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饮马河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6575
悠悠饮马河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6657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悠悠饮马河

2024-07-17 11:08      来源: 吉林文脉微信公众号

  人类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几乎都是从水边冉冉升起的。于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生命中都磨灭不了关于某一条河,或某一条江的印记。

  我骨子里淙淙流淌的那条河叫——饮马河。

饮马河_副本.jpg 

晚霞映照饮马河

  饮马河起源于磐石市呼兰岭,但它真正的源头在石头口门,从高耸的大坝到松花江入口,它像一个充满血性和智慧的东北汉子,途经了九十九道弯,汇聚六条大的支流,引领数千眼清泉,一路高歌猛进。

  饮马河是汉语的称谓,清代称之为伊勒门河或驿马河,“饮马”是满语“伊勒门”之音转,意为“阎王”。如今,两岸河堤间近千米的宽阔河道,足可证明当年浊流翻滚,阎王咆哮时的洪荒之威。

  1958年7月27日,治理饮马河水利工程——石头口门水库工程开工。

  时任九台县委书记刘景贤挂帅,抽调110名干部,成立石头口门水库工程处,会同从全县抽调的5000名民工,浩浩荡荡开进饮马河西岸的老山头和杏花山麓,在4万多平方米的河滩上开始了与“阎王”的较量。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没有住房,大家自己动手,搭起45栋简易的草棚;没有柴烧,利用空班时间上山打柴。为了保证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品的运输,工程处派出2200名工人,仅用三天时间就修出一条十多里的交通线。10月下旬,河水已结冰。工人们踏冰下水,与严寒抢时间,昼夜三班不停。

  最关键的一项工程是护砌泄洪,长春市委连夜召开常委会,全市总动员——其他水利工程立即停工,所有人员全部调往石头口门,从德惠市抽调5000人,从各大机关、厂矿、企业抽调近万人。饮马河两岸滩地搭满帐篷,连营数里,整个工地人欢马腾,一派繁忙景象。

  经过三年建设,五年改建,到1965年10月,工程全部完工。石头口门水库枢纽工程属二级水工建筑,2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库控制流域面积4944平方公里,占饮马河总流域面积的60%。工程总量1344604立方米,可蓄水328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18200万立方米,灌溉库容14800万立方米,死库容3400万立方米,可灌溉水田2万公顷、旱田4万公顷。

长春石头口门水库全景_副本.jpg 

长春石头口门水库全景

  这些数字让人心生敬意,因为,每个数字都浸透着建设者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而流下的斑斑汗渍和心中的希冀。

  从此,大河上下,波平浪静、沃野千里,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随着时代发展,石头口门水库成为长春市最重要的水源地,浩浩清流为城市繁荣输送源源不竭的动力,恩泽数百万人民的生活。

  饮马河在正史中的记载,我只追溯到《明史》——永乐十五年,置亦迷河卫。难道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可寻觅的历史只有区区六百年?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饮马河文明神秘的眼睛一定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注视着我们。

  1995年春,石头口门水库下游,一个低矮的丘陵上传出喜讯:经过考古发掘,一座完整的古村落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轰动考古界的腰岭子遗址。

  腰岭子遗址距今6500至7000年,是目前吉林省发现的最早古村落,被誉为“吉林第一村”。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村落中央,人们还发现了目前全国唯一一座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大房址。考古学家推测,这极可能是整个部落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小庙高耸!

  香火缭绕、角号嘶喑、巫神起蹈、扬尘萧萧,形成饮马河千年咆哮的最初“基音”!

  挖铜沟,位于饮马河村。民间俗语“先有挖铜沟,后有下九台”。自挖铜沟沿河而下三十余里,饮马河一条支流的岸边,矗立一座气势恢宏的张家大院。那是大儒张雅南的祖居。张家极重视教育,出资创办私塾,传授国学,开始要求族中适龄子弟必须读书,后来免费接收乡邻子弟,变为义塾。学生越来越多,张家又出资进行扩建,新学堂横跨支流两岸。从这所学堂先后走出了著名地质学家张莘夫、新中国第一对“夫妇大使”——凌青和夫人张联、“五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张立纲等一大批杰出人物。边台文脉自此日渐繁盛。

  从杨诚一、杨灏生父子进士,到“吉林三杰”的成多禄、徐鼐霖,再到阎魁、吴瀚涛、王沂暖、纪鹏、袁惠民、杨子忱、林少华、牛连和……在饮马河畔琅琅的读书声中,边台文脉默默传承至今。

  石头口门水库以下,河道左岸,有一段特殊的河堤,不称“堤”,而叫“台”——饮马河台。

  说到饮马河台,就不能不提及“柳条边”。清王朝于1638年修筑柳条边,历皇太极、顺治、康熙三朝,最终完工于1697年。柳条边头朝西,呈人字形走向,外掘边壕,引水灌之,垒土成堤,插柳结绳,形成全长1300余公里的绿色“柳篱笆”,设21座边门,300余座边台,将清王朝“祖宗肇迹兴亡之所”的辽河、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保护起来。

松花江边的稻田与村庄_副本.jpg 

松花江边的稻田与村庄

  按修建时间先后,柳条边分为老边和新边。新边东端起于舒兰亮甲山,谓之头台,法特边门设二台,除五台位于德惠外,从三台到九台都在九台域内。柳条边对九台影响之大,恐怕是沿途任何一座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九台之名就源于新边第九座边台,如今,仍流传着一首《边台歌》:“头台亮甲山,二台把门关,三台半拉山,四台上河湾,五台兴花涌,六台新发园,七台城子街,八台苇子沟,九台饮马河,人造柳条边。”

  古人以九为极数,“九台”之后,复称头台、二台……新边自“九台”抵达饮马河,遂以大河为边壕,以河堤为台,于是,便有了饮马河台,再往前为腰站村二台屯,柳条边就这样从东北到西南,横贯九台全境,名扬全世界。

  有学者形容柳条边文化与长白山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推开柳条边文化的门,才能窥见长白山文化的魂”。柳条边并非军事设施,虽号称“绿色长城”,却与长城有着本质区别。它也不具备强悍的封禁功能,实际上,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已破绽百出。乾隆曾有诗云:“我来策马循边东,高可逾越疏可通,麋鹿来往外时获,其设还与不设同。”

  既然设与不设差不多,那它又是如何发挥封禁之效呢?“周防节制存古风,结绳示禁斯足矣。”乾隆心里是最清楚的——这条禁线不是画在大地上,而是画在了人们心中。

  东方文明以农耕为根本,所以,我们更能体会大自然的意义,也更加强调“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一条几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柳条边,一段残存的饮马河台,告诉了我们,人类应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吉林外记》记载,有清一代,饮马河流域是围场,并设有驿站。因为没有遭受过多的人为破坏,直到20世纪80年代,大河两岸还是柳色葱翠、百里相连的壮观景象。一望无际的“柳条通”庇佑着大自然的精灵们,土狼、野猪、猞猁、紫貂、狐狸、野兔、野鸡、苍鹰、雀鹰、花鹞,以及各种水鸟自由自在、繁衍生息。而饮马河与“柳条通”所带来的乐趣,也成为无数九台人童年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shuidao_副本.jpg 

  那些美好的记忆不仅仅有袅袅炊烟还有沁人心脾的米饭香。饮马河流域种植水稻的历史已近百年。饮马河大米在秋田小町基础上进行改良,米粒整齐,晶莹如玉,煮熟后芳香四溢、醇厚绵长,是“米中极品”之一。纯净的水质、肥沃的黑土,以及“黄金水稻带”适宜的阳光和温度,使饮马河大米名扬四海,甚至一度走上国家的盛宴以及各国元首们的餐桌。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石头口门水库上游恢复了近千顷“长吉绿肺”的湿地,荷花红、苇花白、芳草青,野鹜齐飞、鹤鸣呦呦,颇有《诗经》中所描绘的古老风韵。而库区连同周边区域又被列为国家级水源保护地,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水质的进一步改善,更增加了饮马河大米品牌的含金量。

  跟大米同样闻名的,还有石头口门野生鱼。零污染的生态环境,使石头口门水库成为野生鱼类的天堂,胖头、白鲢、翘嘴、红尾、鲫狗、嘎鱼、鲶鱼、草鱼……种类繁多,各具风味。加上把蒿、苏子叶,及地道的老汤,一桌纯天然的野生鱼宴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2014年以来,饮马河日益呈现出蓬勃的生机,绿意更浓、水色更清,野鸭、灰鹤、白枕鹤、丹顶鹤……越来越多的鸟类栖居其间。我曾有幸目睹近两千只白头鹤翩跹起舞。还有一次,我竟然发现了被誉为“鸟中国宝”东方白鹳的袅娜身姿。

长春九台区卡伦湖度假区_副本.jpg 

长春九台区卡伦湖度假区

  打开世界地图发现,地球上所有海洋都是相连的。我们实在无法分辨得出哪一片水来自饮马河,但是,同样无法否认,我们随手掬起的一捧水里,会有来自饮马河的分子。那些来自饮马河,来自石头口门水库,来自故乡的分子,早已相忘于斯。

  这是大自然的奇迹!

  面对饮马河千年不息的浊浊沙浪、浩浩烟波,我愿卑微地为它变成一粒沙,磨去棱角,以奔跑的姿势,护卫着两岸无尽的稻菽和不老的青纱帐……

  作者:孟晓冬

  图片:视觉中国

      本文选自吉林省作协编《问脉山水》(文字有删减)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