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长春成立方志馆暨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网络截图)
在今天的光复路商圈旁,有一组古朴的建筑,虽经修复,却仍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这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长道尹公署旧址,俗称“道台衙门”。长春道台衙门坐西向东建造,打破了中国传统衙署建筑坐北朝南的规制,这一反常现象至今仍被很多长春人津津乐道。道台衙门始建于1909年,是长春市留存至今的百年建筑之一,也是长春市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官衙建筑。从这座院落的门楼看去,不管是整体造型、门柱样式,还是外墙装饰,都充满浓郁的西式建筑风情,然而,这却是百余年前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建筑,体现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长春道台衙门的诞生,记录了清末长春地方官员面对日俄势力所作出的图强求存的努力尝试。此后,它又见证了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等一系列风雨变迁,成为现存的近代长春代表性建筑之一。目前,道台衙门正在修复中,隔着蓝色的围挡可以看见,门楼外部的修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本期《副刊·文史》邀请两位历史学者,以大量史料为依据,从不同角度介绍这座建筑及其承载的历史,力求为我们还原那些尘封已久的沧桑岁月。
长春道台衙门,位于长春市亚泰大街光复路高架桥西侧,是长春市民对清代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衙署的简称。这组建筑是长春现存的几处百年以上、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建筑之一,也是长春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官衙,它和它的建造者颜世清都是长春历史上特别值得书写的要素。
长春开埠通商 催生吉林西路道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将长春开为商埠,这里外商云集,其中日俄势力最为强大。为了更好地处理外交事务,调解纠纷,清政府在长春设立了吉林西路兵备道(简称吉林西路道),主理长春府、新城府及两府下属的农安、榆树等县事务,兼管长春的关税、开埠和交涉事务。在首任道台人选上,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最开始选的是曾在长春任职多年的杜学瀛,但他因故迟迟不能上任。在形势不等人的情况下,徐世昌从辽宁调来了牛庄苇塘垦务局总办陈希贤“暂行署理吉林西路道”,而杜学瀛后来因为腐败问题被弹劾,一直没能到长春上任。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二十四日,陈希贤走马上任,这也标志着吉林西路道在长春正式建立。陈希贤到任后,租用长春老城内东四道街的数十间房屋办公,这里曾为长春巨商德昌盛钱庄所有,钱庄倒闭后,被永衡官钱局接管。
陈希贤任职期间,最多的业务就是与日俄之间进行交涉。然而,他的长春光阴只有7个月时间,尚未有更多建树,就因为开垦辽河口的苇塘有功,被徐世昌保举,送吏部引见。宣统元年(1909年)三月,经东三省总督锡良上奏,颜世清以“代理”身份就职吉林西路道,于当年三月初五到长春上任。
颜世清“临危受命” 责任重大
颜世清(1873-1929),字韵伯,广东连平人,进士出身,工于笔墨,善鉴赏、收藏,而且仕途表现也很出色:曾在北洋洋务局任职,因襄赞外交事务受到朝廷奖叙;他著有《约章成案汇览》一书,全面介绍西方各国的制度;他以直隶候补道身份,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任吉林省咨议局监督,后被邮传部奏调出任吉长铁路局会办。也就是说,颜世清来吉林的目的本来是要筹办吉长铁路和吉林省自治工作,但后来却被委以吉林西路道的重任。时任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曾这样评价这一职位的重要性:“三省大势,既在长春,而又为日俄交争之点”;“长春一埠,交涉日繁,外人之以财力、权力、商力相竞争者,咸集于该埠”;所以西路道“任重事繁,马路之应修筑,税关之应开办,商埠购地之应筹备”等等,“均为重问题”。这样一个“非内地道缺可比”的岗位,当然要任用一名干练有为之人,颜世清能在此时被选重,也算“临危受命”。
道台衙门 建在与日本势力对峙前沿
当时,日本“满铁”在长春已经悄悄购买了头道沟以北的“数十垧土地”,这里原本是中国政府准备用来建设商埠地的用地。然而几经交涉无果,不得不缩小长春商埠地的面积。
颜世清上任十几天后,就向吉林巡抚陈昭常陈述了自己的计划:设立税关;请款40万两,作为经营商埠、建筑房屋、修建马路的启动费用,并计划用商埠收入偿还。此后,他整顿道署机构,规划马路,打造独立的商埠巡警局,建立农产公司,办理对外交涉等等。其中首先着手的就是在与日本购得土地的边界处,即头道沟南沿上修建衙署,也就是后来的道台衙门。
在现存史料中,并没有发现颜世清修建衙署的计划,很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想法,因为他到任长春后,因为衙署问题备受打击,永衡官钱局曾以“家具铺垫俱不在租价内”为由,拆开衙署后墙,搬走所有家具。
不管起于何因,颜世清于宣统元年(1909年)开始动工修建衙署,由山东人孙某所开的大兴公司包修,计划第二年阴历五月竣工。宣统二年(1910年)二月二十日的《盛京时报》记载,“新筑道署已将告成”,但到五月原定竣工的期限,后期工程不仅没有完成,而且质量还存在问题,这使颜世清大为恼怒,于是承包人被“棍责二千”,枷号示众。当时,出国考察的陆军大臣载涛贝勒回国时经过长春,为了接待载涛,颜世清特派专人去奉天购买灯罩、灯泡,为道署安设电灯,但载涛并未在此居住。
道署内外的装修工作曾因日本人的阻挠而停工,借口是土地权问题没有解决,根本原因是日本人因为颜世清阻碍了他们的扩张计划而进行打击报复;此外,还有来自中国官场上对颜世清的非议。虽然阻力重重,但道台街门最后还是彻底完工了。
与中国传统衙署范式不同,吉林西路道衙署为西式建筑风格,在整体布局上一反传统官衙坐北朝南的旧制,而是依据地势坐西朝东。建筑群的整体布局,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中轴线构成,主要建筑都位于这两条交叉中轴两侧。据记载,该建筑群一共占地25000平方米,正门门楼高12米,左右各有5间配房。进入正门,迎面便是长官办公的大堂,这是衙署的核心建筑。大堂高7米,占地400余平方米。大堂后侧,通过木质连廊通向二堂,二堂略矮于大堂,面积与大堂相同。二堂后门也有木廊,与后面房舍相连。正门门楼、大堂、二堂设于同一轴线之上。官员起居室位于大堂和二堂北侧,占地900余平方米,起居室也用木廊与大堂和二堂相连。大堂、二堂、官员起居室采用围廊式设计,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围廊式建筑的最北实例”。
道台衙门 建筑风格和造价之谜
道台衙门为何采用西式建筑风格?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记载,今天的历史研究者做了许多猜测。笔者认为,这是几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作为长春最高级别的衙门,必须修得宏大些,以壮观瞻,给人一种震慑感,西式建筑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二是颜世清精通洋务,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将衙署修建为西式风格显示出他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给人以思想开放的印象;第三,当时俄国在东北已经修建了大量俄式建筑,颜世清此举是想展示一种新气象,甚至有可能想将长春商埠地建成欧式风格的区域。
对于道台衙门的造价,当时许多人认为花了近10万两白银,占长春商埠开埠经费的四分之一。但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来看,到颜世清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离开长春时,他在建筑上的全部花费为102450两白银,不仅用于修建道台衙门,还包括大马路、开埠局办公楼、商埠界内屋基垫土工价等等。而“预备涛邸行台,即西路道署,共用银五万九千八百六十五两六钱一分四厘”,衙署内置备的木器家具“共用银七千二百一十九两五钱四分八厘”,上述两项合计占全部建筑总支出的60%左右。
颜世清与 日本侵略势力的抗争
道台衙门就像一枚钉子,钉在了长春商埠与日本“满铁”交界处,暗含着颜世清对日本人侵略和扩张的无声回击和抵抗。日本人自己也承认说:“在这座建筑物上空高高飘扬的黄龙旗,气势磅礴,对附属地起到了威慑作用。”
现存档案显示,颜世清任职长春期间,曾多次拒绝日本方面的无理要求。比如在制定长春商埠巡警章程和长春开埠章程后,日本领事馆几次要求提供两个章程的全文,看是否有对日方不利的地方,甚至还提出,中方所制定的章程要经过日本驻北京公使审核后才能颁布,但颜世清严厉地回绝了日方的无理要求。他在日本的来文上批示“查开埠、巡警章程,皆我国内政,未便照会”。在当时日本势力气焰嚣张的情况下,敢于和日本人正面对抗,对其进行约束,阻止“满铁”扩张,这是颜世清的一大功绩。
除了道台衙门,颜世清还规划了商埠地的基本格局,修建了一条从长春北门到日本“满铁附属地”的马路,建设房屋200余间,对外招商;为保护国家利益,防止利权外流,他还大力倡导实业,修建长春灯炮厂;极力发展商业,创办了长春农产公司。此外,他还建立了商埠各项规章制度,他所组建的商埠巡警曾被誉为“吉林巡警之冠”。这些都为以后商埠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颜世清的新政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到职两个月后,职务就从“代理”改为“署理”,宣统二年(1910年)七月改为“实授”,成为名符其实的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吉林西路兵备道后改为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道台,他也是长春历史上唯一经过代理、试署、实授三种任官形式的道台。
颜世清被革职始末
伪满傀儡政权肇始之地
颜世清在长春政绩出色,然而,在他从“署理”转为“实授”之后两个月却被革职。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修建道台衙门,挥霍了银两,其实并非如此,真实原因是长春农产公司的亏损及其带来的问题。
长春农产公司由官方投资,主要从事大豆出口和大豆期货交易,当时是由东三省总督锡良以密折形式上奏朝廷的,可见官方对此事的重视程度。该公司成立后,颜世清任总办,当时道台衙门的官员、俄文翻译周豫仁任总经理,办理一切事宜。周豫仁在从事期货交易时,因操作失当,不仅亏损严重,还引起了中国与英德两国的纠纷,颜世清因此被弹劾。时任吉林巡抚陈昭常与颜世清是同乡,二人关系非同一般,他几次为颜世清争取。然而,当时日本人对颜世清非常不满,各种日方媒体如《盛京时报》大肆炒作颜世清人品有问题,而英德外交机构也给中方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只得将颜世清革职。九月十三日,颜世清与继任者李澍恩办理了交接手续,黯然离开长春。他的建立强大繁荣的长春商埠的梦戛然而止,留下的道台衙门则成为他在长春努力奋斗过的见证。
此后,道台衙门经过李澍恩、孟宪彝两任道台入住。民国建立后,吉林西南路分巡兵备道先后改为西南路观察使署和吉长道尹公署,其办公地点都设在原道台衙门。1922年7月,吉林督军署临时移驻长春,这里曾一度让给吉林督军孙烈臣驻留,直到1924年5月。1929年5月,吉长道撤销,改设长春市政筹备处,由周玉柄担任外交部驻长春交涉员兼长春市政筹备处处长,其办事处仍设在这里,直到九一八事变。伪满州国成立前后,末代皇帝溥仪还在这里生活了20多天,并在这里举行了伪满洲国“执政”的“就职典礼”。此后,该建筑群被多个伪满机构使用过。
建国后,道台衙门旧址曾多被多家企业使用过。2002年,长春市政府对其进行修复。今天,这里还留下包括门楼在内的4座主体建筑,成为人们了解长春历史的重要物证。 (杨洪友 长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