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演出的新奇体验
话剧《消失与重现》惊艳观众
“检票后就进行盲选抽签,抽到不同颜色的粘贴,所能欣赏到的故事线索和内容会不同,相当于分AB两组看大戏。这件事太新鲜了!”7日晚,市民韩雨红和家人来到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下沉雨水花园,观看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环境戏剧”《消失与重现》。抽到红色粘贴的她,一边将之贴在衣袖上,一边跟随工作人员向红组区域走去……120分钟演出时间里,“AB双线”共计60位观众时刻紧跟剧情、挪换不同场景,一同“寻找方大曾”。距离最近处,观众与演员相隔仅1米远,甚至可以看到他们的微表情,强烈的沉浸感与体验感令人惊艳。
“环境戏剧”释放独特魅力
啥叫“环境戏剧”?正当人们的好奇心被拉满时,《消失与重现》准时开场了。
在记者与韩雨红所在的方大曾这条线路上,第一个被引领到的场景是火车站。消失于“七七事变”战场上的“战地记者”方大曾历经穿越,与央视记者冯雪松相遇……“为更好地理解这部剧,我提前查阅了方大曾和冯雪松的故事,现在近距离观看,好像一下子把文字里的内容拉进现实了。”“合理运用景区的户外环境来搭建戏剧场景,使故事与舞美更好融合,为这部话剧加分了。”“我刚才拍照完全不用变焦,因为距离实在太近,我甚至都不敢大喘气,生怕影响到身边人。”通过火车站、央视办公室、方家老宅庭院三场单线剧情看下来,“环境戏剧”的独特魅力逐渐释放。
这时,不知哪位观众提出:“我现在特别好奇,另一条线在演什么?”似乎是预判到了观众的心思,主创人员将第四场景安排在下沉雨水花园,不仅“AB双线”的观众们汇合到墙面斑驳、仿佛经历过枪林弹雨一般的“战地”,冯雪松也在这里找到了方大曾。“场景与剧情设置很贴合,‘环境戏剧’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感触更深。”大学生观众谭惠文如是说。
掀起“寻找方大曾”热度
7日晚观看《消失与重现》后,李鹏发布了一条朋友圈,迅速得到响应,一部剧在长掀起“寻找方大曾”的热度。
方大曾是谁?作为话剧《消失与重现》的编剧,省作家协会主席、知名作家金仁顺给出答案。“1937年,一篇名为《卢沟桥战记》的新闻通讯出现在《世界知识》杂志上,作者叫方大曾,笔名‘小方’。他以相机和文字为武器,多次不顾安危奔赴前线拍摄写作,发表了大量来自战地的珍贵照片和文章。”可方大曾“消失”之时,年仅25岁。
方大曾与冯雪松的交集出现在1999年。冯雪松偶然间发现了方大曾的事迹,并辗转找到了他的胞妹方澄敏。此后的20年间,冯雪松多次奔赴多地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其稿,拍摄完成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并出版多部专著。
话剧《消失与重现》的创作缘起于2018年“寻找方大曾校园行——走进吉林艺术学院”演讲活动。活动后,冯雪松将《寻找方大曾》的话剧使用权独家授权给吉林艺术学院,从而促成金仁顺与吉艺戏剧影视学院教师、戏剧导演陈晓峰的再度联手。
让年轻一代产生精神共鸣
“我们想通过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揭开真实的历史。历史虽无言,却处处写满爱国者的肺腑之言与赤子之心。”话剧《消失与重现》导演陈晓峰说。
“方大曾虽然消失了,但将他的精神重现,让当下年轻一代产生精神共鸣,这才是最大的意义。”吉艺戏剧影视学院教师、剧中雪松饰演者王三阳如是说。
“历史不是虚无的!先烈的信念正是我们的幸福所依!”观众孟育写下感言。
不同人群受到心灵洗礼的背后,是主创人员4年的坚守。回望创作历程,金仁顺坦言:“这部戏太难了!”原来,最初拿到方大曾的人物资料时,因素材极为有限,无法支撑起一部戏剧。就在金仁顺绞尽脑汁之际,陈晓峰忽然来了灵感——干脆跳脱固有戏剧形式,划分多个场景,把故事碎片“装进去”。“这个构思一出来,我们都很兴奋,接下来就是如何让观众产生共鸣,赋予话剧教育意义。”金仁顺说,从现场观众的泪水与观后感中不难看出,主创人员激励年轻一代“吾辈自强”的初衷实现了。
记者:毕馨月
来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