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渊圣水,文脉绵长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8056
碧渊圣水,文脉绵长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5805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碧渊圣水,文脉绵长

——长白山天池的自然与历史印迹

2024-06-18 15:24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六月,美丽的长白山天高云阔。

  作为吉林省东南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补给地,海拔高度2189.1米,周长13.1千米,水深373米,总蓄水量达20亿立方米的长白山天池,涵养了吉林大地上和谐共生的灿烂历史和美美与共的多元文化,使这片土地多姿多彩。

长白山天池夏季自然风光.jpg

长白山天池夏季自然风光

  这个被托举在近2200米的高空的“火山湖”吸纳天上的降水,聚集地下的涌泉,没有工业污染,没有人类的生活排污,她是那样的清,那样的静,那样的深邃。登白山之巅,望天池之水,湛蓝碧透,叫人如梦如幻。赏深谷飞瀑,仰奇峰争雄,天地悠悠,令人顿生感慨。天地有大美,绰约而不言。这一方神山圣水,水在云之上,云在峰之巅,时而化为雾,时而羽化仙。于是就有了“十次九不见”的神秘传说;更可见“一泓天池水,倒映千丈峰”的绝妙景观。

长白飞瀑.jpg

长白飞瀑

  推开自然之门,守护湖泊之美

  翻开吉林省地图,东部区域都属于长白山区。驱车行驶其间,目之所及,尽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染透这一翠绿底色的,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坚持不懈的生态保护之路。

  天池就位于长白山的天豁峰和龙门峰之间,作为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东北三江源”,长白山不仅是欧亚大陆东缘的最高山系,也是北半球同纬度带原始状态保存最好、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拥有欧亚大陆东部最为典型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长白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形成绵延约1300公里的生态屏障,护佑着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

  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

  仲夏时节,长白山的原始森林生机勃勃,世界上罕见的苔原河谷湿地、分布广泛的高山花园、相伴而生的植被带、归隐山林的岳桦双瀑,形成了天然的生态屏障。2500多种野生植物和150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和谐共生,共同构筑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家园。东北红豆杉等重要野生植物种群数量在此稳步增长。松花江水源地保护、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使这里成为中华秋沙鸭、紫貂等珍稀野生动物不被外界打扰的家园。

  坐拥大美绿水青山,迎来发展金山银山。近年,长白山的生态保护由单一模式向系统化方向发展,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着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每年用于生态保护的经费超过4亿元,先后实施各类生态保护项目130余个。

怡然静谧的二道白河镇.jpg

怡然静谧的二道白河镇

  在长白山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既体现在山水林田湖草中,也体现在城镇建设中。二道白河镇是距离长白山天池北景区最近的小城,穿城而过的二道白河蜿蜒流淌。漫步城中,独特的美人松景观、环绕全城的绿色慢行系统、充满人文气息的各类主题公园,都体现着山水林城相融。为了实现从“去天池的必经之地”到生态休闲度假目的地的转型,在城区内陆续打造了32处景区,池北区全城没有红绿灯,机动车车速不超过40公里/小时。68公里自行车道与人行步道并行的慢行系统环绕全城,365公里的长白山慢行绿道、慢行系统成为连接景区与城区的生态长廊,这让长白山的生态底色更为厚重,于是,去体验长白山“22℃的夏天”成为了人们今夏难以拒绝的诗和远方。

  传承保护为先,昭示人文精华

  长白山以及东北的土地,孕育出了诸多古老民族以及诸多源远流长的文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传承。在约三十万年前,这一片土地上就有了先民的活动痕迹,他们汲取着长白山所流出的生命之源茁壮成长,开枝散叶,聚落而群居,渔樵而耕牧。理所当然地催生出对于长白山的山神信仰。1999年8月19日,一块女真文字碑出土于长白山天池北钓鳌台上,距天池约40米。这块古碑初步认定是金代祭长白山神所刻记的,文字为女真文字“长白山神”,出自蒲鲜万奴割据建立的东夏国。古人在生活与生产之余进行酬神,以祈祷平安与收获。而金、清两个自长白山走出的政权,都曾对长白山进行大规模的封祀活动。长白山天池石台与石碑位于池北40米处,距离天池水面极近,加之中国古人有祭祀山川、湖泊的传统,祭祀遗存背后所蕴含的象征意义显而易见,对于深入研究长白山的历史和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白山的历史和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石碑与文字痕迹(吉林所藏石碑).jpg

石碑与文字痕迹(吉林所藏石碑)

来源/《长白山天池祭祀遗存探考》

  长白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环境,使得长白山住民孕育出了农耕、渔猎、游牧相结合的物质文化,孕育出了敬畏与感恩长白山的山神崇拜,孕育出了坚毅、勇敢的地域精神。这一切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则与抗日救国的爱国精神相结合,就成为东北抗日联军的精气神。长白山的文化与精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其隐含的对人性的关怀与激励却是始终不变的。这一切使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以长白山为核心联为一体,已成为长白山的一系列人文景观。

讷殷古城景区.jpg

讷殷古城景区

 

  穿越繁华历史,夯实文化发展根基

  神山圣水,三江之源。长白山是中国北方民族的发祥地,关东文化的根基地,北方人民的祈福地。集中体现了以马背文化、满族文化为代表的关东文化和北方民族文化。在长白山腹地,漫山原始森林,古树参天,遮云蔽日。一座失而复得的古城,让已经消失了多年的满族古老部落,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护较好的满族木屋群落。锦江木屋村,一个自然形成的村落,保存着最完整、数量最多的满族古木屋建筑群,建筑群是满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充分体现了满族独特的建筑技艺和文化特色。木屋的建筑材料全部来自山林中的木材,通过巧妙的构造和工艺,形成了独特的木屋风貌。这种木屋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正如《村落碑记》云:“直上长白二百里,守望康熙三百年。”

锦江木屋村冬景.jpg

锦江木屋村冬景

  密林掩映、群山环峙的长白山,岩陶烧造技艺传习所内叮当之声不绝。非遗传承人成云阁正在打造一件精美的陶制器皿,色如豆青,声如金玉,功能独特,繁复的花纹和淳朴的色泽令器皿大放异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根雕喜爱,白山民间根雕爱好者自发地组织成立了“根雕协会”,共同探讨与研究根雕艺术。同时也涌现出一批根雕制作高手。池北区郁氏根雕不仅将每件作品都雕刻得化腐朽为神奇,更是极具实用性与艺术观赏性。

  《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在肃慎之国。”肃慎是我国满族的祖先,而“不咸”指的就是长白山,满族祖先依山渔猎而生,期间创造出火山石烤肉这一饮食文化。火山石烤肉起源于长白山先民渔猎文化,先民们狩猎期间,长白山火山石——玄武岩成为烤制肉食的主要烹饪工具,赋予了烤肉独特风味。历经三代传承人,第三代传承人王庆峰自创星辰火山岩石烤肉品牌,多年积累了良好口碑,为技艺传承奠定了良好基础。        

  此外王氏满族摔跤,域民斋清真涮羊肉制作技艺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他们在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促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目前长白山非遗项目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满族民间美术、传统工艺、传统医药、岁时节令等10个门类、133个代表性项目,其中“长白山满族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到目前为止成功申报非遗保护项目32项,其中联合国1项、国家级1项、省级19项。这些项目充分体现了长白山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长白山神》王纪.jpg

《长白山神》王纪

  几千年来在白山松水间孕育出来的人参文化、森林文化、采集文化以其自然、粗犷、淳朴、神奇永存于世界东方。这些文化特点与长白山的自然神韵相交融,创造性地打破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屏障,从而形成了并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的长白山满族文化地域空间体,为吉林省的文化繁荣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把长白山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夯实发展根基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推动吉林省地域历史文化良性发展的必要措施,更是提升吉林省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

  长白山作为吉林省的重要文化地标,正积极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吉林省的“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挖掘提炼整合长白山神庙遗址文化内核和旅游资源,打造融人文、历史、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新IP;长白山老黑河遗址纪念馆建设;红色游+研学游融合发展,塑造长白山文化新地标等一系列项目的稳步推进,长白山文化正逐渐成为吉林省乃至全国的文化名片。

  作者 汪晶美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视觉中国

  来源: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