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幢石碑见证般若寺近百年历史
由倓虚倡建的长春护国般若寺是东北最具规模的北方佛教七大丛林之一,如今,寺内有3幢石碑,从中可以看到这座庙宇经历过的复杂历史。
般若寺为何移建
今天的般若寺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由三进宫殿式建筑组成。最初始建于今北安路与人民大街交会处。最初般若寺的修建因为筹款困难,因此断断续续修了十几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人在长春修马路,般若寺所在的位置需要被征用,因此被拆除。经过交涉后,给了迁移费,社会局另给一块地皮,比原来的地方要宽敞,也更适当。今天的般若寺所在位置,在当时属于长春郊外的撂荒地,对面曾是旧刑场。但当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和大同广场(今人民广场)建成后,般若寺无形之中变成了市中心所在地,直到今天,它成了长春市位于闹市区的唯一庙宇。
伪满洲国成立后,笃信佛教的日本人、伪满洲国皇室都特别关注佛寺的建设,因此般若寺的建设适逢其时,建成后被冠名“护国般若寺”。从该寺山门外由伪满洲国第一任民生大臣孙其昌撰写的“修建般若寺碑”,可以了解其缘由。
伪满洲国盛极一时的般若寺
1936年,般若寺大体建成。建成后,这里就是盛大佛事活动的举办地,在其开光之前,各种佛事活动非常频繁,充分发挥了当时新京最大丛林的佛事功能。如1933年农历正月十二,是溥仪27岁生日,般若寺山门外张灯结彩,大摆经坛,当时的住持亲自主持了溥仪的寿辰。1934年溥仪为般若寺亲书金匾“具觉正足”,这成为当时般若寺最大的荣耀。此时,长春市内建于清嘉庆四年的南关朝阳寺、西门外大佛寺都成为般若寺的下院。般若寺在1938年农历七月十五,举办盂兰盆会,设法坛超度日满“护国英灵”等活动。般若寺开光时,当时已经下台的伪满洲国国务总理郑孝胥还亲书对联祝贺,可见般若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1941年10月,般若寺对面开始筹建露天观音道场,除当时的住持负责外,伪满政权上层人物国务总理张景惠、将军张海鹏等都牵头作为筹备人。1941年10月13日奠基,1942年10月27日升座,1944年9月6日开光。观音道场建设经费为伪币14万元,佛像为铸铁鎏金,由当时二道河子穆德山铸造厂完成。当时举办了隆重的开光仪式,伪满政权上层非常重视。张海鹏亲自书写“新京造福观音奉建缘起”碑文,可谓盛极一时。
重新迎来辉煌的般若寺
2000年,长春般若寺又在钟鼓楼西侧,重建露天观世音道场,观世音法相高6米,莲花座高1米,法台面积64平方米,高1米,整座观世音像高8米,面东坐西,手持净瓶,双目低垂,法相庄严。
在观世音道场的西侧鼓楼旁立有两座碑,一座是“长春般若寺露地观音道场碑”,一是“乐助功德碑”。这两座石碑分别记录了重修露地观音道场的经过和募捐修建道场的约5000多人名单。如今的长春般若寺原址面积没有改变,只是今日之观音道场与昔日之观音道场在面积上、气势上不能相比了。
般若寺从建成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时,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一座比较新的寺庙建筑。1956年般若寺为接待东南亚七国僧侣团来长,政府又拨款维修,一时佛像金光灿灿,殿宇粉刷一新,迎接七国访华团的到来,这也称得上是般若寺历史上又一辉煌的时期。
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般若寺演绎出中国近代史上曾经发生的一切,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有关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民族的、道德的思想留痕。一座不大的佛教寺院,却留下了一段复杂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