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家的客厅,是台湾的半个文坛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9911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林海音家的客厅,是台湾的半个文坛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9911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林海音家的客厅,是台湾的半个文坛

2017-05-08 15:43 | 来源: 江苏文艺出版社

  找不到文职,就去给人家做衣服

  当记者的林含英是如何蜕变为写小说的林海音?这还得从北京那会说起。

  林海音在《世界日报》当记者的时候主要跑妇女新闻的条线,表现很出色,可以说是王盛弘的四大高徒之一。渐渐地,她发现采访写作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了,她更想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于是林海音萌发了由新闻写作转向文艺创作的意念。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世界日报》停刊,林海音赋闲在家。男友夏承楹的父亲介绍她到师大图书馆工作。有一天,她发现了一套书《海潮音》,觉得美妙非凡,遂给自己取了笔名“林海音”。其后便进入了文艺创作的阶段。不过其小说、散文等作品真正发表却是1955年之后的事情了。这个文艺女青年所必须面对的是不停歇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动荡生活。

  1949年11月,林海音带着三名儿女(夏祖焯、夏祖美和一岁的夏祖丽)赴台,在生活和事业的发展上,迎来了其现实意义上的“三十而立”。

  当时去台湾并非易事,得先从北京坐飞机到上海,然后再到上海等船。因为那时的船票十分紧张,一票难求。夏承楹说,得让老弱妇孺先走。于是他决定自己留在北京,让林海音带着儿女们先走一步。等他买好船票,再去台湾和他们会合。在等待团聚那两周,林海音和夏承楹每天都保持一通电报或者一封信。

  因为原籍是台湾,去台湾等于是回到故乡一样。她一方面是逃难,一方面也是归乡。然而林海音刚到台湾时,对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据张我军长子张光正回忆,是他父亲先回的台湾,和海音夫妇二人保持联系,向他们介绍了台湾的情况——物价怎样,找房子怎么找,找工作怎么找等等,给他们出了点主意。张光正曾在信中写到:普通鱼类一斤两三千元,蔬菜每斤两三百元以上,油类一斤约三、四千元,衣服比内地贵很多,所以衣服鞋帽尽量带来。

两个女儿.png

  两个女儿

  就这样,林海音总算盼来了丈夫,一家五口暂时先寄宿在别人家里。当时她心里很焦虑,想赶快找一份工作。可一时半会的,找份文职谈何容易。于是,林海音甚至动起了学裁缝的念头,想要是情况糟糕,至少有门手艺可以养家糊口,“给人家做衣服的工作行,修改衣服也行”。事实上,林海音也确实心灵手巧,儿女们小时候的好几件衣服都是她亲手做的。但是,林海音命里注定是要再次拿起笔来的。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