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古代高龄考生:99岁不算老 104岁还赶考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2416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盘点古代高龄考生:99岁不算老 104岁还赶考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2416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盘点古代高龄考生:99岁不算老 104岁还赶考

2017-06-08 10:51 | 来源: 金黔在线

  我们现在说,人生七十都是古来稀,活一百岁就更难了,古人将八十、九十岁称为耄耋,将一百岁成为期颐,认为百岁人是十分少见的,《增广贤文》中说:“山中也有千年树,世上难逢百岁人”。那么有没有百岁以上的老人参加科举考试呢?

  在中国科举的千年发展史上,还真有几位百岁考生。清道光六年(1826),一个104岁的举人颤颤巍巍地来到顺天贡院,准备参加礼部会试,他就是广东举人陆去从,虽然最后没能考上,但皇帝还是特赐予国子监司业官衔,以鼓励其他读书人。

  尽管老龄考生受到社会的特别关注,但在实际的科举生活中,老年及第者受到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青年得志者,其个人魅力也远远没有年轻人那么大。宋代福建人徐遹博学多才,但科举之路相当坎坷,直到白发满头才考上进士。徐遹和新科进士们参加完琼林宴之后,来到娱乐场所尽情狂欢时,他发现只有自己头顶上的簪花没有被那些美女们摘下来,其余年轻点进士的都被美女们摘下来,作为新科进士送给自己的礼物收藏起来了。看到这种场面,徐遹感到十分失落,醋意顿生。他的这种心情有诗为证:

  白发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

  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这首诗歌的意思是说:我是这么大年龄才考上进士的,在琼林宴上吃得酒醉饭饱,内心很是满足啊。没有想到的是,我到娱乐场所去,居然就没有人理睬我,真是有点郁闷,我只好自我欣赏了,到底年龄大了,魅力远远比不上那些年轻的同门啊。

  受科举及第魔力吸引,许多考生虽然是多次考试,但总是不甘心,希望能够通过科举得到一官半职。既然有人出现多次考试,那么父子同时赴考、祖孙同年登第的情况在中国古代科举发展史上也就屡见不鲜。兄弟同时参加考试的事情在科举史上更不少见。

  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中,有三苏,即苏洵、苏轼与苏辙。父亲苏洵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人物。他二十七岁才开始发愤读书,为什么突然醒悟了呢,是他老婆苦口婆心的劝导,才觉得读书很重要。可能是觉得自己年龄已经大了,有时不待我的感觉,第二年就匆匆忙忙地参加了进士科和制科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了。

  苏洵经历了落第的打击之后,再也没有应试了,他将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两个儿子身上。十八年后,他带着苏轼、苏辙来到京师。经过熟人的推荐,他们父子结识了欧阳修,欧阳修对他们大加赞赏。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担任主考官,录取了苏轼、苏辙兄弟,兄弟二人一榜及第。这让苏洵既高兴,又有点醋意,心里想:“两个儿子都能考上,真是天大的喜事。但他们怎么那么容易就考上了呢,我怎么就那么难呢?”他写了一首打油诗来表达这种心情: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在科举发展史上,并非所有的读书人都能像陈修、谢启祚等人那么幸运,通过多年的努力还是能获得科举功名,大多数读书人则是耗尽了一生的光阴却一无所获,因为能通过科举改变自己命运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只能一辈子都是童生,科举功名对他们来说永远都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本文部分摘自《千年科举》,李兵著,岳麓书社出版。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