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辞源》
作为国之大器、国祚之基,《辞源》断不只是逞一时之用,它拥有成为千秋巨制、万代国宝之志;拥有泽被万代、代代相传之愿。陈原在《〈辞源〉修订本问世抒怀》中评价《辞源》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大型的“现代化”辞书。他说,“被称为‘百科辞典’的类书,应当说,在我国始于《辞源》”。
到1931年,《辞源》已“销行达数十万册”。而《辞源》成为品牌辞书,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她甫一出版,即已开始补充修订。正编出版之后,商务即延请方毅、傅运森为编辑主任,组织十余人开始续编。1931年《辞源》续编出版;1937年由傅运森主持,把正编、续编合订为一册,于1939年6月出版。又于1939年开始新的增补工作,先后历时十年左右,留下后来被商务人称为“贴稿”的未出稿。
至1949年,《辞源》约计印行190万余部。《辞源》出版后的一则广告这样推荐:“新旧名辞、中外典故,无不详备。编辑者数十人,历时七八载。四百万字,三千余页,得此一书,胜他万卷。”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教育百废待兴。1957年冬,毛泽东主席的湖南老乡舒新城前往北京,专程汇报他受毛主席委托修订《辞海》之事,这次会上将京沪两地分别修订《辞海》和《辞源》提上日程。1958年春,商务印书馆提出修订《辞源》设想。同年2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该小组拟定的《中国古籍整理和出版的计划要点》将“《辞源》修订本”列为长远规划中词典工具书的一种。为与《现代汉语词典》《辞海》分工,规划小组要求将《辞源》由综合性百科辞书,修订成一部大型的古汉语,包括古代人、地、器物、典章、制度的辞书。商务印书馆再一次顺应时代之需,启动《辞源》修订。设置了由吴泽炎任组长的“辞源组”。 1964年,《辞源》修订稿第一分册(征求意见稿)出版。1965年,修订稿第二分册完成一半,第三、四分册完成初步加工,由于文革停顿下来。
1975年夏,《辞源》修订工作再次列入了国家辞书出版规划。当时已身患重病的周总理在医院中批准了这个包括《辞源》修订在内的我国第一个辞书编印长期规划。中央指定由广东、广西、河南、湖南四省(区)分别成立修订机构,和商务印书馆《辞源》编辑部共同承担修订工作。1976年《辞源》修订正式启动,吴泽炎、刘叶秋、黄秋耘任总编纂。1979年9月,国庆三十周年献礼书——《辞源》第一分册出版,印20万册。1983年,《辞源》修订本第四分册出版,修订本全部完成。
1989年授权台湾远流出版公司在台湾印行《辞源》修订本,使《辞源》得以在海外华语世界流行。
2007年,商务印书馆正式启动第三版《辞源》修订。2015年在诞生百年之际,《辞源》第三版出版,网络版、优盘版同步出版,并在全球同步首发。
《辞源》第三版分上下两册,收单字14210个、复音词92646个、插图1000余幅,共1200万字。《辞源》第三版在港澳台地区和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老挝等国家同步上市,为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作用。
《辞源》最初问世之际,满足了当时中国国民普及文化教育、继承传统文化、学习新知识的需求,满足了成长中的现代化国家奠基文化的需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版的《辞源》修订本,满足了当时读者研究文化遗产和解决阅读古籍疑难问题的需求;《辞源》第三版问世于中华民族开启伟大复兴之际,则具有更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正是不断地在修订中吐故纳新,《辞源》才能真正常用常新,将一代又一代国人继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努力和学问承载下来、传递下去,泽被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