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自媒体人:揭秘内容分发的最新逻辑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7795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对话自媒体人:揭秘内容分发的最新逻辑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7795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对话自媒体人:揭秘内容分发的最新逻辑

2017-08-11 13:57 | 来源: 中国青年网

  5. 趋势:编辑、算法、社交分发三合一

  完了微观的运营,我们返回头来看看宏观。刚才我们说了,已经有三个人拥有了内容分发的权力,而最新的趋势是,编辑、算法、社交这三种分发模式,正在融合之中。

  大家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A。微信“看一看”功能。

  我们知道,微信是最典型的社交工具,而它的“朋友圈”功能,其实是一个社交属性很强的信息流。你的好友在做什么、看什么、关注什么,通过朋友圈一目了然。2016年6月15日,微信的一个小功能—— “朋友圈热文”悄然上线。据微信内部人士透露: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只有大约10%的用户开通了这个功能;即使在9个月后的今天,该功能也并非对全部用户开放。而从这个产品的位置来看,也是“庭院深深深几许”,藏在三级页面之后?。

  但开发者为这个产品赋予了一个大气的口号:“发现更广阔的世界”。他们试图通过这个产品,把微信上2400多万个公众号里最优质的内容,以“微信头条”的模式呈现在6.5亿用户面前。

  “朋友圈热文”的来源,是所有微信用户转发到朋友圈的超链接内容(主要是文图模式)。微信团队的解释是:“此功能通过对微信用户行为习惯的深入分析,基于用户的选择,会优先推荐(a)用户关注的公众号文章和(b)好友阅读过的原创文章,同时也会(c)精选整个微信平台上的优质文章。”

  热文中公众号的权重是优质,具体体现如下:

  基本权重指标:认证号(比如新京报的官方微信号)权重高于个人号,原创号的权重高于非原创,用户关注的号及用户朋友关注的号权重更高,但与公众号粉丝数没有直接关系。

  从这个逻辑上看,微信团队对原创内容的重视至高无上。在其2400万个公号中,活跃账号约占1/10,而被认证的原创账号已经超过50万个。微信采用各种方式扶植原创——比如说打赏功能只对原创作者开放,此次又是信息流的优先推荐权。所谓的“认证号”也是原创的标识之一。

  。粉丝活跃度:包含文章点击率(打开率)、粉丝消息及留言互动频率、留言内容的点赞率、阅读原文的打开率等(注意都是“率”,而不是“量”)。

  公众号搜索频率:如果公众号经常出现在用户的搜索结果中,并且被点击关注,也可提高公众号的推荐权重。

  关键词匹配度:公众号名称与简介的关键词匹配度;公众号名称及描述的关键词与内容关键词匹配度,匹配度越高则权重越大。

  而在这个产品的进化过程中,我们还发现:

  1.很多文章的左下角,都有标签。主要包括:

  (1)已关注:说明你已经订阅产生此文的公号。

  (2)好友都在读:说明你的朋友们在阅读此文(但具体点击率到一个怎样的比例才会获得这种推荐,还没有获得具体数据)。

  (3)XX人都在读:比如北京人、河北人,说明某一个地域的人都在阅读此文。

  (4)XX精英、XX爱好者都在读:说明某一个圈子(如IT人群)都在阅读此文。XX人群,应该来自用户的注册信息。

  2.在文章的排列逻辑上,可以参考下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3.个性化推荐的算法逻辑,在越来越多地融入推荐中。比如,你连续两次点击了关于“星座”的文章,“朋友圈热文”会在第三刷的第一屏、第四刷的第一屏连续推荐关于星座的文章。

  对于微信而言,即使不用社交逻辑,仅仅是它对某一个用户的信息获取,就已经无可匹敌——你在注册时,它获得了所有个人基本信息;你进群时,它对你的身份信息又进行了验证;你在刷朋友圈内容时,它获得了你的阅读兴趣;你在消费时,它获得了你的金融信息,这是一个用户最核心的信息,你的花销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爱好。

  这可能是该产品“最危险”的地方,它标志着一种新的推荐逻辑,以社交、圈层为属性的内容分发,正在与以算法、个性化推荐为属性的分发,逐渐结合在一起。

  而在两个月前,“朋友圈热文”已经改头换面为“看一看”。入口变浅并覆盖全体用户,“微信头条”的功能已经初具规模。

点击进入下一页

  B。一点资讯“编辑+算法”的分发理念

  一点资讯的分发理念与头条相近,但不等于头条。今日头条的负责人曾经说过,头条没有总编辑,也没有编辑,不负责提供价值观(其实头条也是有总编辑的,还有不少编辑)。但一点资讯不能如此——我们强调编辑与算法的融合,主要我们要一起解决问题——特别是公平与效率的问题。

  从所有数据上看,算法分发的效率一定高于人工,特别是点击率。因为算法可以根据你的兴趣进行分发,给你想看的东西。但也正因为如此,会导致“标题党”内容泛滥、导致口水文章泛滥,也会导致用户陷入兴趣孤岛。而这损害了“公平”,这里所说的公平,是指重要的、有一定价值观的,但用户不一定那么关注的内容。比如,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奖。与那些明星绯闻比较,如果单纯靠算法,这篇文章肯定没几个人看。但这么重要的内容,我们能只靠算法去推动吗?再如,贾跃亭去职乐视董事长,如果让算法判断,这就是一个财经新闻或者科技新闻,不可能推给大众用户。但我们不能如此,因为我们是媒体。对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的进步,我们有责任推动。

  特别是在热点事件上,算法还是有天然的弱势。因为算法判断热点,需要根据用户点击率的提升、百度等平台热词的提升等手段,是有一个过程的,也许是15分钟或者更长。但编辑可以在5秒钟之内判断热点。所以,在重大突发事件上,一点资讯已经有非常大的优势。我们在重大事件上的PUSH,几乎次次都是商业网媒体第一。这背后,就是人工推动。但如上文所说,热点池的建立,也是为了让算法尽快学习编辑的判断力,早日超过人工。

点击进入下一页

点击进入下一页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