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明: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280202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曹保明: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28020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热讯

曹保明: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2019-01-17 09:39 | 来源: 长春日报

  编者按

  2019年元旦前夕,中国查干湖第十七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启幕,查干湖冬捕的盛况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在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头鱼拍卖中,更是拍出了近百万元的高价,创下历年拍卖之最。打开百度网页搜索,输入“查干湖冬捕”,相关结果超过200万条,这一数字仍在快速攀升。近年来与全国知名电商的合作,则把产自吉林省的鱼儿送上了全国各地的餐桌。

  查干湖冬捕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除了展现出吉林大地良好的生态、丰富的物产之外,更重要的是传承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那久远的习俗与文明。2008年,查干湖冬捕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查干湖冬捕的盛况,离不开著名民俗学家曹保明的努力。央视在近期的报道中称他为“查干湖冬捕文化的发掘者”,并对他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坚持不懈地深入挖掘整理查干湖渔猎文化,并向世界讲述查干湖的故事给予高度评价。下面就请曹保明先生引领我们走进“最后的渔猎部落”,去追溯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用我的双脚走遍东北,寻找北方民族在久远的生存历程中留下的真正的生存形态。因为我觉得,人类的诸多文化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会被文字记载下来,更多、更重要的部分是传承在人自身的生存形态上。终于有一天,我来到一个叫查干淖尔的地方。

  放眼望去,原野上的枯草在冬季的冷风中抖动,苍凉的大地尽头是一个巨大的湖泊。那片望不到边际的水域结着白茫茫的冰。大雪厚厚地覆盖在冰原上。风把雪刮起来,如烟一般弥漫在远方。可是在风雪弥漫的村落和土道间,却奔走着一个个村民,他们在冰雪上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跳起古老的舞蹈,然后背起渔具,牵着马匹,赶着爬犁,朝着茫茫的冰湖走去……他们去干什么?

  当地人说,他们是去打鱼,又叫冬捕。冬捕就是冬季捕鱼,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看着他们脚踏冰雪走动时的姿势,还有劳作时的手势和行为,听着他们说话时的方言土语,我突然觉得这里正是我多年来一直在寻找的地方。于是,我走上了茫茫的查干湖,我坐上冬捕人的爬犁和他们一块去看“卧子”,我躺在网房子的土炕上听着户外的风雪入睡,我跟着鱼把头的大车去拉鱼、收鱼,我在冰上一件件询问那些捕鱼工具的名称,我听许多老掉牙的鱼把头讲述往事……在大东北吉林,有一块全世界都在寻找的净土,那是大自然保存下来的一块原色,是人类渔猎文化的活态遗存。

  东北渔猎史话

  中国东北有着久远的渔猎历史,捕鱼是一种古老的行当。正因为这个行当古老,所以其中的习俗和规矩十分特殊。它和采摘瓜果、猎获动物一样,都是原始先民谋生的一种手段。地处长白山地区的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及流经东北平原的黑龙江、嫩江、乌苏里江由于水利资源和地理位置优越,所以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古代这里就有人用原始渔具从事捕捞活动。

  据史料记载,吉林渔民曾经由图们江出海捕鱼,盛时达千余人,年作业四五个月,用刺网捕捞,人均产量可达20吨,用串连网捕捞可达25吨至30吨,捕捞海参每人每天可达15公斤。北方典型的渔猎民族,如赫哲族,每年要向朝廷进贡鳇鱼骨、鳇鱼筋等珍贵特产。光绪年间,俄国轮船常常航行至黑龙江中向赫哲人购买大马哈鱼。

  北方民族,大多经历了渔猎生活阶段,饱尝了这个行当的辛苦。过去东北靠江较近的渔民,一到汛期就结伙出船,自家没有船的就到网户达(有钱的大户人家)那里租船或租网打鱼。

  从春天“跑冰排”开始到夏季“小满”为春季鱼汛期。这时东北的渔民主要捕捞杂鱼。这类鱼在稳水涡子(卧子)里呆了一冬天,往往随着开江的冰排顺流而下,到没有冰排的稳水涡子里觅食。这个季节捕鱼用网、钩都可以,而且鱼好吃,又能卖出好价钱来。开江鱼好吃,但罪难遭,因为打开江鱼时,江水都带冰茬子。夏天在江上行船打鱼,无遮无挡,打鱼的人哪年夏天都得被火辣辣的阳光晒得脱几层皮,再被汗水一浸,疼得扎心。秋天,是渔民一年当中最好过的季节,东北渔民常常这样说:“转眼到了秋,打鱼的乐悠悠。背网江上走,草窠里下老钩。鱼儿多又肥,真是好时候。”

  到了严寒的冬天,渔民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查干湖冬捕

  打开中国地图,在那只昂首的“雄鸡”头部,你会发现一个由两条江汇成的“人”字形,这两条江——松花江和嫩江汇合的地方,就是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郭尔罗斯,蒙古语,可译为“河水”。蒙古语的“前”与“南”为一词,前郭尔罗斯是指此地在嫩江南岸,因此人们习惯地称这里为嫩江平原,又称“嫩科尔沁”。两股大水把这里的土地和草原滋润得无比肥沃和富饶,星罗棋布的湖泊散布在这里。仅在前郭尔罗斯地域内就有大小湖泊27处之多,其中最大的查干湖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查干湖又称“查干淖尔”,为蒙语,意思是“白色的湖泊”,位于松原市前郭尔罗斯境内。据民俗学家王迅在《郭尔罗斯考略》中考证,查干湖在宋辽时期被称为“大水泊”或“大鱼泊”。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载:“鸭子河在大水泊之东;黄龙府之西,是鸭雁生育之处。大水泊周三百里。”到了明代,这片大水泊被称为“拜布尔察罕大泊”(也称“白马儿大泊”)。湖水面积4万公顷,蓄水7亿立方米,是发源于大兴安岭的福特勒罕山北麓的霍林河末端的堰塞湖,靠四季雨雪汇合各处水源而形成。据有关资料统计,查干湖内共有68种鱼类,如鲤鱼、鲫鱼、草鱼、鲢鱼、麻鲢鱼、鳌鱼、鳟鱼、狗鱼、胖头鱼、嘎牙子鱼、白鱼、串丁子鱼等等,真可谓“三花五罗十八丁”应有尽有。

  在过去的东北,一到冬季交通不便,许多封冻的大江大河便成了大道。如果渔民们在江河上凿冰捕鱼,往往会使爬犁和大车通行不便。东北人心地善良,冬天他们便选择在湖泊一类的水域上凿冰捕鱼,而查干湖就成了北方冬天最热闹的天然捕鱼场。

  查干湖冬捕始于辽金时期。据史料记载,辽帝喜欢吃“冰鱼”,每年都要率领家眷在嫩江、月亮泡、查干湖或达赉湖的冰面上搭建帐篷。他让人把脚下的冰刮薄,薄到像纸片儿一样时,便可以看见鱼儿在冰下游动。看够了再将薄冰凿开,鲜活的鱼儿便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这种冰上捕鱼行为,便是“春捺钵”的一部分。

  “捺钵”,契丹语,是“行在”之意,指辽帝出行所在地。《辽史·营卫志》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鱼,岁以为常。”而“春捺钵”是指皇帝“从正月上旬起牙帅,约六十日方至。卓帐冰上,凿冰取鱼。冰泮,乃纵鹰鹘捕鸭雁。”他们晨出暮归,从事弋猎网钓,春至乃还。这在王迅的《郭尔罗斯考略》中有清晰记载:“北主与其母皆设次冰上。先使人河上、下十里间以毛网截鱼……预开水窍四,名曰冰眼……”

  凿冰眼又称凿冰窟窿,下“串联网”,打水中鱼,这活是最难干的。凿冰洞、下网、起网,过去冬天打鱼人身上一身水、衣裳里一身汗,北风像刀子一样,往身上一“扎”,转眼穿个透,衣裳外面“挂了一层甲”(冻了一层冰),里边汗水又结了一层冰,人在冰上一走,里里外外“咔嚓咔嚓”直响。

  冬捕,是对严酷大自然的勇敢挑战。过去当地人有个习俗,谁不去冰上见识一下,谁就不是“汉子”,没参加过查干湖冬捕的男人甚至很难找到媳妇。

  冬捕与平时捕鱼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项需要很多人配合、调动诸多民族一块参加的集体活动。为了冬捕,各行各业都要开工作业,木匠打爬犁,车匠造大车,皮匠做皮袄,鞋铺做靰鞡,编匠编渔具,麻绳铺打绳织网,割苇的人也忙着编鱼囤子……查干湖的冬天,一片忙碌。冬捕使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获得了更多的交流。由于要组织渔业队,打工的小股子(捕鱼的基本劳力,指一个人)、网户达和船户,捕鱼人和把头,各种手艺人,还有鱼店的掌柜和老客、大车店和旅店,都产生了联系,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

  查干湖冬捕,是东北人生存成果和精神文化的一次盛大的、全面的、辉煌的展示。人们的品德、生存能力和精神面貌,都在这项大规模的活动中充分地展现出来。

  走进渔猎“部落”

  “俺们上镇赶集,人家一瞅我们的腿形,一看俺们那手指头,就知是查干泡打冬网的。”85岁的查干湖渔场退休渔民刘万祥老人的一番话带领我们逼近“部落”的概念。这个“部落”是指以查干湖渔场捕鱼人集中居住的西山外屯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形成的渔猎“部落”网络。

  走近西山外屯,随处可见的景象都和捕鱼有关。各家院里、房顶、墙头都晒着鱼网,柴垛上也放着渔具,连空气中都飘荡着浓浓的鱼味儿。在这里,家家户户都挂着美丽的鱼灯,小孩子书包上的图案和妇女们过年时剪的窗花都以“鱼”为主题,饭店厨师的围裙上也织着“双鱼”图案。更有趣的是,家家户户过年时贴的对联也充满了浓郁的渔猎文化气息。比如,孙大爷家的对联是:“人欢马叫齐冬捕 日头冒红财源来”,横批为“网网见宝”;梁大叔家的对联是:“银镩凿开致富路 大掏拖进幸福门”,横批为“水中取财”;查干湖鱼店的对联是:“贺新春老鱼把头多康泰 喜相逢兄弟姐妹四方来”,横批为“情聚冬捕”。

  这里的人就连说话都是“渔猎”的味道。平时我们遇到熟人打招呼往往会互道“你好”,可是在查干湖的西山外屯,两人见面会互道“快当”,这是捕鱼人独特的问候方式。

  在现代文明中保存着传统文化生活的内涵,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延伸,它的价值不单单在于记录了人类文化的走向,还记载了人类精神的历程,这是除了“部落”之外无法实现的一种地域文化功能。

  神秘的冬捕仪式

  查干湖冬季捕鱼仪式十分隆重,体现着渔猎文化的积淀。如今的祭湖仪式由查干湖畔妙音寺的喇嘛主持,他们诵读经文,祈祷水神保佑渔民安全,这其实是在提醒打鱼人一定要团结,要集体行动。他们念叨着“水神”的名字,手举皮鼓,虔诚地翻动着经书,然后围着敖包奔走。

  接着要跳查玛舞,又称“跳鬼”。从前草原人把一些有很强能力的人称为“博”,他们懂得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知识,会看病,会给牲畜和动物治疗,懂得草原上各种植物的来历,知道天气变化的原因。他们是草原上的智者,精通各种民俗掌故和传说,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舞蹈来展现的。这是一种古老、原始的祭祀活动,舞者通过那些动植物形态的面具,去讲述人类远古时期战胜邪恶、乞求平安的故事。音乐采用原始的、古朴苍凉的曲调,配以“咚咚”的大鼓击打声,配合表演者以鲜明简洁的动作去述说情节。音乐和舞蹈都不繁琐,却给人以清楚而新鲜的深刻印象,反映出原始文化的特色。查玛舞的舞蹈语言生动强烈,无论是出击还是奔走,都形象地讲述了这个民族在游牧、农耕、狩猎等生活中的体会,充满了经验性和历程感。

  接下来是“醒网”仪式。“醒网”,是指渔网在秋季以后一直放在一旁“沉睡”,如今要冬捕了,网也该“醒醒”了。这其实是人在生存历程中对他们发明的生产工具的一种崇拜。人类改造自然往往要依靠技艺,对技艺和工具的崇拜表现了人类对创造这些技艺和工具的祖先的崇敬。因此,“醒网”也叫“祭网”。“祭网”的仪式,其实祭祀的是所有的捕鱼工具,而以网来代替。渔民们先把网放在供桌上,由喇嘛们点燃“年息香”,这是用草原上一种植物制成的,点燃时不许用火柴,要使用原始的火石自然取火,体现了对自然和原始创造能力的歌颂。此时,老把头会大声念叨:“网啊,这一季冬捕了,就看你的了。你帮俺们多捕鱼,你能帮俺们,你有这个能力。等俺们打上鱼,再祭祀你呀!”说完举起手中的酒碗。随后,站在冰上的若干名鱼把头也纷纷端起大酒碗,一位鱼把头搬起一个酒坛子,往每个人的碗里倒酒。然后,老把头喊:“喝了它!”所有鱼把头一齐将碗中的酒喝下。这叫“壮行酒”,喝的是一种烈酒,每一名鱼把头都要一饮而尽。喝完后,老把头喊:“上冰——”所有人应声跳上拉网的大车或爬犁,浩浩荡荡地赶赴冰面开展捕鱼作业。

  到了冰上,渔民们还要杀猪羊等祭祀水神湖神,感谢他们给予渔民丰厚的自然资源。祭祀完毕,鱼把头大喊一声:“下——网——”与此同时,鞭炮齐鸣,震落风雪寒霜。整个冬捕开始了!

  在冰面上的雪雾寒风中,冰镩凿击冰面的“咔咔”声,马轮拖网的“吱吱”声,以及渔民们用行话交流的喊叫声和出鱼时的欢笑声久久地在风雪弥漫的查干湖冰原上飘荡,传播着查干湖久远的冬捕历史和浓郁的北方风情。

  (作者为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