不正应当从《人民的名义》的成功中获得有益启示么

  ■该剧的成功还启示我们从事反腐倡廉题材创作必须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把握好“度”:既要直面人生,揭露腐败,又要开拓未来,给人希望;既要鞭挞腐败,揭露罪恶,又要讴歌廉洁,以正压邪;既要清除“内鬼”,又要统筹兼顾塑造好公检法合力反腐倡廉的良好形象

  一

  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激起的观众鉴赏热潮,已成为当下令人深思的文化现象。

  应当说,这种文化现象级的影视鉴赏热已久违了。记得上世纪80年代,吴天明导演根据路遥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激起涵盖了老中青少观众在内的全民性鉴赏热潮,大家热议银幕上的农村青年高加林进城之后,究竟应当与青梅竹马的刘巧珍继续恋爱呢,还是为了留城移情别恋找有政治靠山的黄亚萍才对。一部电影《人生》的鉴赏热,提升了全民的婚恋道德修养。潘虹在根据谌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到中年》里饰演的医生陆文婷的形象,感染了亿万观众,大家热议像陆文婷这样的病人的好大夫、丈夫的好妻子、儿子的好母亲,竟因为政策的不落实而活得如此窘迫,于是全社会呼吁加快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还有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 《渴望》 造成的万人空巷的鉴赏景观,人们对张凯丽塑造的刘慧芳形象的同情与喜爱,升华为对真善美的群体性追求。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影视艺术创作所具有的一种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

  今天,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传承弘扬了这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切莫小视优秀艺术对满足人民鉴赏需求、提升民族精神素质所产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说,我们实行法治,法治的威力可以令人不敢违法,进而推行法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让人不能违法,那么,像《人民的名义》这样的力作走进寻常百姓家、浸润亿万人民心,在全社会营造出鄙视腐败、憎恶违法的精神文化氛围,就更能教人从根本上就不想腐败和违法。这是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化的最可宝贵的公民素质之一,也是进行多少场法治和法制讲座所难以替代的。

  二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轰动屏坛,主要缘由是其直面人生、开拓未来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顺应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切轰动当时、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并号召文艺家“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我以为,《人民的名义》正是学习、领悟、践行习总书记上述指示精神结出的硕果之一。

  编剧周梅森笃信习总书记指出的创作方法有千条百条,最可靠的一条便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倡廉斗争的深入开展,为《人民的名义》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源泉。周梅森在有关部门支持安排下,深入反腐倡廉斗争第一线,通过大量采访调研,并起动自己十余年来在创作同类题材中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厚积薄发,真正做到了“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剧作才实现了“笔下有乾坤”。剧作中具有典型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如反贪局长侯亮平、省委书记沙瑞金、老检察长陈岩石、市委书记李达康与腐败分子高育良、祁同伟、丁义珍、赵德汉等都采自生活原型或组合生成,主要情节及案件乃至许多细节都源自生活真实。称真实、大气、犀利、凝重是《人民的名义》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诚不为过。导演李路在二度创作搬上荧屏的实践中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忠实地追求这种历史品格与美学品格。而正是编剧与导演的互补生辉,才率领演职人员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反腐倡廉、艰苦奋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先进文化的坚定自信,创作出了这部“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荧屏上营造出的作为艺术品表现的审美的历史、情感的历史、心灵的历史,既源于又区别于史学研究的科学的历史、理性的历史、学术的历史。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