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质疑 “那我演我的贵妃醉酒,京剧演京剧的贵妃醉酒”
草根出身的李玉刚出道后饱受业界质疑,认为他的表演方式亵渎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在一次节目访谈中,李玉刚原本想借此澄清一下事实,但现场的氛围十分紧张。“那我演我的贵妃醉酒,京剧演京剧的贵妃醉酒。”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李玉刚感到非常无辜,一个刚来北漂的农村孩子为什么会遭遇如此多的磨难。回去之后他写了一篇博客《我向现实低头,现实却让我昂首》。很长一段时间,李玉刚都处于争议之中。当时陈凯歌导演正在拍《梅兰芳》,在那种情况下,最终让余少群替代了他的角色。
“我告诉自己要勇敢地站起来,走出一条新路。”
第一部舞台剧《镜花水月》中,李玉刚将民歌、蒙古长调和新疆木卡姆等元素融入到中国古典风韵,用《伤花》、《望乡》、《问月》、《霓裳》四卷展现了虞姬、昭君、杨贵妃等古代女子欢喜失意的画像。而尾卷的《葬心》正是对破碎的“镜花水月”的眷恋和不舍,他运用了一种新的舞台叙事方式——在演出中换装,将换装变成演出的一部分。
灯光暗下,华裳褪去,李玉刚缓缓来到化妆台前,拿下发髻,褪去华裳,露出一袭白色水衣,他对镜审视自己的容颜,带着伤感演唱了编配上大不同于电影《阮玲玉》主题曲的《葬心》。
《镜花水月》版的《葬心》在首段选用30年代旧上海风格版本;中段女声哀怨绵长、低回凝重;末段又采用大气洒脱的男声,同时洞箫和古琴在间奏穿梭,透着一种经历了不舍和伤感后的超脱与释然。
从女儿装到男儿身,李玉刚沉浸在角色中,用悱恻动人的旋律与丝丝入扣的演唱,倾诉着自己的情感。
纵观李玉刚出道至今三大戏剧作品(《镜花水月》、《四美图》、《昭君出塞》),唯有王昭君贯穿始终。“她从湖北走到长安城,又一直步行到匈奴,孤独落寞,但仍旧怀有梦想。”李玉刚认为自己的一生像这个女子一样,从十八岁开始不停地行走、追寻。
为了让歌曲《国色天香》能够有更多的元素,李玉刚将前奏里的传统戏腔改为一代佳人清声低吟着主旋律进唱;将副歌齐唱部分采用男声配以高强度的打击乐,而念白精简为一句,引出更加铿锵有力的快节奏流行曲风。戏剧后紧跟美国黑人饶舌说唱,以“外国游客”的第一视角讲述登上这方舞台、身在国粹之中的感悟。
与著名舞蹈家沈培艺做了一次中日艺术家的交流后,李玉刚意识到中国戏曲文化的无限魅力,但没有很好的传承和延续下去,李玉刚认为是它的表现手法没有跟得上时代,所以就会落寞,被放在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