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古称曹州,历史久远,曾有“天下之中”的美誉。这里是历史上的黄河泛滥重灾区,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菏泽曾使用过很多别名,如:西兖州、济阴郡、兴仁府、曹州等,为什么现在人们常称菏泽为古曹州呢?
曹州的名字怎么来的?史书上讲得很明白:北周武帝宣政元年,即578年,改西兖州为曹州。因为这里是周代曹国的封地,取曹国之曹字为名,开始有曹州这个区划地名。
北周武帝为什么要把这里改名为曹州,而不叫兖州?
在历史上,曹国存在了500余年,虽然没有成为强盛的国家,但它确有着丰厚的文化和影响,曾有天下之中之称。《左传》《史记》中都有相当的篇幅记述曹国的事情。子臧让国、重耳过曹受辱、伯阳称霸、恶语亡国等故事,在史学界广为流传。
兖州最早发端于菏泽,比曹国早得多,但西兖州出现得比较晚,而且时间不长。兖州为天下九州之一,《禹贡》记载:黄河和济水之间为兖州。兖是诚信的意思。早期的兖州并非一个行政区,而是个文化符号。汉武帝时设立兖州刺史部,首府就在今天鄄城北的古濮阳。后来黄河屡次泛滥,兖州被迫屡屡迁徙,先后到了巨野、郓城、滑台、东平,最后迁到了定陶。
它为什么后来又称为西兖州呢?东晋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为躲避战乱,大规模地移民南方。北方人到南方,思念家乡,官府就把北方移民家乡的地名带到南方,由此就在南方的广陵形成了一个南兖州。南北朝时东魏在瑕丘又设了个兖州。当时人称瑕丘之兖州为东兖州,定陶之兖州为西兖州。北周统一北方后,保留了东兖州,就是现在的兖州。把西兖州改为了曹州。
西兖州是在兖州不断变迁过程中形成的,前后仅存在了五十余年。无论是历史的悠久程度,还是社会影响,都远不如曹国。这是改西兖州为曹州,取曹国之曹为名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早的曹州管辖济阴、濮阳二个郡八个县,官府所在地在今天的定陶西南。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个曹州刺史,是隋朝隋文帝杨坚任命的乞伏慧,他是个沙陀人,比较严苛。他胆敢不尊敬隋炀帝,隋炀帝要杀他,发现他没有头发,就免了他的死罪,贬为贫民。隋文帝的著名智囊柳裘也曾经担任过曹州刺史。
隋唐时期,曹州曾几次更名为济阴郡,其管辖范围也经常变化。这一时期,黄河稳固,事关国家命运的人物就出现了。例如:隋初济阴人孟海公造反,李正己父子盘踞曹州割据,黄巢起义史书就称黄巢为曹州冤句人,佛教大师临济是曹州南华人等。
黄巢起义失败后,投降唐朝的朱温以曹州为根据地,扩大实力,最终取得胜利。此后,他建立后梁。朱温迁建都城于汴梁,曹州有了近畿优势。此后,朝廷先后在曹州设威信军和彰信军,加强对这一带的控制。
960年,赵匡胤建立大宋政权。曾任命驸马高怀德为彰信军节度使,镇守曹州。宋朝又于定陶设广济军,专门负责山东、河北等地连接京城的水运管理。这一时期,曹州一带近畿优势突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一批饱学之士,如经学大师邢昺、发明纸币交子的能臣张咏、文学家王禹稱、状元宰相李迪、庞籍、诗人晁补之等,通过科考进入仕途。
北宋末年,曹州升为兴仁府,后来兴仁府又升为都督府,因不合制度,最后改为京畿东辅。
北宋末年,金军进攻中原。康王赵构在河北召集兵马抵抗。赵构派兵占据曹州、郓州。赵构后撤到巨野县时,被金兵围困,大将韩世忠救驾,赵构方才脱险南逃。靖康之难以后,这里成为了金人统治地区,伪楚皇帝张邦昌、伪齐皇帝刘豫先后成为了这里的傀儡主人,曹州开始灾难不断。曹州所辖多县因黄河不断决口,淹没而废止。1168年六月,黄河于河南李固渡大决口,洪水泛滥达一年之久,曹州城最终圮于水,被迫由定陶迁移至今菏泽之地。
元代时,黄河水患仍然非常严重,元统治者惧怕民众聚集造反,就不修复。后来危及两漕司盐,“妨国计甚重”,不得不派贾鲁修复黄河大堤,结果造成了红巾军农民大起义。明朝洪武元年,水患使得曹州被迫向南迁移到安陵镇,第二年再迁盘石镇,就是今天的曹县城。洪武四年,因为地荒人稀,曹州降为曹县。范仲淹的后裔范希正到曹县任县令,曹县得到迅速稳定、发展。1446年,曹县再次升为曹州,范希正选址在今菏泽筑建曹州城,此后,曹州城就没有再迁移。明朝时,在曹州定陶出现了两个抗倭英雄曹邦辅和马应梦。
清朝建立后,曹州的反清活动就一直持续不断。雍正十三年,即1735年,曹州升为曹州府,在曹州驻地设置菏泽县。
清朝晚期,白莲教、捻军、长枪会、大刀会在曹州相继兴起。1865年,捻军和当地民间武装联合,设包围圈,在曹州围歼清军,杀死僧格林沁。1897年十一月一日,发生巨野教案,德国以此为借口,逼迫清朝签订《胶澳租借条约》。1913年1月8日,中华民国改设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曹州随之改为菏泽,曹州府所辖各县直接归山东省管理,“曹州”这一地域概念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荣海生)
来源: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