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书店像房东
商业模式很重要
古镇朱家角,江南水乡边,上海三联书店坐落在此。当时刚开张3个月,它已经蜚声在外。
风景区里的上海三联书店,自然符合游人的一切文化想象:粉黛青瓦、帘卷细雨,楼梯依稀旧腔调,领着人们在纸张中闲看摇橹船。
而人在游憩时,很容易为一场不经意的邂逅之美买单。于是朱家角三联书店的图书,卖得比预期好很多。
它貌似是一个典型的“设计拯救书店”,店里有咖啡、有文创、有空间之美。但上海三联书店副总经理陈逸凌仍然觉得“设计的作用有限”,把它形容为“1.0初级版”。原因,是所有接受采访的书店人都重复的一句话:光卖书,仍然不赚钱。
这一波消费升级中,为了更久地留住客人,“最美书店”遍地开花,美似乎让人已觉稀松平常。游客如果仅仅到此一游,很难转换成实际营收。咖啡、文创固然符合“到此一游”的消费,但如果它们是主角,真的还能说自己是一家书店吗?
那么,实体书店的生存之道是什么?一两年间,上海三联在几个城市开了7家分店,也在不断探索。
今年刚刚开张的宁波书店,被陈逸凌称为“2.0版”的尝试。做法是3000平方米的面积同时引入了多家文化合作方,摊薄运营成本,没有生存压力之后,书店方能真正自由发挥。
“可以说,没有一家实体书店仅仅靠书盈利。投资人可以谈估值、谈融资,但那些和盈利还是不同。”陈逸凌感叹。
宁波书店建造时对标日本著名的文化地标茑屋书店。所以设计颇为重视,投入也大。但配得上地标的设计方案,往往与图书理念略有矛盾,和申活馆一样,上海三联书店最终也在设计上反复沟通,不断修改。该项目最终入选美国室内设计杂志2017年度最佳书店的名单。
而如今,上海三联书店正在筹划“3.0版”的书店模式:运用此前积累的经验,书店从产品设计、理念、文化包装、策划到如何选书、如何运营,整套模式和创意打包,与实体书店的当地经营者共同合作开发。
在陈逸凌看来,现在我们只要稍微借鉴一点零售业的经验,意识到原来商业模式很重要、空间体验很重要,书店就能有所突破。
当书店像艺术馆
文化空间能链接一切
穿过车水马龙的虹口滨江,大楼林立之下,悬在高处的“建投书局”四个字方才让人意识到,此处喧嚣的空间里,还有一家书店。
书店仿佛一座魔法城堡,一层层往上走,越来越别有洞天。整齐的书架、复古的老木,还有灯光下翻动的纸张声,让这家书店成为“网红”,被网友戏称为“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书店的主人,其实是一家国有投资集团,主业金融投资,从2014年起,团队渐渐关注文化传媒板块,认为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而其中,实体书店虽然不是一个盈利能力很强的行业,但它可以链接各种文化产业,这方小小的物理空间其实大有可为。
去年,建投把上海的书店店面扩建至1500平方米左右,精心设计和运营,开业后果然受到关注。
建投书店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权认为,设计和装修确实重要,它从外在展现书店的气质,向读者表明你在传达什么,“但这只是表象,还有更核心的内在,那就是如何提供差异化、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感触很深的地方。”
建投书局的差异化定位,在2014年时就已经定下,那就是以人物为主题特色。书店里的书籍以人物传记为多,而人物传记的延伸作品,同样涵盖文史哲等各领域。就连书店里的展览活动,都围绕“人”。
比如,书店几乎每个月都会推出主题人物展览。有一次人物主题是鲁迅,不仅展出鲁迅相关的书籍、研究著作,甚至还开发了鲁迅主题的咖啡饮品,这杯咖啡就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为美名而来的游客,未必能转化成实际购买力。只有特色、核心的产品,才能吸引稳定的客群定期消费。所以书店常常举办各种主题活动,比如有一次和一家小提琴机构合作,围绕古典音乐,做了一系列策划:在书店里进行古董名琴的展览,演奏古典音乐会。展览和音乐会收费,效果反而很好,与书店的客群高度匹配。此后,还相应做了音乐鉴赏和讲座。这场名琴活动让粉丝们念念不忘,此后1年间,反复有人询问下一次举办类似的活动是什么时候?
在建投书店,书仍然是核心,面积占比最大,但是张权也坦言“仅靠销售实体书很难支撑书店的持续运营”。
建投的团队认为,当代的读者不仅有阅读需求,也有其他文化需求。书的内容包罗万象,而文化无远弗届,可以渗透到生活各个角度。艺术品、主题活动、展览、影视,这些文化样式都可以与书店的空间融合。
未来的实体书店会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答案,但有一个共性已渐渐明晰:书店空间的真正魅力不在于表面设计的美轮美奂。书店可以是一个文化平台,而不只是一家店。本轮实体书店浪潮中,每一家“最美书店”其实都依然在生存线上挣扎着,也在寻求着文化背后真正的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