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1911年10月10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爆发。仅相隔40天,1911年11月20日,普兰店城子坦李家卧龙打响了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时,大连日报曾独家报道及策划承办了系列大型主题活动,当年深入挖掘被解读出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召开的权威专家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座谈会、几经努力建成的高崇的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旧址纪念碑……如今,这些依然历历在目。为此,在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110周年之际,大连日报及当年活动相关人员重访了普兰店城子坦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旧址,重温过往,只为更好前行。
“第一枪”
是这样打响的
1
城子坦,明朝称“归服堡”。清朝时,据清康熙46年(1707年)杨宾《柳边纪略》记载,城子坦为辽东地区的“边关”之一。近代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浪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又发动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俄战争等,加剧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危机。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在丧权辱国的同时,加紧对国人加捐、增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进而掀起了以抗租、抗捐为目的的反清斗争。大连北部的庄河、复州地区斗争尤为激烈。
1905年,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不久,即派遣会员秘密潜入东北开展革命活动。1907年春,中国同盟会总部派司法部检事长宋教仁、评议部评议员吴昆和白逾桓等人到大连开展活动,并于同年4月建立东北地区同盟会第一个支部——辽东支部,“欲袭据辽宁,逼榆关,窥燕京”。辽东支部通过兴办学校和创办刊物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革命党人还深入到中小城市和农村,联络各地的“会党”“民团”“联庄会”,以壮大革命力量,为武装推翻清政府统治做准备。
为抗捐抗税而组织起来的庄复联庄会首领顾人宜、顾人敏、顾振邦(今普兰店区星台街道顾家岭村人)便是在此形势下,顺应革命形势,于1908年参加同盟会辽东支部,接受民主革命思想,遂带领“联庄会”由地方自卫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2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顾人宜被奉天省城辽东支部任命为革命军南路司令。按照奉天省城辽东支部:“首先由顾人宜迅速在庄河‘竖起革命义旗’;扬大实在复州起义;宁武、刘雍、鲍化南在凤凰城组织地方团丁起义;商震则潜入辽阳组织学生军伺机起义”的决定,11月20日,顾人宜率领2000余义军向驻防在李家卧龙(今城子坦街道老古村)的清军驻军巡防营发起进攻,打响了辛亥革命在东北的第一枪。此役一举将清军巡防营打垮,取得了首战的胜利,史称“庄复之役”,标志着辛亥革命在东北地区的发展进入武装斗争新阶段。
据东北辛亥革命亲历者宁武在《辛亥革命回忆录》中“东北辛亥革命简述”中记载:1911年(清宣统三年)11月20日,民军首领顾人宜,率庄复民军,响应武昌起义,向清军巡防营李家卧龙驻营地,发起进攻,打响了辛亥革命在东北地区的第一枪,此战旗开得胜,清军败退瓦房店。11月27日,顾人宜于李家卧龙宣布成立军政分府和征清满洲第一军司令部。他以征清满洲第一军司令官的名义发布宣言:号召人民群众起义,推翻清王朝在奉天省(今辽宁省)的各级政权;义军颁布《民军之宣言》,宣布革命宗旨:“守人道主义,化除满汉畛域,为民请命,铲除暴官污吏,谋同胞之幸福为目的。”同时顾人宜也发表了宣言书,揭露清朝贪官污吏的罪恶,申明起义的目的在于推翻清政府,响应南省革命。义军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还对清军进行分化瓦解工作,向各路清军发送招降状,规劝清军官兵、巡警“无分旗汉回蒙,均可献军械以投降,并赏银6两,以示鼓励”,清军官兵受到感化,纷纷到义军投降。数日内,义军队伍扩大到4000余人,城子坦、星台地区成为义军根据地。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11月29日,顾人宜又率义军攻打水门子(今普兰店区莲山街道)清军巡防队。义军在敌军中“三入三返”所向披靡,经过3个小时激战,清军巡防队溃散,死伤百余人。翌日,革命军又向退守在元台子(距瓦房店1公里)的清军巡防队发起攻击,迅速占领了水门子。在庄复起义的鼓舞下,奉天省(今辽宁省)在商震、程起陆、祁耿寰等革命党人组织下,分别于辽阳、海城、铁岭、昌图、开原、锦州等地发动起义。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陆军总长黄兴授蓝天蔚为北伐军司令。蓝天蔚任命顾人宜为关外军第一镇镇统(师长)。同年2月1日夜,北伐军600余人在尖山口等地登陆,民军与北伐军协同作战。2月14日,顾人宜民军与清军巡防左路激战于曲家店、坡子店。鏖战两日,战斗非常激烈。此时,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达成“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陆军总长黄兴电令蓝天蔚停止进攻。命令传至顾人宜民军前线,辛亥革命在辽南的战斗遂告停止。
3
庄复起义由于实行满汉联合,争取、瓦解了清军,在今大连地区广大民众的支持下,取得重大胜利,这次起义是辛亥革命在东北地区爆发最早、声势最大、坚持时间最长、对反动势力打击最沉重的武装斗争,它扩大了辛亥革命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继续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11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结束,迈出了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变的重要一步。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带来了思想上的大解放,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这一历史性巨变面前,大连地区的民众积极响应,在辛亥革命的风潮中走在了东北地区的前列。
旧址背后的故事
旧址对研究辽南辛亥革命史及其清军巡防营的设置有着重要的价值,然而史料中只提及当时军政分府的所在地李家卧龙在今城子坦街道境内,可具体在什么地方呢?时间已过去百余年,沧海桑田,当年的许多地名早已面目全非,在面积为240多平方公里的城子坦找到这处旧址的难度可想而知。
早在1997年,大连史志专家孙玉就先后多次去城子坦考证,问过当地的一些古稀老人,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连这些老人也都不知道李家卧龙在哪了。直到2007年,城子坦有关同志查到李家卧龙就在“老古村”。据当地老人说,老古村的建筑全为平房,但只有这一片平房有100多年的历史,周围的其他平房均为新中国成立后所建。而且当地民居都为独门独院,只有这处平房是多个房间连在了一起。
2009年9月24日,孙玉等专家认真查看了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建筑,发现了房前作为当时民军练操场的大片平地。经相关专家一起磋商,最后认定城子坦街道老古村的这片平房就是当年的军政分府办公地点。
这片平房距今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呈四合院样式。最早从山东来到这里的李姓家族,经过几年的奋斗,建造起了这座当时可谓风光的四合院。根据地貌地形看,这里像是一条俯卧的巨龙,因此得名李家卧龙。这座四合院,当年是由李新邺建造的,李新邺便是今天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旧址守护人李国川的祖上。李新邺饱学诗书,精通医术,在四合院里开了一家诊所。而李新邺最要好的一位朋友就是顾人宜。
1902年,复州城清军巡防右路管带李万胜盯上了李家卧龙这块水陆交通便捷的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强占了李新邺家的四合院。在顾人宜的帮助下,李新邺的一家老小得到了妥善的安置。
1911年11月20日,顾人宜指挥民军攻下了李家卧龙清军巡防营,打响了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后,要把四合院还给李新邺,但李新邺坚决不肯,他觉得李家卧龙地势优越,非常适合作为民军的驻地。11月27日,顾人宜在这里成立了军政分府和司令部。李新邺积极为民军伤员疗伤,还拿出了自己的积蓄为民军购置枪支。后来。顾人宜奉命率部前往烟台,李新邺因为上山采药摔伤了腰而没能同行。
顾人宜临走时,嘱咐李新邺:这个老宅是咱们拼命夺回来的,是咱们抗清救民的根据地,你和家人要用心守护,免遭破坏。将来等我解甲归田时,咱们还在这里开诊所。
110年过去了,当年的李新邺早已离开人世,李家的子孙后代却谨遵老人的遗志,一代代守护着这里的老房子……
10年过去了,
旧址今如何
从城子坦高速口出来,沿201国道行驶几分钟,远远地就看见了道旁松柏掩映下高高耸立的纪念碑。行到近前,路边橘红色写有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旧址字样的指示牌分外醒目。
与10年前纪念碑刚树立时周围的荒芜相比,如今的纪念碑周围已经规整成草木齐整的独立园区。据同往的城子坦相关人员介绍,街道非常重视这里的保护工作,配有专门的人员在这里进行维护,而今正值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际,这一段时间,前来参观纪念的团体和个人也是络绎不绝。
沿着碑后的小路往下走,便到了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旧址也是旧址看护人李国川的家。这座百余年历史的老房子与1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改变,院子里仍然种着青菜、空地上堆起了刚刚收获的花生、家犬看到有人来仍汪汪叫着……只有门口关于旧址的铭牌和门房两侧墙面上粘贴的那段历史的展示板,显示着这户农家的与众不同。
听到狗叫声,李国川夫妇从家里迎了出来,一眼就认了出来10年不见的老朋友,回忆了10年前的那些事儿,大家显得格外亲切。随后,李国川夫妇慢慢讲起了这10年来的一些变化。
李国川说,因为房子是文物旧址,所以不能有大的变动,只是在后墙搭了一个雨搭棚,用来保护房后原始的墙面。原来家里用粮食酿的酒只是自己喝,现在已经注册了“老古醇”的商标,下一步准备把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的历史也写在酒的包装上,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
自打10年前大连日报刊登了辛亥革命东北第一枪旧址的报道之后,李国川家就热闹了起来,每年都有各级相关部门组织的人前来参观学习。2015年这里被评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3月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两口更是当起了义务讲解员,如今讲起那段历史,当年不善言辞的李国川老伴今天也已头头是道。
今年大连市政协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展览,特地邀请了李国川夫妇前往参观,后续还准备把展览移展到李国川家,做成这里的常设展,李国川也正有把门房改造成陈列室的想法。
因为年深日久,房子屋顶已经有漏雨的地方,还出现了一些裂痕,正等政府给出维修方案。李国川说:“别的邻居家的老房子,早就已经重新翻盖了,但我们这是文物不能翻盖。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这是我们看护人的责任与担当。有生之年我还会继续看管下去,以后还要传给李家的后代,让后人不忘这段历史。”
来源:大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