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清末长春南岭兵营的兴建始末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5748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文史:清末长春南岭兵营的兴建始末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5748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文史:清末长春南岭兵营的兴建始末

2017-12-11 09:01 | 来源: 长春晚报

  blob.png

长春厅遗址

  陆军第三镇 选址长春南岭

  长春厅是在蒙古王公的土地设立的,没有佐领、协领在此设署,也没有清军常川驻守。同治四年马傻子农民军攻城之后,也只有一队来自黑龙江的客队驻守此处数年。此后,只遇有重大事件之时,才会有清军前来镇压或暂住,比如光绪二十年,吉林将军在镇压西夹荒农民抗仗时,是从吉林城调来的清军,而维护地方治安者,都是民团、商团的来完成的。根据档案记载,光绪二十三年,长春建立了长安营,分为三哨(但《长春县志》记载为二十七年),此后长春又设立了长胜营。光绪二十六年,在义和团运动席卷东北的时候,长春则有靖边新军后营驻守。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光绪朝末年才得到改变。

  清朝末年,袁世凯兴办新军。光绪三十二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到任后,为了维护东北的治安并守卫疆土,奏调了新军第三镇到天奉天驻防。这支军队最开始暂时驻扎在锦州,当年的阳历7月份,为了清剿土匪,第三镇所属的一个营首先被派到长春驻防,随后,第三镇绝大多数兵力调守吉林省。由于“长春府地居中三省之中,日俄两国铁道之交,华洋杂处,轮轴纷驰,扼险控制无逾于此”,于是第三镇最少一半兵力,包括司令部就安排在长春了,其他的兵力则分驻在吉林市、延吉、奉天的昌图等地。第三镇统制也驻留在长春,他就是后来成为民国大总统的曹锟。曹锟是在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从天津乘火车来长春的,其抵达之时,第三镇各军在长春西关外列队进行了隆重的迎接。这位统制随后即乘马进城,“至中外各官处拜谒”,才回到营地,这也标志第三镇正式进驻长春。在这只部队中,还有后来著名的民国将领吴佩服,时任第六协第一营管带。

  第三镇的军队初到长春时,因为没有营房,只好在西头道街一带租用民房。这一带的“所有大小房院”都被陆军“占居”,还有一部分则“散驻于各栈房内”。数千名士兵经常外出购物消费,让这条街“颇形热闹”,但带来繁荣的同时,也有大量士兵不守军纪,经常在城内各店坊骚扰闹事。他们或与居民、警察发生争斗,或砸抢店铺,还与日本人发生冲突,引起日本的外交抗议;再加上租用民房费用太高,而且这支军队已经确定要常年驻守长春,于是修筑一处兵营就成了当务之急。

  曹锟与时任长春知府的张凤台商议后,又派人勘查,最后选定了长春老城城南的欢喜岭,俗称南岭。当时的长春在全安门之南二里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叫南岭的村子,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地方。欢喜岭“远于城市,便于交通,地势旷衍,水泉干洌”,很适合驻军。由于它在老城之南,当时的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南大营。在征购民地过程中,长春知府很是积极配合,由于事关军事,征地工作推进很快,约一个月左右就完成了。再加上一部分官有荒地无偿使用,这样陆军三镇就拿到1700亩左右的土地。征用的民地每亩定价300吊给予了补偿。这年的农历九月,南大营就开始兴建,瑞林东工程局多方努力之下,取得了承包权。当时计划是建造供6个营驻扎的营房,当年先建三营,其余三营在第二年春天解冻后修成。

  顶风冒雪 建筑劣质营盘

  农历九月份的长春已经进入深秋,天气逐渐寒冷,承包商怕冬季筑造工作会遇困难,而且如不能按时交工会受到责备,于是不断对工人进行催促,但进度非常缓慢,于是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劳作。长春的冬天,“冰雪凝结”,南岭的地表“冰冻如铁,挖凿之下,铮铮作响”,工人只好用烈火烘烤地面,才能挑挖地沟,这大大地影响了工程进度。直到农历十一月下旬,实在是没有办法施工了,修建工作才被迫停止下来。

  从相关记载上进行推断,南大营营房一小部分是砖木结构,绝大多数还是东北常见的民居式土房,其墙壁“用土坯堆立而成,上盖草顶”。承包商们为抢工期,也注定其质量的低劣。在修建时,筑好土房的墙壁多次被狂风吹倒或被暴雪压倒。那些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所建的土坯房,用草泥做口,在泥土上墙后,会被立即冻实,看起来非常坚固,等到春暖花开泥土冻解,墙面上四处渗水,墙壁倾斜歪倒,工人们只好在其四周顶上木柱,但还是有大量营房倾塌,又不得不重拆重修。甚至到了光绪三十四年的端午节那天,整个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炮队营房竟然被一阵旋风刮倒十多间,承包者只得“重费工赀”再修,如此一来,浪费的材料费和人工费“不可胜记”,损失巨大,也说明工程的质量是很差的。

  根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南岭兵营的第一期工程修建完成时间应是阳历的六月末。但工程质量实在不过关,这些房子注定是要出问题的。营竣工后大约一个月后,即七月中下旬,长春就下起了连绵不断的大雨,多日不见放睛,雨水引发的水灾致使多处民房被淹,南岭兵营这些新建土坯营房,被大雨冲倒百十间之多。据估算,所有破损营房的修复,“约需款数万”。工程承包商们还没拿到以前的工程款,结果现在又要“重兴工作”,于是都开始观望起来,不再像开始那样积极地谋求承包权了。

  作为工程的承包商,瑞林东工程局面临的形势很严峻,一边是重修需要巨款,另一边则是工人们催要工钱,为工程提供材料的各家店栈也催要货款。瑞林东工程局也没有从陆军三镇那里拿到工程钱,面对这么多的债主,根本无款可供支付,于是工人们认为一定是工程局的掌柜有意“勒掯”,于是竟有该数十名工人手执木棒,闯到大柜房内索要工钱,“大有横行逞凶之势”。此工程局内的人毫无办法,只能“任其詈骂”。不久之后,工人们又找到承包工程的华常泰工程局,向二柜索讨工作。这位二柜看到这些人追讨货钱,还有许多小工们终日“赶逼凶追”,走投无路之下,竟然在阴历六月二十七日这天,在房外的小树林里上吊自杀了。

  虽然如此 ,但南大营的第二期工程还是按计划地建设之中。光绪三十四年,当时冬天再次降临长春的时候,一是怕天气渐寒阻碍工作,二是有当时时任东三省总督锡良巡阅吉林黑龙江两省,并来查验营房的说法,曹锟也不断催承包者“赶速修建”。不久之后,第三镇对破损的房屋修补工程也终于完工。

  拖欠工程款 引发愤怒

  参与南大营建设的木瓦工以及小工基本是山东、直隶人,他们的劳作是“雁回式”的,即春天来到长春打工,在冬天时各“携其所蓄之百余金或五六十金”回到关内老家,做“三五月之团聚计”。南大营工程虽结束了,可是军方却因经费不敷,拿不出工程款,大约有五六百名农民工拿不到工钱,他们只好聚焦在长春南岭和头道沟两个地方,日夜“仰望第三镇清算账目,以便集资归家”。瑞成东的大柜刘某有鉴于曾经有二柜自杀的事情,于是拿出了十余年来的积蓄,又遍借亲友,凑到六七千吊,垫付了一部分工人的工资,但还有约5万吊欠款没有着落。就在这时,在南岭等着领钱的工人中竟然有一人在晚上被活活冻死,还有一位住在头道沟的工人接到家信,说他的“母妻将有冻馁之虞”,结果当天晚上,这名工人在绝望之下自缢而死。春节马上就要到了,再加工友的轻生,领不到工钱的人们愈加愤懑,他们一起来到位于四道街瑞林东工程局,对正在办公的掌柜和司账进行了毒打,还砸烂了屋内的家具、物品。工人闹事的时候,执事人刘某听到消息后躲避起来,才免受此辱。

  对于拖欠工资所造成的种种问题,当时的新闻媒体对此事进行了跟踪报道,甚至感叹说“此等情状殊觉惨然”,并说“第三镇之坐视不救,亦太忍心。”不久,有人将这一情形报告给了曹锟,请其设法筹办,以免再有意外发生。但这位曹统制也束手无策,只好先请长春商会总理、协理等人与工人进行磋商,由商会先垫付一些,随后又在腊月初七这天,乘火车跑去奉天,谒见东三省总督锡良,请拨给营房工程款和购地款。长春商会奉命出面,与向瑞林东进行商议,并对工人进行劝导,不能再有打砸工程局的举动。即使这样,这些工程款又拖了半年之久,只到宣统元年端午节之后,最终全部清算。之所以拖欠这么久,一是陆军第三镇对这一问题并不重视,二是局势动荡,当时吉林省财政拮据,根本无法支付这笔费用。

  不仅是营房的工程款久欠不发,在土地征购款的发放上,陆军第三镇也是如此。在清末,长春城周边曾有几次大规则征购土地的活动,比如俄国宽城子站、长春商埠地、吉长铁路车站等,但从资料上看,南大营欠账比较严重。虽然定好每亩300吊,而且土地也被征用,农民却是数月之后拿不到钱,人们认为这是故意“勒掯”,就都跑到长春府署去讨说法,毕竟当时长春府也参与其中。长春知府当然对这些上访者好言相劝,并按程序“发给执据”给这些地主,以便让他们到军方那里承领地价款,可是那些人“持据屡次索讨,依然罔效”。这些人中,“贫户极多”,甚至还有一些是吃上顿没下顿的,“往日赖此一垧之地以度日”,现在则是地价未发,无可糊口,很是凄凉。

  抗战期间 进行了激烈抵抗

  由于第三镇的司令部和主力都放在长春,涉及步、骑、炮兵多个兵种,营房的规模极为宏大。根据资料记载,南大营占地规模约为1.1平方公里,先后共耗费白银26万两。以营为单位的大小建筑群二十多处,“营垒旋绕四面,统制署实居其中心点”。军营中间为一个面积巨大的演武场,演武场北部和东北,为炮兵炮队第三标各营营房以及第三镇镇署等;演武场正东和南部则为步兵十一、十二两标及所属营房,此外还有医院、子药库等。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坐北朝南。各营(群)之间还有间隔,每个营中还有饭厅、浴室、装备库房、厕所等,其规则和设施不仅比在长春的沙俄兵营和日本南满铁路守备队营房要大,更比奉天和新民等处中国兵营完备。宣统元年九月二十九日,吉林巡抚陈昭常到长春巡视,特地到了南岭,在吉林西路道、长春府知府等人陪同下,“军服马车”,观看了各兵种的操练,看到“陆军之操法娴熟,巡警之整齐严肃,道路之平坦清洁”,还夸奖说,“今年之长春,比去年之长春实不可同年而语”。

  陆军三镇在南大营只呆了3年的时间,就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应命入关,准备镇压革命党人了,南大营则转交给长春府进行管理。长春府接受这座大营时,对每一处建筑、每一样物品都细致地查收,甚至喂马用的木槽子少了几个都进行了清查,原来是附近村民们借三镇撤离时偷去了,后来这几个村民都受到严厉的处罚。

  陆军三镇走后不久,为了维护长春的治安,吉林陆军第二十三镇的部分军队驻扎在长春。民国建立后,吉林陆军混成旅等吉林地方军队以及奉军先后驻于此。1923年,少帅张学良还在此检阅长春的驻军。1924年张作相任吉林督军时,奉军又花费大洋20余万元,对兵营进行了全面的修缮。九一八事变时,南大营的东北军曾对日军进行了最为激烈的抵抗。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