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二十四块石”
大墩台遗址
满台城山城遗址
万宝古城墙遗址
远眺大墩台
东疆有瑰宝,史迹满边城。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2.6万年前,就留下了我们的祖先“安图人”生息繁衍的遗迹,距今三四千年左右,青铜制品就已进入了延边先民的生产和生活领域。唐朝时期册封的东北地方政权渤海国,更是在此创造了绵延数百年的辉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延边大地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延边边墙
“延边边墙”修筑于唐代渤海国(698年—926年)初期,“延边边墙”跨越和龙、龙井、延吉、图们、珲春5个市县,全长114公里,是目前现存的我国最东部边墙。“延边边墙”地貌复杂,形成了天然屏障,构筑的边墙、烽火台等都是我国古代边疆拱卫防御的重要物证,具有东北亚地区国际性含义,是廓清东北古代疆域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证。2014年8月28日,省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申报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边边墙”延吉段,墙体长48342米,有烽火台22座、关堡2座、铺舍1座。边墙穿行于丘陵和山地之间,西接龙井市昌盛屯东北2000米的边墙,向北沿山脊延伸6300米后进入朝阳川镇,经小八道沟、朝阳河、双凤村,从双凤村东北300米处拐向东南,经平峰山进入依兰镇台岩村,跨烟集河谷后通往清茶馆村,再穿越布尔哈通河进入图们境内。201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省、州文物部门对“延边边墙”平峰山段进行了抢险加固保护,2017年基本完工。
原始社会村落址
考古调查证明,延吉的古代文物遗存多分布在布尔哈通河和烟集河两岸的二三级台地上。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工作,特别是1985年的“二普”和2007年“三普”全面文物普查,已查明延吉的古代文化遗存有85处之多,采集和出土的文物共3000余件。
砖瓦厂遗址(“三普”更名为“民兴沟遗址”)在延吉市西部,位于延边建筑材料厂办公楼西北500米砖厂取土处。遗址因常年取土,西部已经大面积遭到严重破杯。从历年的调查资料和现存的一些遗物推测,遗址的面积大概为东西约250米、南北约200米,是一个原始社会时期的村落,现在残存的仅是东部的50米左右。
1964年,文物部门曾在这里征物。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此处清理了一座残存的半地穴房址。在遗址中出土的文物较为丰富,共计百余件,有纹饰、陶片、陶器、石器和骨器等。陶器共40件,有陶罐、陶盆、陶杯、陶纺轮等,这些都是古人生活、生产的用品;石器共50件,有石刀、石锄、石斧、石矛、石镞、石铸、石凿、石磨棒等。这些工具是用于狩猎、农业生产和加工粮食的。石镞的加工非常精致,有锥状、柳叶状和带血槽的,共4件;斧共12件,有板状和圆柱状,共2件,板状石斧是斧身扁平,双面刃,刃呈弧形并且非常锋利,有的可以割纸;石刀共3件,为长方形,有弧刃凹背的,也有弧刃平背的,靠近背部都有一个小孔,小孔穿绳系在手上便于使用;骨器共4件,有骨角器、骨锥、骨管。骨锥是用兽角磨制而成,断面呈三棱形,尖部极为锋利,锥身刻有螺旋形凹纹,使器物显得很美观。
综合历年出土的文物分析,砖瓦厂遗址并非是同一时期的文化遗存。从出土的纹饰陶片和一些石器看,其年代应在距今45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存,相当于中原的夏代以前。遗址中出土的不带纹饰的陶器和一部分加工精美的石器应该是铁器时代的遗存,是古代活动在以延边一带为中心的沃沮人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延吉的墩台
墩台,又称为烽火台。延吉市附近遗存的古墩台,据考证一般始建于渤海国时期或更早,到了辽金时期仍被沿用。墩台建造多以石块垒砌,有墩基、墩围、台面以及墩台四周的围壕、土墙等。这类墩台起到了望和传递信号的作用,都建在山顶或群山制高点上。坐落在延吉市附近的主要墩台有帽儿山墩台、公园小墩台、烟河墩台、东兴北山大墩台、太阳墩台等,其中最典型的是帽儿山墩台。
帽儿山墩台位于延吉市与龙井市交界的帽儿山山巅,海拔517米,登上山巅,目力所及方圆30公里之地,是当年用于军事瞭望、观察通报敌情、互相传递信息的重要设施。经考古测定,这处墩台的墩基直径约15米,高约3米,顶部直径6至8米。在墩台东北20米处有一处渤海建筑遗址,南约50米凹地上亦有一处。这座墩台与西北延吉市公园内的公园小墩台(今延吉市公园内)、东北兴安乡的东兴北山大墩台(现延吉市东兴村)遥相呼应,共同拱卫着当时的心脏——城子山山城(现更名磨盘村山城)。在当时的通信技术条件下,这种军事预警系统的设计和地形地物的利用,实在令人叹服。
渤海国遗存“二十四块石”
到过敦化市的人都知道,在江东公路旁有一处栅栏围着一个地方,里面摆着多个黑石块,这就是延边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著名的古渤海国遗存“二十四块石”。
江东“二十四块石”位于敦化市丹江街道江东社区华康大街1486号北30米处。海拔529米,面积207.40平方米。遗址坐落于敦化市东南的一处高埠上,周围地势平坦开阔,为牡丹江冲击平原。北侧300米的牡丹江由西南向东北流淌。遗址西侧150米处为长图铁路,南侧毗邻302国道,北侧300米处为牡丹江。遗址北距敖东城1.5公里,南距六顶山古墓群5公里,西距城山子山城15公里。向北150公里为上京龙泉府,沿途还有官地“二十四块石”、海青房“二十四块石”、腰甸子“二十四块石”等遗址。
该遗址系由24块大石头组成的建筑基础。石块分3行,行距3米,东西横向分布。北侧一行长10.15米,8块;中间一列长9.9米,7块(东起第4块缺);南侧一行长10.53米,8块。南北宽度:东端为7.85米,西端为7.7米。石块的间距0.5米左右。石块顶部较为平整,直径约0.8米,每块有加工痕迹。地表以下0.5米为夯土层,再下层为0.9米厚的碎石混土夯筑的基础。据该遗存的形制及考古发掘的成果,认定该遗存为渤海——辽金时期的建筑址。它的发现对渤海国及辽金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边疆区域以及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研究价值。2007年,重新建成铁质保护围栏,总体保存良好。
官地“二十四块石”遗址位于敦化市官地镇东胜村路南,小河的东岸,周围地形平坦开阔。官地“二十四块石”处在居民住宅的西侧一院内,遗址尚存22块石,四周被房屋与木栅栏包围,石块间种植数棵果树。其西南2.5公里处有渤海国时代的石湖古城,距江东“二十四块石”28公里。官地“二十四块石”同其他几处“二十四块石”不同之处是东西向,石块呈3行排列,西列长9.30米。遗址北端宽5.70米,南端宽9.05米,均由玄武岩加工而成。遗址周围留有丰富的瓦片、陶片,陶质细而坚硬,多轮制,颜色分为土黄色和黑色。据该遗存的形制及考古发掘的成果,认定该遗存为渤海——辽金时期的建筑址。
海青房“二十四块石”位于敦化市官地镇林胜村东南1公里处,西南300米处为林胜古墓群。海拔439米,面积136平方米。此遗址东面是山,山上生长着茂密的灌木,西北是小溪,由西北流向东南。遗址周围是开垦多年的耕地,西南300米处是林胜古墓群,西距官地“二十四块石”10公里。东面19公里处为腰甸子“二十四块石”。
海青房“二十四块石”位于林胜村东南1公里,共有方形玄武岩石24块。呈三行南北向排列。遗址上存有很多板瓦及建筑构件。就其形制与唐(渤海)及辽金时期的同类遗存极为相似。
腰甸子“二十四块石”位于敦化市雁鸣湖镇腰甸子村东侧50米处,北面300米处即是渤海国时期的腰甸子城堡。海拔379米,面积397平方米。根据遗址上发现的大量建筑材料和构件可以判断,“二十四块石”的上部应有建筑存在,但发现时即为现在的状况,损毁原因不详。遗址位于敦化(旧国)至渤海镇(上京龙泉府)的公路旁。其北面300米处即是渤海时期的腰甸子城堡,西面19公里处是海青房“二十四块石”,北距渤海镇60公里。
这些“二十四块石”遗存的发现,对渤海国及辽金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边疆区域以及经济状况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磨盘村山城遗址
磨盘村山城遗址位于今图们市东部,长安镇磨盘村境内城子山上。南麓的布尔哈通河由西往东流,海兰江在此由南而北入布尔哈通河,西边为悬崖峭壁,东麓有山城里屯,长图铁路经由东、南山麓。
金朝末年,蒙古兴起,不断南侵,金朝统治在东北日趋削弱,金的统治阶级内部也开始分化。在这种形势下,金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于1215年10月在北京(今辽阳)独立称王,国号为大真。1218年,他又回兵女真故地改国号为东夏。
当时延边地区隶属于东夏国版图,旧南京行都统辖。行都南京治所即今延吉市东10公里处的磨盘村山城。这座山城始建于唐代渤海国时期,渤海、辽、金、东夏国时期继续改筑沿用,其时间长达1200多年。山城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修筑在山峰和漫岗的脊梁上,城呈不规则椭圆形,周长4400多米。城墙为大块石垒筑,现残存高度2至3米不等。山城设4门,其东门、北门分别修筑在临江的沟处,并有瓮城设施,是出入城内外的主要通道。
城内地势开阔、平缓。城中央缓坡地有一宫殿建筑群。宫殿虽早毁,但仍可清晰见到台阶式殿基、排列有序的基石以及各种屋顶瓦和建筑饰件。城内除少量的渤海时期文物外,还出土大量的东夏国时期的铜镜、铜印、各种佩饰件和串珠以及30多种宋、金时期的铜钱。其中“南京行部”造的“南京路勾当公事之印”、“礼部”造的“勾公事之印”和“都统所印”都是珍贵文物,反映了东夏南京行部的权力。
东夏国末年,首领蒲鲜万奴住在南京——磨盘村山城中主政国事。1233年,蒙古军投入大量兵力对城子山山城进行围攻。据《元史》记载,“城坚如立铁,极难攻取”,元军(蒙古军)进攻时“先警其东北,后登西南角而破城”。蒲鲜万奴被元军俘去,东夏国遂亡。
磨盘村山城对于研究延边地区历史,特别是研究东夏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安图万宝古城
万宝古城位于安图县万宝镇南500米处的古城村,大约在村东200米处,有一条古沿河,由北流向西南。古城遗址位于万宝平原之上,周长800余米,呈长方形,夯土筑成。门址开在南墙,门外有瓮城,4墙各有马面2个。古城建筑形制属辽金风格,但据学术界考证,万宝古城是明代“禾屯吉卫”的治所。
“卫”和“所”的称谓始于明代,是部队编制名称,后来演变成地名。据《明太宗实录》记载:“永乐七年己卯,禾屯吉河等处女真野人头目粉甫来朝,设禾屯吉、失里木二卫”。1974年考古界曾发现了“禾屯吉卫指挥使司印”,证明了明代确实设立过“禾屯吉卫”。根据清朝《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和《大清一统舆图》上有满汉文并书的“河通集河”。见于多处的河通集、何通吉、和屯吉、赫通额、合克通吉、活同几,都是“禾屯吉”的同名异字。经多人考证,禾屯吉河即现今安图县的古洞河。古洞河流域发现的古城址不多,而处于古洞河畔的万宝古城,城池规模较大。因此,它可能就是明代的“禾屯吉卫”的治所。正是由于这座明代的“禾屯吉卫”的故址的存在,民间才世代相传称之为“古城”,古城村也因此得名。
满台城山城
满台城山城位于汪清县东光镇三道沟村东南约4.2公里处的山脉上。山城东、西、北三面环水,城墙依山势而筑,整个山城近长方形,周长近3000米,面积约45万平方米。城内地势东、西、南三面高,北面低。南墙、西墙建立山脊上,北墙及东墙除部分利用山脊修筑外,有的墙段建造在山腰上。山城的东南角、西南角和西北角均有类似角楼的圆形土围墙,为守城的军事设施,直径在3.2至5米之间。北城门为主城门,结构比较复杂。西北角的小城结构复杂,西墙建在悬崖上。从该城的布局看,应是金代女真人在东北东部一处重要的城址。东城门外有3道护城壕,北侧有一道长护城壕和一道短护城壕。在城内曾采集到2块灰色布纹瓦和六耳铜锅。满台城山城是一处辽金时期的大型山城,整个山城均依山构筑,地势险要,修筑坚固,规模宏大,是嘎呀河边一处易守难攻的重要关隘。对于研究辽金时期军事要塞具有重要意义。
满台城山城内有着古老的人文景观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城内山清水秀,城外美景宜人。3000米长的古城墙孕育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条条战壕、一处处哨卡象征着古时的战乱频繁,成行成趟的街区显现了远古时期的意识规划。北距旅游区龙龟岛约3.75公里,东南距满台城大坝约2公里。2007年,满台城山城被列入吉林省第6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者:张伟国 代黎黎 王雨)
参考资料:《延边风情》
本版图片由延吉、图们、敦化、安图、汪清等地宣传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