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图腾,它象征着无坚不摧、勇往直前、无所畏惧、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中,龙图腾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力量,五千年来始终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中,无论是玉器、青铜器,还是木器、漆器,龙图腾作为一种吉祥纹饰,处处得到充分地展现。人们从中可以领略到2000多年前龙图腾的模样,进而探寻到龙图腾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观念。
一、海昏侯墓中的各种龙图腾
在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上,龙的纹饰不仅繁多,而且占据着主导地位,出行的马车上有龙,敲击的乐器上有龙,点燃的香炉上有龙,佩带的玉饰上有龙,用餐的漆盘上有龙……真有点儿像那个时代的刘向在著名的寓言《叶公好龙》中所描述的那样:“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这些龙的形象如果按照制作的材质、方法来划分,大体可以归为四类:
第一类是绘制的。即用彩色油漆或颜料把龙图腾画在木器或竹、藤等器物上。最典型的是一件团龙漆盘(图1)。
图1
在红色漆盘的中部,用黑地子描出圆形,象征着广阔的天空,再用红色的线条勾勒出三条首尾相接、活灵活现的卷龙纹,似乎在布满天际的卷云中飞翔着。画面简洁优美,具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再有一件是行龙漆画盾(图2)。从画盾的铭文中可知,当时的名称叫“丹画盾”。丹,是指用红漆作为盾牌的主色调;画,是指在盾牌上面用黑漆和白漆勾勒出纹饰,即用漆作画。这件“丹画盾”是由藤或木做成的,经过两千多年的浸泡,藤木腐烂殆尽,只剩下薄薄的漆膜。经过专业考古工作者细心地修复,使我们可以窥见二千多年前“丹画盾”上龙图腾的真实面貌。
图2
第二类是雕刻的。即运用金属刀具将龙图腾雕刻在石头或木头上。海昏侯墓出土龙图腾的雕刻材质主要是玉器。其中几件韘(shè,音射)形佩上的装饰花纹,都包含着浮雕或透雕的龙。
图3
有的是龙与虎搭配,有的是龙与虎、凤搭配(图3),共同组成了韘形佩繁复的出廓纹饰。韘形佩中的行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云中行走,口中含珠。再有几件玉带钩,都是用上等的和田白玉雕刻而成,用于系服装上的革带或大带。有的玉带钩整体为一条飞龙,龙头、龙身、龙尾雕刻着不同的纹饰(图4)。有的玉带钩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灵巧妙地雕刻为一体,既庄重又实用。
图4
第三类是镶嵌的。即在青铜等金属器或木器、漆器上开槽,再嵌入用其他材料制成的龙图腾纹饰。中国传统的工艺如螺钿、错金银、嵌金箔以及掐丝珐琅等,都属于镶嵌。不过,海昏侯墓器物上龙纹饰的镶嵌,主要是错金银与嵌金箔两种。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几件青铜错金银当卢上的龙纹(图5),它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双龙交尾,勾画出两条十分流畅优雅的S型曲线;二是龙头清晰,龙身修长,龙尾卷曲;三是在龙身的周围,同时出现凤鸟、白虎、玄鱼以及日月等纹饰,既突出了龙图腾的主体地位,又丰富了画面的构图。
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