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河:从喜怒无常的“灾河”到温柔美丽的母亲河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2765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伊通河:从喜怒无常的“灾河”到温柔美丽的母亲河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2765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伊通河:从喜怒无常的“灾河”到温柔美丽的母亲河

2017-10-25 09:00 | 来源: 长春日报

   

长春伊通河(网络截图)

     编者按

  伊通河,是长春母亲河,她的名字为满语音译,意思是“波涛汹涌的大河”。近年来,长春市委、市政府对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进行大规模规划、设计、改造和建设,将河流沿岸打造成宽阔、整洁、美观的绿色生态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然而追溯历史,这条母亲河却与现在温柔美丽的形象有所不同,她虽然培育了长春地区丰饶的物产和传承至今的文明,也曾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但是她也曾经是一条喜怒无常的“灾河”,在历史上几度为患,给长春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今天漫步河畔享受惬意时光的市民们,有必要了解母亲河的那些沧桑往事,从而更加了解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并且知晓眼前的宜人风光实在来之不易。

  本周起,将分上中下三篇对此进行系列报道。

  伊通河,发源于今天吉林省伊通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史籍中对此多有记载,《金史》《明一统志》等史籍中称之为“益褪水”“一秃河”,有时也写成“易屯河”“亦东河”或“一统河”。尽管是松花江的二级支流,伊通河却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她是东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著名的左家山文化就位于它的岸边。更重要的,她还是长春的母亲河。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前后,一批来自河北等地的流民就将家选在伊通河与黄瓜沟之间,并将这一带称为“宽城”,长春由此诞生。因为当时伊通河从长春城东侧流过,所以长春人还称之为“东大河”。在历史上,伊通河作为母亲河哺育滋养了伊通、长春、农安三地,为人们提供水源,并作为运送物资的航道,但她也曾多次发生水灾,给沿河而居的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

  清代的伊通河水灾

  今天人们眼中的伊通河飘然如带,波澜不惊,但在300年前,这却是一条河床很深、水面宽阔的河流,据说“伊通”二字便是满语“波涛汹涌”之意。

  东北在七八月间雨水丰沛,此时的伊通河更是发挥着重要的航运作用。据文献记载,在康熙年间,清政府就曾通过这条河将粮食运往吉林,以应对雅克萨之战。当时的伊通河河道较深,可以行驶“三丈长的大船”,每船“载粮百石”。然而,这条“波涛汹涌”的河流除了像母亲一样哺育着人们,也曾在泛滥的时候无情地夺走人们的财产乃至生命。吉林省水利厅1981年刊出的吉林省洪水调查显示,从1856年到1953年近百年间,吉林省曾发生10场特大洪水,其中就有几次与长春有关。

  1856年8月吉林省普降暴雨,中心点在松花江中游和拉林河上游。1888年8月,伊通河全流域爆发水灾,受灾最重的是当时的伊通州城。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降雨,南山水势倾注而下,浸泡城墙“五尺有余”,多处城墙倒塌。这次洪灾造成了农田减产,结果是“长春一带民饥”。今天的专业人士对那次大雨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结论为这是一场由太平洋台风带来的降雨。1896年,伊通河再次迎来洪水,这场洪水也主要集中在8月上旬,人们用“野水”来形容它的凶猛。《五百年旱涝史》记载“长春秋潦成灾”,《农安县志》也记载“农苦涝大饥”,这说明灾情是较重的。1962年,长春新立城一位时年78岁的老人在对调查人员回顾当年的水情时称,自己在这里住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听说过比那次的水灾更严重的了,“那年水都涨到老苏家的猪圈旁了”。新立城曾是长春厅衙署所在地,距离伊通河尚有二三公里的距离,可见当时水势之猛。吉林省水利科研人员经过调查分析,认为当时新立城洪峰流量为每秒1796立方米,在洪水稀遇程度上,居于1856年以后120年间的第一位。

  关于上述水灾的记载,没有详细提到对长春城的影响,我们再来看看1910年8月的那场水灾。到清末,长春城内有人口近5万,随着城市的扩张,伊通河两岸成为人口聚集区,比如城南西岸的朱家大屯、东岸边上的南岭屯等,都是后来发展起来的人口聚集点,随之而来的就是沿河两岸商业的兴起。1910年7月下旬开始,长春连降大雨,城内房屋倒塌20余间,就连长春府衙署的院墙和厨房也“坍塌数处”,长春三道街聚发德木铺坍塌,死亡3人。长春城东的伊通河更是水位陡涨,“两岸木厂、饭店尽皆淹没”;河东岸刚刚建好的吉长车站楼屋,“水深四尺有余”,而隔河相望的西岸“龙王庙前水深四尺七八”,真有“大水冲了龙王庙”的架势。

  然而,长春人还没有从这次水灾中恢复过来,就遭遇了1911年的洪灾。这一年,从6月末开始连降大雨,“沟浍皆盈”,伊通河水暴涨。到8月下旬,大雨倾盆达两昼夜,伊通河下游水势汹涌。对此,《盛京时报》曾报道说:“长春城边之菜园,俱成泽国,由小东门直贯至文庙前,城东一带房屋之被冲塌者,不可胜计。该处居民皆以木板为筏,向城逃命”。这几场暴雨,不仅让长春城内百姓财产受到威胁,而且“伊通河、饮马河泛滥异常,沿江一带均成泽国”;东大桥附近修建了大量为商埠建设服务的砖窑,都在此次洪水中毁于一旦。洪水还造成农作物绝收,米价飞涨。此外,暴雨还使吉林与长春间的所有交通完全中断,正在修建的吉长铁路路基多处被冲垮,推迟了铁路通车时间。

  清末伊通河水之所以会造成如此巨大的危害,除了天气原因,还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在其中。据《伊通县志》记载,从道光年间开始,伊通河上游因为人口大量增加,林地、沼泽等不断被开垦为农田,水土流失严重。清朝末期,长春境内的伊通河已经淤塞,河床升高,许多地方“涉水可过”,河道泄洪能力大大削弱。再加上经过长春城东的河段呈现两个“之”字形,上游的凶猛洪流到此无法顺利下泄,只能冲出河道,扫荡两岸的穷苦平民。

  民国时期的伊通河水灾

  进入民国时期,地方官员对这条河流仍旧没有进行治理,伊通河水灾情况仍时常发生,形成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的情况。据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的《长春县志资料》记载,当时的伊通河“平时水深不满三尺,舟楫不能通行,至大雨时或春雪消融,涨水余丈,或数里,河边田地多被淹没”;而且“两岸土质松活,动辄坍塌,良田变为沙滩,沿河居民,受害非鲜”。只要赶上连日阴雨,就会“致使伊通河水势暴涨”,此时生活在伊涌河两岸的长春居民,总是“惊惶异常,恐受水灾”。

  民国时期长春最严重的一次水灾,当数1923年8月的伊通河特大水灾。这年8月6日晚上,天降暴雨。根据《盛京时报》记载,一晚上的雨量达到117毫米。大雨之下,到处洪流滚滚。“孟家屯、大屯间之满铁线路致生故障”,而“大屯以南约一英里间,沟流滔滔当直如江河,多数枕木悉被漂走”,结果南满铁路前来视察的列车竟然“颠覆于沟流之中”,火车司机和伙夫差点被淹死。8月7日的伊通河“增水约达一丈五尺六寸”,“附近家屋亦多浸水”。《吉长日报》也记载说,河水“横溢于桥外六七里,竟成泽国”,大水从南关、东关、西关三个方向涌进长春城,也就是说半个长春城都浸泡在洪水之中。当时南大桥两边“住房棋布星罗”,6日晚上大雨之后,“河水水势汹涌,直射屋内”,“沿河迤带商民、居户被水淹浸并房屋倒塌者为数甚夥”。根据事后长春警察厅统计,“冲倒民房233间,死亡6人”。为此,长春警察厅厅长张舜卿还特别禀请省长,发给恤金一千元,以备赈恤灾民,然而区区一千元对受灾民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此次水灾还造成大片农田被淹,牲畜溺死无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当时的政府没有能力、更没有意识来对伊通河进行治理。

  建国后的伊通河治理

  建国初期,伊通河仍有泛滥,1953年8月中旬的洪水较大,史称“538洪水”。这次降水集中在8月18至20日,伊通河上游三天降水量达到159.1毫米,长春附近的新立城三日降水量也达68.8毫米,从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水,给长春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党和政府不断加强对伊通河的治理,并在1956年决定并开始修筑新立城水库,而水库的水利工程设计和流域规划,就是以“538洪水”作为依据的。此外,还有一场洪水给长春人民带来了较大影响,那就是1988年的洪水。当时的伊通河经过多年干涸,河道内建有厂房和民居,都在这次大水中被冲毁,大片农田被淹。此次洪水也给新立城水库等诸多水利设施造成了巨大压力。但是,在长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和数千官兵的努力下,保住了新立城水库的安全。

  解放后,长春市多次对伊通河进行治理,特别是新立城水库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洪水的压力。然而,由于伊通河上游植被稀少,流经长春的部分地势平坦,再加上河道淤积,一遇大雨,沿河而居的人们仍会受到水患的威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春南关一带一遇暴雨,河水仍会进入楼房,淹没房屋。近年来,长春市疏浚河道,加筑堤坝,绿化两岸,取得了极大的成效,伊通河不再泛滥成灾,为祸人民。特别是近年来规划和启动的全面治理工程,把伊通河从喜怒无常的“灾河”彻底变为温柔美丽的母亲河、风景宜人的生态河。如今,伊通河两岸遍布湿地公园、自然与人文景观,一年四季,美景各有不同,是长春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历史上水灾频发的地带,如今已经变成长春的标志性景观带。(作者为长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科研处处长)


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