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西亚·马尔克斯:我曾因《百年孤独》被追杀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2904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加西亚·马尔克斯:我曾因《百年孤独》被追杀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2904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加西亚·马尔克斯:我曾因《百年孤独》被追杀

2017-06-14 14:48 | 来源: 中工网

马尔克斯(网络截图)

  对大名鼎鼎的马尔克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百年孤独》更是许多人心尖上的经典著作。

  今年恰逢《百年孤独》面世50周年,与此同时,我们迎来了马尔克斯的另一本重要著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中译本。本书是他难得一见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因为采访与写作此书,马尔克斯还曾一度被追杀,身处险境。

  对大名鼎鼎的马尔克斯,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百年孤独》更是许多人心尖上的经典著作。

  今年恰逢《百年孤独》面世50周年,与此同时,我们迎来了马尔克斯的另一本重要著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中译本。本书是他难得一见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因为采访与写作此书,马尔克斯还曾一度被追杀,身处险境。

  光怪陆离的海上漂流

  1955年的一个黄昏,在哥伦比亚一家狭窄的咖啡馆里,28岁的《观察家报》记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和水手路易斯·亚历杭德罗·贝拉斯科,已经聊了6个小时,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十几天。

  贝拉斯科刚刚经历了一场海难。1955年2月28日,一艘哥伦比亚军舰从美国返航,一阵风浪把8名水兵卷入了海中。其他人都遇难了,而贝拉斯科由于得到了一只筏子,在没有吃喝的情形下,在海上漂流了十天,并被哥伦比亚渔村的村民所救。

  伴着一杯又一杯咖啡,贝拉斯科一个劲儿地讲自己的英雄事迹:跟风浪的较量、驾驭木筏、与鲨鱼搏斗……

  报道连载了14篇,人们纷纷在报社门前排队购买,好集齐整个故事,上班族不惜迟到,好提早读到最新连载,《观察家报》的印数都凭此翻了一番。

  但直到1970年,这部非虚构作品才结集出版——《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比《百年孤独》晚了3年,而正式授权中文版,在2017年6月终于姗姗来迟。

  在10天的漂流中,贝拉斯科说自己遇到了食人族的小岛、鲨鱼、神秘的树根……光怪陆离,难辨真假——马尔克斯只负责记录。在小说的第五章中,甚至出现了贝拉斯科与一个已经葬身大海的同伴,夜间在筏子上屡屡相会对话的场景。

  获救之后,让贝拉斯科不曾预料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广告商开始找上门:那块在10天海上历险中都走得十分精准的手表,让手表厂家给了他500比索,外加一只新手表;因为贝拉斯科嚼过某个牌子的口香糖,又在一个广告里说了这件事儿,又得到了1000比索;还有一双鞋,也挣了2000比索……

  有人质疑贝拉斯科,那些故事都是他凭空编造出来的;贝拉斯科总是这样反问他们:那么,我在海上漂流的十天十夜里,又做了什么呢?

  马尔克斯曾经在很多场合说过,“我一直认为我的真实职业是记者”,“我在哥伦比亚以记者身份踏上了职业道路,在某种意义上,我一直都是一个记者。新闻工作帮助我与现实保持联系,这一点对文学来说至关重要”。

  报道引发漫长流亡

  只是大难不死,却因此成为英雄。贝拉斯科得到了政府授予的勋章,广播电台邀请他做爱国演讲,电视台视他为时代楷模,在鲜花和音乐中巡游全国,还得到了选美皇后的亲吻……然而很快,他就被公众遗忘。

  马尔克斯不知道,自己最终将成为一名作家,这部非虚构作品竟然是他魔幻现实主义的起点。

  为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呢?原来,军舰根本不是因为遭遇暴风雨而遇难,而是因为在甲板上随意堆放运载了冰箱、洗衣机、黑白电视机、每分钟70转的留声机、成像机(还不是后世的照相机),以及在亚拉巴马采购的火炉等货物,途中遇上大风,就将货物和甲板上的水手都卷落海中。

  军方隐瞒了事实,还企图糊弄过关,结果越描越黑。马尔克斯的揭露是爆炸性的,独裁当局旋即发起报复。报社被迫关门,贝拉斯科丢掉了自己的荣誉和前程。马尔克斯则收到了多份死亡威胁,每天出门都要小心翼翼,就连报社一位与他身形相似的朋友,也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遭到可怕的袭击。

  最终,马尔克斯不得不度过了漫长的流亡岁月,就像在筏子上的贝拉斯科一样。但是,无论后来事态如何发展,马尔克斯和贝拉斯科都从未对这篇报道“否定过一个字”。

  作品出版前夕,马尔克斯曾再次见到这位幸存者,他说:“他身上也增添了些许沉着安详的气质,那是一个有勇气亲手将自己的雕像炸毁的英雄。”

  该书出版时,马尔克斯正站在《百年孤独》出版给他带来的巨大的盛名之下,彼时马尔克斯不无遗憾地说:“相比对这篇文字价值的兴趣,出版商们更在意它是由谁的名字发表的。”

  《百年孤独》也是一部“幸存者的故事”

  今年是《百年孤独》出版50周年。

  1950年,马尔克斯还只有23岁,写下了《布恩迪亚之家》的小说手稿。在这个故事里,第一次出现了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和虚构的马孔多小镇。在之后的15年里,马尔克斯先后在6个国家担任记者,并且一直随身带着这份手稿漂洋过海,直到1965年,才能坐下来连续写作18个月,完成了《百年孤独》。

  写完之后,马尔克斯想把《百年孤独》的稿子从定居的墨西哥邮寄到阿根廷的一家出版社,但身上仅剩8美元,只够付邮费的一半;为了寄另一半,他不得不抵押了妻子的首饰。投完稿,妻子问:“在你抽掉了3万根香烟,又折腾掉1万美元之后,如果这部小说最终不好,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妻子的问题很快得到了答案。《百年孤独》初版的8000本在两周内售罄,直至今日,总发行量超过4000万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从10多亿人使用的普通话,再到希望世界通用而实际仅有10万人使用的世界语,应有尽有。

  评论家李敬泽说,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触及“孤独”这样一个人类根本情境。《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海难的孤独,某种程度上讲,这位水兵很无辜。没招谁没惹谁,船翻了,他就不得不孤独。但是真正使得马尔克斯把“孤独”这个主题变成非常伟大的创造,恐怕还是在后来。真正的孤独不是在海上一个人没办法的孤独;而是在茫茫人海里,在这么多人里仍然感到孤独,这是马尔克斯后来真正的厉害之处。

  作家梁鸿说,《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里面的孤独是实在的孤独,有具体细节,人在面对具体困境的时候,没有办法。在这本书里,马尔克斯没有抽象出特别大的人类命运。但当你读到《百年孤独》的时候感觉会不一样,那里面每个人的孤独既有实在的原因,同时又是命运所致,这种命运背后又有历史的、文化的原因。

  她说,马尔克斯后期的孤独跟早期不一样,这也是一个作家成长的过程。从早年《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孤独,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的境遇,到一个大的文化境遇,他实际上在慢慢地扩张人的处境和扩张他自己内心对于孤独的理解。他的很多作品都在写这些,在写整个社会每一个人是在孤岛的状态。

  《百年孤独》中文版译者范晔说:“其实《百年孤独》在半个世纪里的接受史就是一部‘幸存者的故事’,我们在马尔克斯的文学海洋里漂流了何止10天10夜。他影响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作家,有人在他的魔幻波涛中沉没,也有人在经历了风暴的洗礼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航道。”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