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是原产于中国的特有野鸭鸟类,数量极其稀少,全球种群数量约2400只至4500只,中国境内仅有1000只左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拥有“水中活化石”和“鸟中大熊猫”的美誉。 目前,中华秋沙鸭在我国的主要繁殖地为吉林长白山地区和黑龙江伊春地区。富尔河流域是其中重要的繁殖地之一。
一
每年春季,冰雪还没有消融,富尔河上就开始出现中华秋沙鸭的身影。它们在河面上飞行,沿着湍急的河水逆流而上。
秋沙鸭有多个种类,如斑头秋沙鸭、红胸秋沙鸭和普通秋沙鸭,大都分布在北半球,种群数量较大。与常见的绿头鸭、斑嘴鸭相比,中华秋沙鸭的外形更为独特。雌鸟的头、颈和上背呈现出棕褐色的羽毛,与胸下的白色形成鲜明对比。而它们那尖状的喙,更是与其他鸭科种类的扁平喙截然不同,这样的喙型使得它们能够轻松捕食鱼类。
三月,中华秋沙鸭飞过千山万水,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绮丽的富尔河。
冰雪初开,富尔河里的鱼类也开始活动起来。中华秋沙鸭大部分时间都在捕食,千万年的进化,它们的食谱并没有太大变化。河中的小鱼,以及林蛙、小虾等,是它们的最爱。作为捕食鱼类的高手,它们有完美灵巧的流线型身材,动作敏捷。它们也很聪明,多选择在水流湍急的河段,趁鱼儿在急流中摆动身体发出的反光,准确迅速地确定鱼的位置,动作娴熟而迅猛。捕食时,它们潜水时间可达20多秒,潜游10多米。它尖尖的、前端带钩的喙,还长着锯齿一样的细小牙齿,猎物很难逃脱。灵巧的喙还能迅速调整猎物的方向,便于顺利吞下。
随着富尔河冰雪消融,其他迁徙的鸟类也出现在这片安静的河畔,有环颈鸻、灰鹡鸰、大雁、鸳鸯等。它们在河滩上觅食,也在为筑巢繁殖做准备。它们与中华秋沙鸭共享着同一片山水。
一周之后,中华秋沙鸭渐渐由集群活动,转变为雌雄相伴的家庭活动。
出行时,雄性会展示出大丈夫身份,无论觅食或小憩,它始终高度警觉。一有异常就会扬颈昂头、左顾右盼,迅速带领伴侣游向河岸隐蔽处,或迅速飞去。正是因为这种警觉机智的性情,让人们很难近距离一睹它们的风采。
不久,成双成对的中华秋沙鸭,在河里觅食的时间突然缩短。它们经常飞向河边的一片树林,往来频繁。那是一片杨树林,也有很多榆树杂处其间。富尔,在满语中,是杨树的意思,富尔河,就是因沿河两岸有许多密集的杨树而得名。
这些阔叶林,人迹罕至,蒿草丛生,隐蔽着一些天然的树洞,正是中华秋沙鸭做窝的理想所在。中华秋沙鸭在繁殖时,专门选择离河岸较近的树木上的天然洞穴营巢,而且洞口距离地面往往超过十米。也正因如此,中华秋沙鸭也被称为“会上树的鸭子”。
清晨,在林中鸟鸣的伴奏下,中华秋沙鸭便在林间盘旋,寻找理想的树洞。
建巢是鸟类繁衍后代的重要手段,许多鸟类通常都是雌雄共同建巢,但中华秋沙鸭却与众不同。雄性鸭只是陪伴雌性鸭飞到树林里,等到雌性鸭进入林中寻找树洞时,它就不再跟随,更不进洞,也不落在树上,而是飞到离树洞最近的河面上等候。
当雌性鸭再次回到它身边时,它大声鸣叫,似乎在询问巢穴的情况。雄性鸭是一位不参与营巢的新郎。
四月中旬,岸边的柳树枝头也已经冒出“毛毛狗”。矶鹬、灰鹡鸰、鸳鸯等,成双成对地在河滩上追逐嬉戏,大声地歌唱,它们也到了繁殖的时刻。矶鹬将巢穴建在离水边不远的灌木丛中,它们是中华秋沙鸭友好相处的邻居。
雌性鸭选好树洞,就等于解决了新房。这时的中华秋沙鸭便放松心情,只等产卵。它们开始远离打扰,在僻静的河段开始温馨浪漫的蜜月生活。
持续一个多星期的交配后,雌性中华秋沙鸭进入产卵期,中华秋沙鸭每年繁殖一次,每窝产卵数量约8到14枚。它们选择的巢穴洞口直径大约在25至30厘米。未发现中华秋沙鸭对洞内构造做什么处理,但洞内有一些木屑,还有中华秋沙鸭从身上拔下的绒羽。有的树洞有缝隙,不少绒羽从中透露出来,暴露了巢穴的秘密。
在产卵期,雌性鸭更加小心机警,对人的活动更加敏感。每次进巢时,它总是在树林中徘徊,在高大的树枝上仔细观察,或飞到不是巢穴的树洞口,似乎想转移天敌的视线。
一些亚成年的雌性鸭也来到树林中,练习林间飞行。它们在枝头降落,也寻找树洞钻进去。它们应该也在为明年的繁殖做准备。
随着产卵期结束,雌雄鸭短暂的蜜月也宣告结束。雌性鸭产完最后一枚卵,就进入孵化期。在接下来约30天时间里,雌性鸭日夜不停地躲在巢穴中孵化。雄性鸭仍在河面上,独自生活。
孵化期的雌性鸭,一般只在中午离巢,到河里觅食一两次,时间在一小时左右。长时间的孵化消耗了雌性鸭的体能,它的毛色变得黯淡,身体消瘦。但它每次觅食的同时,都会用心梳理羽毛。
二
绵延一百多公里的富尔河穿过大蒲柴村后进入一个风光奇特的峡谷。峡谷两侧悬崖陡峭,石壁林立。密集的山林像一片林海,山风吹来,形成阵阵波涛。
富尔河的夏天是一个喧闹的季节。各种水鸟在河面上聚集,一波飞起,一波又落入水面,有时在空中形成一排排的阵型,像凌乱的诗行。各种鸟鸣混在一起,仿佛合奏一首规模宏大的乐曲。晨奏有些清脆,宛如叮咚的流水,更像是互问早安;白天是真正的演奏,一曲唱罢,另一曲又将开始;晚间的鸟鸣有些懒散,像幸福的鼾声。
五月底,富尔河畔已经花红草绿,生机盎然。巢穴中孵化出的雏鸭,会很快离巢,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学习生活本领。
鸭妈妈要教的第一课,是躲避危险。在河岸边的灌木丛下,雏鸭们依偎在鸭妈妈身边。躲避天敌,是生存法宝。
觅食,是宝宝们要学的最重要的本领。鸭妈妈的示范,是最好的传授方法。聪明的雏鸭,似乎一学便会,很快就尝试起来,开始独立觅食。六月里的富尔河,水中、岸边,到处都有昆虫,都是雏鸭的美餐。
在湍急的河流中,鸭妈妈还示范潜水捕鱼和穿越激流的技巧。而宽阔的水域,则是鸭宝宝奔跑的训练场;河里裸露的岩石,是雏鸭们小憩的落脚点。
鸭妈妈始终保持警觉。每次出行,它先侦查一番,确定没有危险,小鸭才会从隐蔽处跟上来。
即使在休息时,鸭妈妈也会间隔几秒钟睁一下眼睛,警惕着周边。在遇到危险时,鸭妈妈也不会独自逃走。即便如此,像天空中的鹰、河里的水獭,还有捕鱼的网,都会对小鸭构成生命威胁。这也是中华秋沙鸭种群濒危的重要原因。
富尔河很快进入汛期,鱼儿也要到上游产卵。鸭妈妈带领着孩子们追逐鱼群。小鸭们还没有学会飞翔,逆流而上也并不容易。但雏鸭们开始捕捉河里的七星鱼、柳根鱼。它们也学会在湍急的水流中,寻找鱼鳞在水里的反光,准确地捕捉小鱼。
汛期的富尔河常被大雾笼罩,黎明时分,几声“嘎嘎”的鸣叫,鸭妈妈带领着小鸭们又出现了。中华秋沙鸭不像绿头鸭那样经常鸣叫。但在大雾中,多几声召唤,才能避免小鸭们掉队。
在休息时,雏鸭们也总是不停地用喙将尾脂腺分泌的油脂涂抹在羽毛上,保持羽毛的防水性能,也使得外表更加美丽。
转眼四个月过去,小鸭已长大,身体健壮,羽翼丰满,跟鸭妈妈不相上下,捕食技能和机智警觉,与鸭妈妈也不差分毫。剩下的,就是鸭妈妈要带领它们学会飞翔。
在宽阔的河面上展翅奔跑。这是飞翔前的预演。但真正的展翅飞翔,会在什么时候呢?
也许,是在某一个清晨,对岸一只水獭悄悄游来,猛地向它们发起攻击。小鸭们猝不及防,本能地展开翅膀,躲避危险。就在那一刻,它们飞离水面,实现了第一次飞翔。
在随后的日子里,鸭妈妈会继续带领小鸭们在富尔河上往返飞行,熟悉家园。严冬时节,它们就有能力举家南迁,等到春雪消融时,再返回富尔河,完成生命的循环往复。
三
秋天的富尔河,波平如镜,流光溢彩。满山的枫叶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炬。美丽的五花山倒映水中,让山和水紧密地交融在一起。
这时节,候鸟们开启了南归的航线,喜鹊在树上列队欢送。地里一片金黄,山上五彩缤纷,河中鱼翔浅底,天高云淡,一片晴朗。各种野花开了几遍即将谢幕,中华秋沙鸭与河边其他的水鸟们,享受着秋日里最后的暖阳。
这些候鸟在天空翱翔,沐浴在金色的朝霞里,它们从来没有把这里当成驿站,这里是它们的家园。它们在这里栖息做窝、繁殖后代,天凉之后,集体南归。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沿袭千万年,未曾有一丝改变。
九月底,富尔河流域进入深秋,中华秋沙鸭开始在宽阔的水域集结。这时,消失许久的雄性鸭再次出现,与鸭妈妈和子女们相会。
这样的聚会是在为南迁做准备。特别是小鸭们要与整个群体建立感情,逐渐性成熟的小鸭们,在这期间又谈起了恋爱。
富尔河流域迎来第一次霜冻,中华秋沙鸭转移到更宽阔的河面上。到了十月下旬,雪花飘飘,中华秋沙鸭终于开始了南迁的旅程。
从三月底到十月底,中华秋沙鸭在富尔河生活约七个月,完成了一次庄严的种群繁殖。
富尔河源出富尔岭,是松花江水系二级支流,此河流穿越崇山峻岭,九曲回旋,滋养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长白山人。
正是富尔河的滋养,让两岸土地风吹稻浪,粮米飘香。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中华秋沙鸭种群在此繁衍生息,成为这方山水的精灵。
从“环境之美”到“生态之美”,从“生态之美”到“人文之美”,以中华秋沙鸭为代表的万千物种正诠释着人与自然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以大山的方式理解森林,以河流的方式理解水鸟,以泥土的方式理解种子。
多情的富尔河,期待着中华秋沙鸭在明年早春再度踏雪而来。
作者简介
杨树,原名杨晓华,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诗集《鲁迅的院子》等6部;散文集《留不住斜阳》;编选集《咀嚼人生》;长篇小说《决战东宁》《和平饭店》《河豚计划》三部;长篇非虚构散文《渤海纪行》《大清始祖》;影视剧本若干。其余作品散见《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作家》《山花》《文艺报》《诗刊》《散文选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