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功远大于过 敢想敢为
曾经在新版三国中成功演绎刘备的于和伟此番出演曹操,将一个进可金戈铁马,退可赋诗歌怀的枭雄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获得一致好评。曹操“下线”时,惹得不少观众为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泪奔——“曹霸霸下线了,我要弃剧”。
曹操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用于和伟的话说就是,“他有杀伐决断,也有儿女情长;有粗狂,也有细腻;有威严,也有泼皮无赖”。历史上对曹操的评价毁誉各半,与他同时代的人对他评价很高,如《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而在一般的三国题材剧中,曹操是个“白脸奸雄”的形象,历史上的曹操到底什么样?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认为,曹操是历史上少有的伟大人物。“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地位超过他的人不多。在东汉末年走向三国分裂的关键时期,他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崔建华看来,曹操与其他知识分子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类似袁绍这样的世家子弟,声势浩大,很容易拉起自己的队伍,但崇浮华,尚虚名,不够脚踏实地。而杨彪之类的世家子弟虽然忠于汉室,但又缺乏实际的济世才干。曹操没有令人敬仰的家世,他的父亲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作为‘赘阉遗丑’,他的内心其实是自卑的,或许是因为此,他的成长路线,他的行事风格就与别的人物不同,这个人比较敢想敢为,且不尚虚名。”
针对曹操人物的复杂性,李凭坦言,“我觉得曹操的功远大于过。”在李凭看来,曹操关心民众疾苦,写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诗句;此外,曹操还善于用人,“许攸、荀彧、许褚、典韦等都是他招纳的文臣武将”。不仅如此,曹操还非常节俭,他遗令身后选瘠薄之地薄葬,而且不封不树,与汉代帝王形成了鲜明对比,“统治者能做到这样的,不多。”
曹操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乃是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为民心所不容。对此李凭表示,东汉末年的忠君观念与宋朝末年的忠君观念不尽相同,三国时期的臣民更忠于自己的“主公”,而皇帝不过是最大的主公,“‘挟天子以令诸侯’只是曹操的政治策略,他虽然‘挟天子’,但始终承认天子,一生没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