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探龙:海昏侯墓为什么充满龙图腾?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1124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古墓探龙:海昏侯墓为什么充满龙图腾?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1124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古墓探龙:海昏侯墓为什么充满龙图腾?

2017-09-26 15:06 | 来源: 光明网

  三、龙图腾溯源

  这里就要追溯到龙图腾的起源问题。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民族的图腾,都起源于最原始的自然崇拜。也就是说,都以自然界中的某种动物或植物为自己崇拜的对象,久而久之形成图腾。由于龙这种形象并不存在于自然界的动物或植物中,因此,千百年来龙图腾的起源便披上了种种神秘的面纱,虚无飘渺,若隐若现。而探寻龙图腾起源的真相,也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所遗留的最大疑迷之一。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意识。龙图腾的形象尽管不存在于自然界的具体动物或植物中,尽管充满着各种怪异和神奇,但它毕竟是某种社会存在(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客观反映,当然这种反映有时并不是直观的或直接的,而是曲折的甚至是完全扭曲的。

  古往今来,许多学者都深入研究探讨过龙图腾的起源问题,试图解开这个历史的疑迷,各种说法应运而生,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概括起来主要有鳄鱼说、蜥蜴说、河马说、蟒蛇说、恐龙说、娃娃鱼说、雷神说、闪电说、鲵虹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图腾最初来源于蛇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的名篇《伏羲考》。他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又添枝加叶,作出了许多补充。龙图腾起源于蛇似乎已成定论。

  近年来,一些学者深入研究甲骨文、《周易》、《山海经》、《说文解字》中有关龙的记载,以及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龙后确认,中国古代的“龙”字,记录和代表的是龙卷风!因此,龙图腾应该起源于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

  溯源一:考察中国最古老的甲骨文,对龙字做了最形象的解释:其一,龙是一种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供天驱使的一种神秘力量,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其二,龙的声音是隆隆之声;其三,龙的形象是闪电,身躯像蟒蛇,头部隐藏在云团之中;其四,龙的周围是云团;其五,龙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洒雨水。甲骨文对龙的这些解释,除去并不存在的神秘力量外,不是与龙卷风这种自然现象相吻合吗?!

  溯源二:最早论及龙的生态特征的文字当属《周易》。最初的太极图中,就是一黑一白两条龙缠绕在一起,形象地反映了自然界中龙卷风的形成(图12)。《周易》乾卦的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在田”、九四“或跃在渊”、九五“飞龙在天”、上九“亢龙有悔”、用九“群龙无首”。这六“龙”指的是在不同季节随着时令的变化,人们所能看到的龙的六种形态,特别是其中的“飞龙在天”与“群龙无首”这样形象的描述,不同样与龙卷风相吻合吗?!

  图12

  溯源三:《说文解字》中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就是说,龙的身躯像蟒蛇,有时看到龙的颜色是幽暗色的,有时是明亮的;有时是细的,有时是粗的;有时是短的,有时是长的。出现在春天时可以从地面登上天空,出现在秋天时可以从天空潜入深渊。《说文解字》对龙的这些描述,不是与龙卷风也是吻合的吗?!

  溯源四:据考证,辽宁阜新查海发现的巨大石龙,已经有8000多年的历史。这条石龙长约20米,宽约2米,像一条巨大蟒蛇的身躯,但却没有头、没有足,是中华龙最原始的形态。这与《周易》乾卦“群龙无首”的描述相吻合,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古代的“龙”字,指的就是龙卷风。

  溯源五: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找不到有关龙卷风的记载。这不是古人的疏忽,而是他们把龙与龙卷风当作一回事。史籍中许多关于龙的记录和描写,其实就是指龙卷风。《汉书·宣帝纪》记载,汉宣帝甘露元年“夏四月,黄龙见新丰。”此年“二月,黄龙见广汉郡。”一年之中两次见到的“黄龙”,不是什么神灵,应当是龙卷风。

  由于龙卷风来无踪去无影,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变幻莫测,还常常伴有巨大的破坏力,能够拔起大树、摧毁房屋,将人畜卷入空中,因此,古人把龙卷风这种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当做神灵,误认为龙卷风是上天掌管云雨的神秘动物。龙图腾正是在这样的认知背景下产生的。所以是人赋予了龙卷风这种极端的自然现象以动物的形象,并且认为这种动物无坚不摧,所向披靡,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