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6099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6099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我的诗歌,不只是《乡愁》”——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

2017-12-15 09:48 | 来源: 云南网

  跨越海峡:“兰陵侠”和海边的三角关系

  “从市区的公园路到南普陀去上课,沿海要走一段长途,步行不可能。母亲怜子,拿出微薄积蓄的十几分之一,让我买了一辆又帅又骁的兰苓牌跑车。从此海边的沙路上,一位兰陵侠疾驰来去,只差一点就追上了海鸥,真是泠然善也。”

  在文章里,余光中先生曾这样回忆在厦门大学读书的情景。

  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从小就随父母在南京、重庆等地生活。不过到了21岁时,却突然有了回到闽南故乡读书的缘分。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朱双一查阅厦门大学有关档案,并经余光中本人确认,了解到:当时就读南京金陵大学的余光中,于1949年二三月间转学来到厦门,进入厦门大学外文系二年级学习,同年夏天离开厦门。

  当时时局变动,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学生,因为在北方念书有诸多不便,纷纷南下到厦门大学借读。余光中也因此成了厦门大学学生。

  “余光中先生近十余年来任教于台湾高雄。有谁想到,与高雄隔海相望的厦门,竟是他的文学生涯的发祥地。”朱双一说。

  那时候,余光中是走读生。课余独自埋头读书和写作,并单枪匹马地投入了一场过招三四回合的文学论争。短短几个月,青年余光中在厦门发表了多篇诗歌、文艺理论批评文章和译文,其中包括写于南京的新诗处女作《沙浮投海》。“这是余光中首次发表新文学作品,堪称余光中文学的开端。”朱双一说。

  “余光中在厦门,年纪轻,时间短,但作品颇多,相对而言也有较高的质量,虽然只是初露锋芒,却已充分显示出较深厚的知识根柢和才气。”朱双一说。

  朱双一举例说,余光中的抒情诗《沙浮投海》和短诗剧《旅人》,发表于作者离开大陆前往港台地区的前后,成为诗人当时心境的一种折射。

  沙浮是希腊女诗人,遭恋人抛弃,郁郁投海而死。余光中的诗作拟为沙浮告别人世时的情景和她的口吻。而《旅人》写出旅人的艰难途程和落寞心境:“永无休息的途程,/从清早到黄昏:/驮一个沉重的包裹,/挑一肩零乱的灰尘。/……啊啊!小鸟也有巢可归,/啊啊!只是我无家可回!/人生的道路我早已走累,/疲倦的心儿怕就会枯萎。”

  朱双一说,这两首诗表明作者敏感的心灵似乎已感受到即将到来的离乡别井的羁旅愁绪,从而“超前”地切入了乡愁主题。

  朱双一关于青年余光中的文章在台湾《联合文学》发表后,余光中先生给朱双一写了一封信,自谦地表示自己早期作品还很青涩,现在学者隆重发掘,他也很欣慰。

  余光中先生逝世当天,朱双一正好在台湾。他注意到,岛内几家媒体都报道了“一代文学巨擘陨落”。

  谈到研究“青年余光中”的缘由,朱双一说,我深深觉得海峡两岸的文坛,有十分密切的关联。1949年前后到台湾的大陆人士中,不少是曾亲炙于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传统中的作家或文学青年,因此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某些资质和因素,必然随着他们到达海峡彼岸,在那里生根和繁衍。

  与学者的理性研究不同,余光中先生对厦门的回忆充满了感性基调。“厦门靠海,水对我的写作影响很大,在读厦大时我就住在海边,我第一首新诗也是厦门时发表的。”

  除了几次赴美讲学,20多年的时间里,余光中一直住在台北厦门街。就在台北厦门街里,余光中写下了自己在厦大当“兰陵侠”的美好回忆。

  1986年,余光中到高雄中山大学任教。高雄临海,他不由得想起了对岸的厦门。

  在文章里,他写道,“在厦门那半年,骑单车上学途中,有三两里路是沿着海边,黄沙碧水,飞轮而过。令我享受每寸的风程……隔着台湾海峡和南中国海的北域,厦门、香港、高雄,布成了我和海边的三角关系。”

  1995年,余光中首次回厦门。后来又几次回来,包括参加母校厦门大学85周年校庆活动。他曾写下几个字:“六十年后犹记厦大的蚝煎蛋”。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