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龙图腾在丧葬文化中的作用
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也是江西迄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工艺水平最高的墓葬。”(见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定)在这座墓葬中,龙图腾为什么会如此大量、如此集中地出现呢?这就与西汉时期丧葬文化的实际作用有关。
汉代实行的是厚葬,人们普遍的观念是“事死如事生”。因此,在安排丧葬的时候,更多地考虑到死者的终极信仰,也是最终的信念。那么,海昏侯刘贺的终极信仰是什么呢?这个终极信仰又与龙图腾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崇拜祖先。汉代的龙图腾发展到成熟和定型的阶段,是与汉高祖刘邦把自己塑造成“真龙天子”有关。刘邦本来是一介布衣,但《史记·高祖本纪》中说他是其母“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即刘邦之父)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这就是说,夺得天下的刘邦确为真龙天子,统治天下是理所当然的。因此,龙图腾隐喻着对刘邦的崇拜。作为刘邦后裔的刘贺,无论是为王、为帝,还是为民、为侯,都把这种对祖先的崇拜,以龙图腾的形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随葬的各种器物上,都出现了龙图腾。尤其是从一介平民当上海昏侯以后,刘贺首先想到的是到长安去参加朝廷举行的祭祀大礼,在祖宗庙前祭拜。为此,他准备了充足的酎(zhòu,音纣)金,还在一年之内多次派人到长安去送名谒,表达要亲自去祭祀祖先的强烈愿望。所有的希望都落空后,刘贺只能把对祖先的崇拜,化为最后归宿——在坟墓中摆放大量的龙图腾,表明他永远崇拜祖先,认祖归宗。
其次,崇尚皇权。既然汉高祖刘邦是真龙天子,那么,他的后裔都应当是龙子龙孙。而龙图腾就是皇权最集中的代表,也是皇族最显著的标志。刘贺虽然只当过27天的皇帝,但是他享受过皇权,对皇位被废心有不甘,死不瞑目,于是用能够代表皇权和皇族的龙图腾来陪伴自己,这是一种最好的抚慰。而他的那些亲朋好友特别是身边的人,也希望用皇族才能享有的龙图腾来美化刘贺、装饰刘贺、神化刘贺,这既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安慰。
再次,信奉归遁。如前所述,海昏侯墓出土了十余件绘有龙与虎的漆盾牌——丹画盾(图13)。这种绘有纹饰的盾牌作为陪葬品,并不代表兵器,也不代表暴力,而是代表由生到死的一种信念,即归遁。取龟盾之形,寓“归遁”之意。汉景帝时,丞相周亚夫曾经购买了500个龟盾准备作陪葬的冥器,但硬被人说成准备死后在地下谋反,一直当成笑话流传。刘贺人生在世34年,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历经坎坷,身心疲惫,情绪萎靡,精神抑郁,需要通过画有龙图腾的龟盾——归遁——来逃离纷繁的人世,到另一个安静的世界养心、养怡、养生,恢复身心健康,以便获得新生。
图13
最后,期盼升天。汉代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迷信人死以后可以升天,成为自由自在的神仙。伏羲和女媧、西王母与东王公、牛郎织女、嫦娥奔月、金乌载日等故事,在汉代广为流传。所以那时人们并不惧怕死,并且寄希望于死后升天,在仙境中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那么,人死以后怎样才能升天呢?一是要保存好体魄,只要尸体不腐烂,不被妖魔鬼怪吃掉,魂魄就可以升天。二是要乘御神兽,飞向天堂。神兽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它们可以载着人飞向天空成仙。《山海经》中就有“乘雨龙”、“乘龙至四海”、“帝喾(kù,音酷)春夏乘龙”等记载。所以龙图腾也是那时的人们梦想升天的一种精神寄托。
图14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御龙盘(图14),就清晰地表现了人骑在龙身上,在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情景。前面提到的青铜鎏金龙首,出现在海昏侯墓主棺的南面,其作用就是随时准备载着死去的刘贺,飞向另一个吉祥世界——那里是没有烦恼,没有欺诈,没有杀戮,没有恐惧的美好天堂。
总之,从海昏侯墓出土的器物纹饰中,考察汉代龙图腾的时代特征,探寻龙图腾的起源以及在丧葬中的实际作用,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到龙图腾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它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如今,龙图腾已经完全摆脱了封建观念的藩篱,剔除了神化迷信的成分,成为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要把龙图腾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传承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2017年9月26日
本文摘自王金中著《管窥汉代文明之光——海昏侯墓出土文物探析》
本文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中国天文考古学(冯时)》、《山海经译注》、《考古2016·7》;《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展板说明、近期报刊有关新闻报道。
图片来源:《五色炫曜》、《惊世大发现》展览、首都博物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