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合订本“合”不起来了?全年6期,有3期接近脱销,甜蜜的烦恼缘于“内容优势”
年末,上海老牌文学杂志《收获》有个固定动作——出全年合订本。合订本一直有不少拥趸。今年,编辑部犯了难,全年6期双月刊中,有3期接近脱销。合订本“合”不起来是个甜蜜的烦恼,是多年耕耘的长尾效应。至于因3期杂志脱销而凑不齐的合订本,编辑部已经想到了办法,合订本会有的。
1957年由巴金、靳以创办于上海的《收获》,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依托这座海纳百川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坚守文学品格,“把心交给读者”。记者走进《收获》编辑部感知到的种种气象,或许能成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一个观察窗口。
打破“酒香不怕巷子深”
今年脱销的3期杂志分别是1、3、5期。第3期主打的是毕飞宇“十年磨一剑”的长篇《欢迎来到人间》,第1期是茅奖作家陈彦的《星空与半棵树》,第5期为贾平凹最新作品《河山传》。
“内容为王”一直是《收获》的核心竞争力,但有了名家精品佳作,并不意味着可以“躺”着等读者。
为《欢迎来到人间》,《收获》铺了一个“梗”。当时,主编程永新在朋友圈晒出一张“纸巾合同”。这张“合同”背后的故事要追溯到2015年,毕飞宇到上海和朋友吃饭。毕飞宇多年未有长篇发表,在“憋”一个新作品。酒过三巡,程永新对毕飞宇说:“你的新长篇要给我啊!”毕飞宇喝“上了头”,立刻答应下来。
程永新拿出一张餐巾纸,在上面写下“我答应新长篇给程永新”,毕飞宇在纸上签了自己的名字,还写了行英文“I Promise”。在场的还有陈丹燕、张莉等其他作家。张莉也在纸上写了句“Just do it”。
“纸巾合同”八年后,《欢迎来到人间》终于来到人间。一份字数短、履约时间长、载体与众不同的“合同”,为这部新长篇带来先声夺人的传播效应。
9月,贾平凹的新作《河山传》在西安举办分享会,为“收获首发”系列活动打响头炮。此后,11月,阿来“万物生”专栏和杜阳林《立秋》首发分享会在成都举办。12月,集聚数十位当代著名诗人和诗评家的“明亮的星”专栏首发活动在武汉举行。
一本杂志办作品首发活动,堪称《收获》创举。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专项资金支持下,近年来,《收获》不断加大对中国优秀长篇小说遴选和推举的力度。《收获》正刊同其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的长篇小说专号书刊互动,保证全年密集推出16部高质量的重磅长篇小说。今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10部提名作品中,有4部为《收获》首发,《千里江山图》最终获奖。
“现在已经不是古典时代的‘酒香不怕巷子深’,内容优势是《收获》的生命线,我们必须培养一代代新的读者。”《收获》副主编谢锦表示,当下人群关注的平台、获取信息的渠道变了,对好作品的传播和“推波助澜”也必须突破传统。
与新传播方式“双向奔赴”
记者观察到,作为老牌杂志,《收获》与新人群、新传播方式的“双向奔赴”,已布局多年。
2016年,《收获》率先接受在线投稿,用程永新的话来说,“是《收获》正式跨出拥抱互联网的一步,让投稿平台更直接地向对文学有热忱的年轻写作者敞开”。同一年,“收获文学榜”诞生,班宇等一批当下极受关注的青年作家正是被“收获文学榜”的聚光灯进一步推介到更大范围的读者面前。2021年,《收获》推出自己的App。去年《收获》迎来创刊65周年,发起以“无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无界”数字藏品、总奖金260万元的“无界文学奖”、在上海“最高”书店举办的展览……
文学的传播,并非“今天种花、明天采花”,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持之以恒的投入。每天更新的“收获”微信公众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副主编钟红明负责的微信公众号,不是对纸刊部分内容的简单“搬运”,而是紧随当下社会热点、文学事件,并约组“微信专稿”,其中有作家的创作谈,也有评论家对作品的洞见。“收获”微信公众号订阅数近50万,读者呈现成熟度高、黏着度高的特点。
“青年作家小说专辑”是《收获》杂志坚持至今的特色,今年推出10位年轻作家的作品,史玥琦《夜游神》以出人意料的变形叙述,挖掘被时间所冰冻的真相;武茳虹《河桥孝子》在奇迹般的死去活来中显现生命的内在哲理;邵栋《白鲟》简约克制,龚万莹《鲸路》狂歌当哭,李嘉茵《当他谈起冰的沉默》、林戈声《奔流到海》、陈小手《渡渡鸟》等也以迥然不同的文学风格,显示90后作家暴雨过境般的创作勇气和实绩。
史玥琦、龚万莹等年轻作者讲述自己如何写作、如何登上《收获》的帖子在小红书等平台得到很多点赞、互动,《收获》手写退稿信也成为热门话题。有小红书用户以“听说这一期《收获》暗藏宝藏”为题写下帖子。吴越透露,《收获》正在酝酿开通官方小红书号,“新兴社交平台对年轻人群的吸引力、对优质品质的追求,与《收获》是契合的”。
展望新年,《收获》微信视频号以一条“编辑部会议日常”的Vlog引发读者期待:这是明年的第几期?在编辑部的计划中,要继续捕捉重点作品,做好重点专栏,特别是关注中国社会广阔现实,注重叙事开拓、延展文学维度的优质原创作品,继续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办好《收获》长篇小说专号,扩容长篇发表空间,努力积聚全国优秀长篇原创,让更多好作品留在《收获》,留在上海。(施晨露)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