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冯堤
由于创作专业的相关,杨林编剧的话剧《红旗渠》我是先看过剧本的。这回就要去探望真的红旗渠、活的红旗渠,心里果真萌发了孩子一样的兴奋和期盼!红旗渠,和我们这群人几近同龄,像是我们中的一个、优秀的班长同学,所以遥远而来为的是赶赴一场童真无邪的同学会……
这同学姓渠叫红旗,多少年里在念他名字的时候总是着重了红旗、而把姓当作补充放在了后面,所以就成了红旗、渠。在《新华字典》里,渠字还真的是个姓氏。这便从历史当中找到了其成为文化记忆、文明载体的理由,同时证明了其优异的当仁不让的文化身份!这也无愧于坐落在安阳古城的殷墟和中华文字博物馆向西仅三几十公里,可以得到进一步证明。红旗渠不像大运河那样的起名法,那样的不符合实际,向泥土开挖开凿的不是河而是河床,是直到引来了水之后才成的运河。红旗渠的名字才是真实精准,向太行劈山钻洞塑造出的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即渠,而不是其他。渠的旧体字是佢,单立人旁加一个巨大的巨字,像是聪明祖师仓颉为未来的红旗渠而专们造的一个字。它十分生动形象地给予红旗渠以专属性的诠释:巨大的人群以巨大的人工力量还有人格精神,修建了巨大的人间工程、创造了历史上巨大的人间奇迹,造福于辈辈代代巨大的人群……
老一辈管红旗渠叫小名儿:老渠。这个老字,是尊重意义上称呼的老,是家里人意义上亲近的老。把红旗渠当成日常生活在一起过日子的邻居村民一样,谁也少不了谁。如今,水渠管理所的管理员和护渠员们,都已经是第三代四代的红旗渠人了。他们的坚守也是在修渠,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在继续……
(一)
现实的民生。
太行山是崖字当先,崖崖并肩、密不透风,怪不得在当年用雄关八陉以中国山河也抗日的名义,坚实地抵挡了日寇的西进!太行山天然的利崖与红旗渠人工的柔水,可真是刚柔相济、天衣无缝的天生一对儿,结下了天造地设、无与伦比的缘亲!而后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太行山那悬崖峭壁之上,寸草难生、飞鸟难立,却有零星生长的英雄树木崖柏。崖柏那刚毅倔强的品格,很像是两千公里之外我们长白山上的那岳桦!它们才是东呼西应的哥俩好呢……
赶往红旗渠,也就是在走向太行山的近前乃至腹部。石板岩镇的村庄更是腹中之腹,似在太行山的肚子里。太阳高高地照着,蓝天高高地举着,石板牢牢棒棒地铺着,仿佛是天大的一间屋子,人们在宁静安详地生活。谷文昌的出生地,就在几十级石板台阶转角处的院子里。一切在写着一个词:民生。民生何解?民生就是基石。为什么民生是底线?因为民生是根和本。林县人决心改变极度缺水的状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非常困难的条件下,生生在坚硬的太行石头大山上牙啃手刨地抠凿出千古的痕迹,千古以来最为深刻的一道太行凿痕!一钎一锤,绝壁穿石,用最古老的手法做成了几千年来想做而未做成的现代之事。要是用文学手法的语言来评述这举世闻名的大奇观红旗渠,就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大作品,就是历史上的世代梦想与现实中的一朝梦圆完满统一的大工程!红旗渠的修建通水,为林县不只是解决了现实生存缺水的大难题、解决了生产生活的大问题,同时也获得了三项无形的收获,一是提振了人们没有什么做不成的自信心,二是积累了丰厚的技术经验,三是构筑了各方各界的配合系统。土法上马却不是土工程,自力更生生出的是争气的生命!其中有一年资金紧张得连炸药也买不起了,就保证买硝酸铵的钱来自己制造炸药,就是要渠上不能停工。想来,是太行山成全了红旗渠的建设者们,给了一个干这个蓄、引、提、灌、排、电综合引水工程的好机会,给了造就这一项几十年抑或上百年经得住时间考验大工程的好平台,给了让子孙念想、骄傲、敬仰的好凭借!这便形成了红旗渠完整成功之内在的逻辑链条。
红旗渠上用了两种石头,石灰岩的青石和石英砂岩的红石。林县是个石头县,满眼是石头,人的一生与石头打交道,与石头生活在一起,所做之事是实打实、实事实办。很多的村庄就坐落在山沟中、山谷间和山窝里,所以说话开门见山、实话实说。有的梯田就是在岩崖的顶边依次排列上去的,那是艺术也是功夫!那是在石头与石头间抠刨出来的,是以陡峭的方式层叠出来的,那是石头们的奉献!太行的石头有心,它们希望百姓们的上山下山不会再有滑落葬身的事了。太行的石头有情,它们希望百姓民生的日子能够踩在自己的肩头好上去!那岩崖上面的田亩,既智慧也险峻,所以我说,应该叫梯子田,因为是梯子一样步步登高的田。梯子田把生命的一抹绿色染给岩崖,岩崖把一派成熟赠给了梯田;岩崖将岩缝赠给了顽强的树木崖柏,岩崖把崖顶的高峻送给了梯田农人。我在盘山道上隔着下头的村落眺着对面的岩崖,百感交集油然而生!这让人真实地理解:艰辛与征服,伟岸与仰慕,生活的力量,生命的根基……
大型优秀励志话剧《红旗渠》(网络截图)
从漳河南岸到淇河两岸,从太行山的半腰间到受益于红旗渠的田间地头,渠水绕山头、清水遍地流,旱田变水田、秃岭变果园。太行山成为了关爱太行人生活的大管家,而老渠像那抖舞起来扎在腰间的帮厨围裙,笑笑地安排着山脚下层叠着的院落人家的喝水吃饭,管护着在石头与石头间抠出来分割着的一块块农田里的苗绿粮高。在相当多的地段上,红旗渠是靠山而在、沿村而在,有少量小村庄散落在了半山腰上,红旗渠便是靠村而过、穿村而过。这里天亮迟些,早晨生火起灶,那是多么安详的人间烟火啊。从高处俯瞰,老渠绕山而在的优雅曲线和院落村屋的方块棱角、还有横竖切割的田亩,构成极为朴素而真谛性的美学陶醉。沿老渠于半山腰,从渠水水平的视觉望开,就像是航班临近到达时对舷窗下大地的饱览,分外明媚、分外灿烂。那是分外生动传神的民生沙盘,只是这个舷窗大了些、大到了满视野。烟火合家、错落有致,村民们枕渠而眠、伴流而居。如果是居于闸站附近,那便是夜夜听涛、日日观浪,水花常开不谢在笑脸上和心坎上。
有的户院村屋在渠道内侧的山坡上,而多数的分布于渠道外侧的渠岸下。红旗渠总干渠和干渠七十公里、加上分干渠毛细血管渠道算齐是一千五百公里,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四百八十条支渠配套。所以,是八百里的太行山,三千里的红旗渠!这该是送上多少个村落、多少个庄户人家心底里的笑啊!村落依水而在、城市沿水而立的生存祖训和生活遗传,呈现出的是日子的传神质朴、平常本真。我观察了有一段时候,由于落差极小而水面极为平稳,所以渠水的流速比不上人的步行速度,慢得简直是闲庭漫步、优雅至极!跟止步发呆的阳光,跟惰步懒散的云朵,构成了最为慢生活的天上人间!对比岩崖下沟膛里的村落的宁静,对比微微抬头举目可触的云朵的悠闲,村民生活是极度的泰然自若!我有些弄懂了水天人家的应和与沟通,还有默契与协调。午后两三点钟的温润阳光,在这时充当的是整体的环境配角,抑或是氛围烘托,悄悄弥合着人们所有不经意中的不满意!整个生活像是一块大玉,就这样被午后阳光不知不觉地沁着濡着……看来,天人合一,已经远远不是可以说出来的,也并非是能够道得明了的了。这就像是赏析一幅水墨人寰,能够说得出来就不再是其中蕴含之美的全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