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
韩春雨的论文及其论文是否可重复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从论文发布到现在撤稿,15个月过去了,韩春雨仍然不能自证清白。在科学家们看来,这件事对中国学术界会有哪些影响?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谢灿:
“对学术界的影响,这很难说,因为事情总是两方面的。从好的方面来说,可能会提醒某些科学家,‘造假有风险,出手须慎重’ ;从坏的一方面来说,可能会提醒另一些科学家,‘回报这么高,值得铤而走险’。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方面的影响更大。但是我真心希望中国的科学家,做点科学家应该做的事情,评价一个东西的学术价值学术意义,尽量从学术上来评价。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别总说什么‘诺奖级’,那是斯德哥尔摩那些人的事情。”
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我认为最大的影响是国际上对中国科研诚信的认识。比如国内的文章越来越被质疑,这样在顶级杂志发表会更难,特别是全新的方法。另外,国内的科研成果国际转化也会受影响。这个事情也提示,中国的科研宣传和科研管理等仍然需要加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刘春明:
“教育我们和我们的学生做学问要扎实,不容许急躁。小心维护作为学者的信誉才可以赢得同行的认可。”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康建胜:
“可以肯定的是当前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长远看,应该也会促进科研的良序发展吧。”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文启光:
“只要以论文SCI指数作为科研人员考核的唯一或是主要硬性指标的思维不变,这件事过没多久就会被淡忘,还是会有人前仆后继。”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研究员宋海云:
“影响不大。”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卢宝荣:
“我国虽然非常重视学术伦理和规范方面的教育,但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的学术行为(academic conduct),包括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的学术论文写作、以及规范的学术论文投稿,一直受到国际关注和质疑,学术丑闻也不断出现。去年和今年中国100多篇已发表的论文被批量撤稿,更是将我国的学术规范行为推上了风口浪尖。其实韩春雨事件已经酝酿了很久,只不过撤稿的消息最终还是来临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感到很悲哀!这对于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界的负面影响很大,中国学术界也应该引以为戒!我们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经历去深挖这一类学术不端行为的根源是什么,而着力去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伟:
“如果该事件在撤稿之后,作者并没有提供后续的研究结果如‘优化的实验方案’,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在国际顶尖刊物上的投稿难度会加大,本身这些刊物对中国科学界存在偏见,该事件之后无疑是雪上加霜,极不利于中国科学家的生存空间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深琪:
“只要没有造假,不会有什么恶劣的影响。科学,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是很复杂的,影响因素太多,实验结果重复性差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若真是人为的造假,其破坏力不亚于在当前已经很浮躁的中国科技界投下了几个原子弹,破坏力不可估计。”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吴旻:
“中国社会的普通百姓,科研基金的管理层,甚至是部分科研从业人员,对于西方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都是茫然的,集中体现在以单一的文章发表和影响因子来判断科研人员的能力和成就。该事件应该可以让部分人充分了解现代科学研究和文章发表的整个流程,了解所谓的科学道德是什么,怎么来科学客观地进行判断。部分管理人员应该意识到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操作流程的必要性。”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牛登科:
“全世界物理学家对牛顿和莱布尼兹的纠纷讨论了几百年,不仅仅是聊八卦、看热闹,谈论他们的过程中,也在无形地影响着后世科研人员的行为举止。
“韩春雨的结果如果是假的,也是对其他科学家和未来科学家们的警示,再次提醒大家纸里包不住火,造假最难以掩盖的领域恐怕就是科学研究。即便是韩春雨没有造假,属于无意犯错或者根本没错,韩春雨事件引起的争论也促使我们中国科学界思考,面对争议时一个负责任的科学家应该怎样做。
“当然还有科研管理部门、科普媒体从此事件中都有教训需要吸取。一篇论文的发表,只是得到了编辑部和少数几个审稿人的初步认可,离一个新的理论或方法的确立还很远。在科学史上,这只不过出现了一个同行批评的靶子,只有禁得住无数苛责的研究结果,才可能最终成为‘成果’。对新发表科研结果的过度热捧,是在给科学界帮倒忙。希望这一事件能成为促进中国学术界集体心智成熟的关键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