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晚,一代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病逝消息传出后,可谓震动全球华人圈,在不断涌现的纪念文章或是感怀片语中,我们感受到了文学对大众的感召力。我们都以为自己不会轻易被影响被改变,但此刻回想种种......
果然,还是多多少少被金庸的作品改变了。
今天推送的这篇纪念文章,我们遴选了许多名家同行的评语和悼念,以此让我们更加走近金庸的武侠世界以及武侠文化背后的大众文化想象。
政论见识、史学学养和文学想像力
学者陈平原在《超越“雅俗”——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中如此评价:金庸的成功,对于世纪末中国的文坛和学界,都是个极大的刺激。所谓雅俗之争、所谓大/小传统之别、所谓高等/大众文化的分野,由于《笑傲江湖》等小说的出现,变得更加复杂。在上述三对概念中,“雅俗”的历史无疑最为久远,边界也最为模糊。选择相对含混的“雅俗”作为论述的主线,缘于金庸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迷恋,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演进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我看来,谈论武侠小说在本世纪的命运,作为参照系的,不只是“新文学”的迅速崛起,或者工业文明的横扫千军,还必须将“旧文学”之“被压抑”以及“不绝如缕”考虑在内。
金庸手书
作家董桥曾说,“金庸先生是当代中国文化界独一无二的风云人物,也许也是中国历史上靠一枝笔成功影响几代人的稀有传媒人物。他创办的报汇一纸风行,统领一九四九年之后两岸三地忧国忧民的思想潮流,朝野注目。他创作的武侠小说风靡读书界,倾倒数代人,让他的广大读者或深或浅消受了中国文学的熏陶。金庸先生的成就不是奇迹,是他的用功他的博学和他的毅力的成绩。我跟随他做事十数年,领受他的教导也目睹他的行止,在时局风涌云起的时刻,他的政论始终抱持知识人的良知和传媒人的天职,不亢不卑,字字入骨。金庸先生一生读书,晚年还去英国读博士,那是他的抱负他的心愿。其实、金庸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依然是金庸,不必任何光环的护持。”
与金庸齐名的香港作家倪匡曾说:“金庸小说中,文字开玩笑处,可以令人以为真有其事,反疑是史家作伪。《鹿鼎记》中,写韦小宝和俄国人谈判的过程,无不煞有介事。最后韦小宝签名,还说‘史家漫不可辩’。玩笑开得大,读者心中乐。”
来自文学界悼念
中国作协向香港作家联会发去的唁电中评价:
金庸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武侠小说泰斗,在华文世界具有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金庸先生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书剑恩仇录》《鹿鼎记》等已经成为华语文学经典,半个多世纪以来经久不衰,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贡献卓著。金庸先生以个人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为中外文学交流特别是内地作家与港澳作家交流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海内外华文作家中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金庸先生在中国文学界具有崇高威望,他的逝世是中国文学事业的巨大损失。金庸先生对中国文学事业的贡献、对中国作家协会的支持帮助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得知金庸去世的消息,武侠小说家温瑞安立即提笔抒写哀悼之情:独孤不朽,令狐无敌。随即,他又写下:天下无双,不朽若梦,金庸笑傲,武侠巅峰。
严锋
金庸先生走了,一个时代结束了。恕我直言,今后不会再有这样的作家了。金庸不是翘课关在宿舍里日更1万能练成的。你能写得出萧峰的豪情,段誉的憨萌,令狐冲的苦闷,程灵素的深情,黄蓉的精灵,韦小宝的无赖?你写得出凌波微步的潇洒,六脉神剑的气势,天山折梅手的精妙?这些不是百度一下就能得到的,需要文化,文化!这文化需要你出身海宁书香门第,经过现代大学教育,在中国最多难但也是最有追求的年代,从内地辗转香港,见过人世的真相,体验过最无望的爱情,经过记者写作生涯的职业训练。以上种种传统与现代缺一不可的外在条件,再加上天生禀赋,在香港这个承接古今、贯通中西的大熔炉中反复锤炼,方能练成绝世神功。
庄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叫做《射雕英雄传》,我们小孩子虽然不懂讲什么,也每天追在大人身后看郭靖和黄蓉。看见哪个同伴头发凌乱就喊人家梅超风,遇见邋遢的就叫人家洪七公,就连孩子们一起打闹也动辄九阴白骨爪、降龙十八掌……后来上了中学被老师抓到上课读小说的男生多半掏出《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金庸先生影响了我们几代中国人,用他渊博的学识和想象力为读者编织了无数的江湖。一代巨匠溘然离世,世间从此再无大侠。
张小娴
告别从来不易,知遇之恩,无以为报。我心中的查先生,半生办报,写了那么多的社论,那么多的江湖,可是,我常常相信,查先生是向往自由的,他也不恋栈江湖。查先生信佛,比我更了解人生的聚散无常,我的感伤,或许是太没悟性了。
查先生相信轮回,他会回来吗?从今以后,当我经过山顶道一号他的旧宅,我会想起他;当我听到一口浓重的浙江海宁的口音,我会想起他那张微笑的脸,但我更希望查先生从今逍遥。
路金波
曾有记者问金庸为何封笔,金庸回答说:现在写小说已经没有动机了。以前是为了报纸销路,现在报纸也不办了,写小说是相当辛苦、相当痛苦的,尤其连载每天都要写一段不能停的,如果要到国外旅行,不是先写好几段留下来,就是带到国外,晚上不睡觉拼命写,一大早快信寄回来,心理压力很大。将来我也希望有充裕的时间再写小说,写那种很大的娱乐性,自己写了也高兴的,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自己胡思乱想,几千几万人跟著自己胡思乱想,觉得很有趣。
然而如今没有跟着先生胡思乱想的机会了,多么令人难过。
王小慧
妈妈是个金庸迷,看起他的书来,可以几天通宵不睡,也不烧饭,吃点爆米花充饥。据我所知,像我妈妈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金庸迷很多,虽然她看上去很柔弱,完全不能想象她会喜欢武侠。没想到最近我因为一个大的艺术项目常常去金庸的故乡海宁,没少听到他的故事,当地人都以他为荣。
石钟山
金庸先生是个大智者,他的武侠世界就是一部部中国的江湖。在有生之年没有获诺奖,是世界的悲哀。中国的作家中他最该获得诺奖。大俗中是大雅,中国传统文化尽显其中,可惜没有多少人真正读懂他的江湖。斯人己逝,愿天堂仍有您的江湖。
鹦鹉史航
查我的微博,提到金庸的,计有二百九十八条。除了感知噩耗这最新一条,其余二百九十七条,提到他都是踏实的,欣慰的,有恃无恐的,以为他是“昨在、今在、永在”的。归根结底,就是《倚天屠龙记》后记里他最后那一句话:“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失去亲人或是亲人一般的尊长作者,都会想说这句话吧。
盛宁
文坛大侠金庸(查良镛)先生仙逝,不胜哀恸,请一路走好!先生生前对自己作品有一些谦虚的论述,转录于此,仅供研究者参考:“我说老实话,我以为我的武侠小说是第一流的,但说是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不够资格了,这是真心话。” 1969 年他又说:“武侠小说本身是一种娱乐性的东西,不管写得怎样成功,能否超越它形式本身的限制,这真是个问题。” 但他同时也坦言:“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张颐武
刚才在凤凰卫视谈金庸先生。金庸先生故去,二十世纪后半叶华人最重要的作家离开了世界。他的武侠小说把这种传统的类型推到了新的高度,带到了现代。他的杰出的叙事能力,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彻理解,对人性的独到的体会,都让他的作品一直是全球的华人读者实实在在的最爱。他的小说让处在二十世纪剧烈变化中的华人感受了中国式的想象力的当代魅力。在冲击之中,他的中国的情怀让他有了自己别样的力量。他当然受到“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影响,但又在新文学之外别开生面地打开了一个新的空间,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留下了传统在二十世纪新的展开的现实存在。让我们对中国传统在现代的魅力有更多信心。他让普通的读者从他的作品中获得了一种来自中国传统的力量,能够让他们感受不一样的世界。斯人已去,但他的作品会永远留下来,成为华人社会和中文文化的经典。他启示我们的是传统中国的文化一旦经历了转化,会有何等的神采。金庸先生不朽。
夏烈
人生常送行,惟觉金大侠查先生仙去,仿佛家中长辈亲眷、自幼伴我辈说故事讲情义演正邪道古今推陈种种不思议,今日戛然而止,天人两望。吾乡星斗,华文名家,大传统浩浩荡荡的故事圣手,千古文人侠客梦的现代中兴。
蒋方舟
小学看小说《天龙八部》,乔峰在聚贤庄和大家喝绝交酒,向望海上前敬酒,乔峰说:“你跟我有什么交情,你也配和我喝酒?”然后把对方摔出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心动,这一幕也定格了我之后几十年的男性审美。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靠金庸先生的小说开启了对人情世故的启蒙。先生走好。
阿丁
青衫磊落险峰行 玉璧月华明。
谁家子弟谁家院 无计悔多情。
天涯思君不可忘,不悔仲子逾我墙。
草木残生颅铸铁,塞上牛羊空许约。
马疾香幽,崖高人远,
先生后死,后死先生。
荞麦
不过江湖并未远去,侠客们也一直都在。
作者逝去,作品却能永存。
阿朱死了,乔峰也死了。
襄阳城破,郭靖黄蓉都战死。
但他们却又一遍遍活过来,被不同的人演绎。
能够写出永存的作品,这已经是最成功的一生了。
蔡骏
昨晚等到深夜,辟谣的消息始终未来。我想,这次金庸先生到底是真的走了。如今,金庸先生已在天堂,我们继续在人间读先生——“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