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吉林雪的精神角色和文化密码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9816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解读吉林雪的精神角色和文化密码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9816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解读吉林雪的精神角色和文化密码

2018-02-12 10:48 | 来源: 吉网

吉林省政协委员  冯堤

       一、天下暖雪:“快雪时晴”百世红

  北中国的爱雪崇雪,可以追溯到北半球人原始母教萨满教尚雪拜雪的雪祭。至今吉林的满族这一少数民族还保留有萨满的活态遗存,雪还在为人的生命充任呵护神!来自古远遗存的雪,也需要艺术的审美与呵护,并由于千百年来的审美呵护风韵犹存而成为艺术中的热门题材、还是经典母题。

  打开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就走进了宋以后最伟大的雪景山水。扑面而来的尤以雪景为伟大为显赫的北宋山水画,既放大了与外界的视野,也拉近了与天体的距离。将天体宇宙的信息潜入画中,使得时间与空间同在、气象和人浑然,寂静却深远,渺小却伟岸。雪以自在洒脱、洁白淡逸的胸怀保藏对自然的认识观,借用古人雪景山水崇敬雪景中和暖包容的峻逸物象。天地间的两种力量运动和宁静被似乎柔弱的雪所征服和平复,使静者动而不改其静、动者静而不失其动。雪的静令人敬畏感人至深,雪的默气象婀娜仙美高亮。宋代山水收藏了天地间的浩阔从容,收藏了天地雪的虚怀若谷。空间形态的高远深远平远层次纷叠,空间氛围的幽远阔远迷远神韵厚重。在这当中,雪成为一座艺术的桥梁,立住了山幽水远的意象。雪在文人画里遇到了中国最伟大的山水、文人画在雪景中拥抱了最崇高的山水。雪景山水营造的意境浸润了丰富内涵和审美意蕴,所以雪图就是艺术的雪赋。雪所代表的中国诗歌的精神意象,营造了山水意境里一个活的精神空间。雪的文化气场,古往今来、无有退却,以所展现的天地间广漠的沉默而奉为山水圭臬。

  西方称为构图,在中国画山水里就是造境。被东西方所关爱的雪,在中国被推崇为第一造景高手。宋代绘画所呈现出的文学化倾向,尤以山水画和雪景山水画的影响为最。既是题材又是专题化造境语言,雪就成为了可学之雪之学,可敬之雪的雪之境。雪景山水画的情节性造境特点,将文学典故的历史人文和精神境界融入,启发了画意深化了造境,促成保有特定内涵的造境图式,构成固定的象征意义、意象符号和文化标志。在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的山水画学中,雪景和寒林图尤呈表率。描绘冬景,南以寒林,北则雪景。最早的雪景图出自王维,最著名画卷是《江干雪霁图卷》。以留白来表现雪的淡雅,以渲淡手法使雪山湿润如玉。《宣和画谱》中有王维《剑阁图》:当年诸葛亮于剑门关凌空凿石修建飞梁阁栈道,剑阁崔嵬、栈道峥嵘。此后的剑阁栈道,既成为雪景山水画中一个专门题材,还带动了许多文学典故成为特定题材、形成雪景山水画独特画派。常见的描绘题材、画家热衷的景致,如雪夜访戴、灞桥风雪、踏雪寻梅,特别是快雪时晴:访戴图成为雪景山水画的一个著名母题。打开心扉面向挚朋,敞开胸怀仰面雪霁,快雪时晴!《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第五子王子猷雪夜走访戴逵、但到达而未相见,呈现的是魏晋风度之率真人格、超脱性情与隐逸思想。乘兴而来、兴尽而归,这兴来于雪也归于雪。留下的成语,雪夜访戴抑或子猷访戴、剡溪雪访,犹如古代人文的小镜子折射见魏晋名士风范之一斑。

  快雪时晴,实在是美妙的快意。书圣王羲之的一封书札行书书法《快雪时晴帖》,道出他于大雪初晴的快慰心情并致亲朋问候:刚才下了场雪,现在天转晴了,想必你那里也一切都好吧!雪霁朗照,灿烂光芒。快雪时晴是一派柔软,满眼金黄满眼天蓝。瑞雪把所有的太阳照耀都反射给人们,既毫无保留还津津乐道,这就是快雪时晴!圆笔藏锋、平和弹性,正是雪的风骨;气定神闲的情态、不疾不徐的步态,正是雪的精神。忍受岁月磨砺,蓄养生命激情。此帖特有的雪一般的悠闲逸豫,一派艺术经典精神,得到后世文人画家推心置腹的惊羡和五体投地的崇尚,清朝皇帝乾隆当属代表之一。《快雪时晴帖》被奉为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后的代表作,也以独到的角度提升了晚生对雪的文化爱戴和敬拜神往。剩留快雪公天下,一脉而今见古朋。酷爱羲之书法的乾隆,对此贴更是极为珍爱,誉其神乎其技,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将其与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奉做稀世瑰宝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命名三希堂。墨汁金壶,睿藻古香,伴随《快雪时晴帖》名扬天下,快雪时晴不仅成为中国山水画的独立母题,也成为更加著名的雪一样的传世母题,还成为了中国文人的一种文化概念、艺术倾向、创作追求!食不厌精、景不厌雪,雪霁晴美、快雪率情。逐渐崛起的文人画在元代成为画坛主流,著名画家们多隐居山林,以绘画为媒介表达自己闲逸、淡漠、出世的精神世界,并强调诗书画三元同体。以此为题吟诗作画者古往今来不计其数,黄公望书画合璧《快雪时晴图》为其佼佼者,淡墨渲染天空,烘托雪的洁白,简逸明快地表现出雪霁朗照的景致情致。山下潜藏房舍数间,山间跃出太阳一轮,氤氲横带红霞一抹。出自黄公望之手的雪景画作还有《九峰雪霁图轴》与《剡溪访戴图轴》,三图都是锋芒藏于积雪之中、以留白表现借地为雪之作。《九峰雪霁图》描写的雪霁景象,具备了以这种山水画风创作文人画的所有特质,也纯正地展示了庄子“澡雪而精神”净化精神、洁净象征。

  唐代王维与元代黄公望分别在自己的山水画论篇章里写下同一句话:“冬景借地为雪!”落墨地方的白黑是一种相对,表达中国传统哲学讲究的阴阳变化,这种阴阳互换给空白的空间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借地为雪,就是把留白的地方空出来作为雪的白的样子,然后再把背后染出来,就把它给突出了。以见雪来识冬,以大白喻大雪积存,白也把雪景的禅意以独到表达,心中意气、生机伶俐,给人一份清净安处的境象。山顶石坡以留白代表雪意深厚,寺舍民居以留白呈现深藏山中,山的宏厚和雪的容纳,掩映得恰到好处,天然和谐浑然一体。雪像山水画的社会意义存在于大自然的社会性里面一样,雪的精神角色,是清寒、热情的精神。元代黄庚以诗“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喻玉而《雪》;辛弃疾以句“老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喻梅雪高洁奔放。清朝雍正皇帝胤禛写诗可谓新奇,专给吉林而作更为新奇,题句吉林之雪实属珍奇。雍正以《渡句骊河》句“木落晴峦出,冰坚雪练长”,一晴一雪二字隐含快雪时晴之内蕴,慨奉长白山圣地、钦羡长白山之雪。古哲文字,一字千金。东北抗日联军歌谣里有唱:“长白山,是银的,那么大个银山是谁的?是咱的,是咱的。谁也拿不走,谁也拿不去。鬼子进来,打出去。”雪在静悄悄之中完成自我塑造,成为内在丰满火热激情的精神圆雕。雪的文化,对于真切领悟和正确品读北中国整部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冬景中的雪季意象的深沉诗意,回归正大气象的雅颂之声而提供了一把打开的金钥匙……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