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家的客厅,是台湾的半个文坛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9911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林海音家的客厅,是台湾的半个文坛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9911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林海音家的客厅,是台湾的半个文坛

2017-05-08 15:43 | 来源: 江苏文艺出版社

  纯文学,排除政治干扰

  在台湾,大家都喜欢把林海音称作林先生,而她家的客厅则被誉为半个台湾文坛。

  作家林良回忆说:“别人都说文人相轻,林先生却是文人相‘亲’,她认为所有写作的人都应该是兄弟姐妹。我们这些人常聚在一起玩,你看照片上穿白衣服的就是我,树底下站着的呢就是林海音了。她特别会讲话讲故事,嗯、哇,声音听起来很亲切。”

  作家隐地对林海音的好客记忆犹新:“每次客人的名单都由她邀请的主客开,名单上被邀请到的那些人都会来。林先生慷慨好客,会做很多菜给大家吃。等到她自己因健康问题忌口不能吃的时候,更希望我们能吃上好菜。她家的客厅总是很热闹,有好东西吃,有好话题讲。记得每次一有电话进来,她接完电话就会跟我们说刚才是谁谁谁,有一个什么新的消息等等。所以,到最后要散了,大家都依依不舍。”

邻家客厅.png

  林家客厅

  诗人痖弦也是常客之一,他回忆说:“夏府客厅一直有‘台湾的半个文坛’之称,往往是一位主客、一桌陪客,凑成一晚上的文艺雅集。聚会结束往往并不是真的结束,因为几天后,当晚的宾客都会收到海音姐寄来的照片。等过了一阵子,有人自异乡返台,大家自然又聚在了一起。”

  诗人余光中可以说是返台次数最多的一位了。每次出去要欢送一回,回台又要给他接风。余光中回忆说:“我跟她交情很好,她这个人是真的心胸广阔。林海音好客又好吃,她家也够大,所以我们坐下来有一大桌。除了我之外,还有林怀民、隐地、杨牧等都常常去。”

  在台南文学馆林海音展览开幕时,余光中应邀参加。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领着他参观。当余光中看到自己几十年前寄给林先生的信,十分惊讶。林海音是如此珍视友情,所有朋友寄来的信件她都很系统地整理好收着。

  做人上,林海音广结善缘;做事上,更是有着惊人的胆识。从《联合副刊》辞职后,她并没有离开文坛,而是着手创办起纯文学月刊来。

  作家钟肇政说:“林海音很重视台湾本土的文学,当时台湾作家就自然而然地集中在《联副》投稿。后来,在混合着反共、战斗、怀乡等元素的异常复杂的文学空气中,她敢打出一个纯文学的旗号,真是胆识过人!”

  1967年,纯文学月刊问世。杂志成立初期,林海音写了一百多封信给之前在《联副》时结识的作者,大家纷纷被她的热情和真诚所打动。次年,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纯文学出版社宣告成立。

  林海音以高水准的纯文学,排除了政治干扰,书的销路一路走好。像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等等,都是历久不衰的好书。其中由夏承楹(何凡)在1953-1984所撰写的专栏“玻璃垫上”集结而成的《何凡文集》,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出版的这套书一举荣获了图书主编金鼎奖。

  老舍长子舒乙回忆说,父亲去世后,曾收到一封林海音写来的信,说要发一篇关于老舍的东西。后来送审的时候没有通过,是林海音用了蒙混过关的战术,促使其顺利刊发。

  那段时期,台湾“保密防谍”运动正盛行。一天,一个警备总部的工作人员找到林海音,说《30年代作家与作品》里边有一两个作家有问题。林海音回答说:“我是没有必要毁掉这些书,然后重印的。”

  一直到1995年,77岁的林海音才结束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余光中感慨道:“我很少看见她临场犹豫,事后懊悔,是很开朗直爽的一个人。最后她纯文学不办了,她就把书全部退给我们,没有转手卖给别人,这在台湾是很难得的。”

  1990年,林海音给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寄了全套的纯文学丛书和纯文学月刊,并号召台湾出版界大量捐书以充实台湾文库。也是在那一年林海音随团回了北京一次,小英子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城南。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