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的中心,是哪里?
面对这个问题,可能十个长春人中,会有八个给出同一个答案,人民广场。
从高空俯瞰这座位于城市心脏的圆形广场,如同一面巨大的日晷,日出日落、光阴流转,将半部长春史投射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广场上。
不过,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2003年这座广场开始实施封闭管理,此后的二十年间,这座广场的中心地带,极少有人踏足。
7月21日8时,时隔22年,人民广场再次向市民开放。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沿着时光的轨迹,追寻这座广场的前世今生……
01
一串名字连起的历史
和城市的中轴线人民大街一样,这座广场也曾数易其名,沿着这串名字所连结起的历史,一页页历史也浮现在眼前……
“大同广场”
今天的人民广场,位于长春最为核心的中心地带,可谓寸土寸金。但是,在一百多年前,这里还是城区与农田的交界地带。
1932年,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纵之下,伪满洲国宣布成立,并将长春改名“新京”,定为所谓的“首都”。负责城市建设的伪“国都建设局”,依照英国学者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拟定了《大“新京”都市计划》。
这片土地,被规划为一座内径130米、外径300米、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的巨大环形广场。
这座广场以及周边城区的规划,被认为借鉴了19世纪巴黎的改造规划。圆形广场道路系统,采取直角交叉与方格网相结合,这一规划理念与巴黎一些广场所在区域颇有相通之处。
长春中心的这座广场被命名为“大同广场”。这个名字,取自溥仪担任伪满洲国“执政”时所使用的年号。
围绕着这座庞大的广场,一座座规模宏大的建筑开始建起。短短几年之间,这座城市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产业中心,开始在广场周围汇集。
而标志伪满洲国“水准原点”的石标,就安放在广场中心的位置。
“水准原点”,是用来计算一个区域海拔高度的基准,其他地点的海拔要以其和广场中心的高度差进行计算。这座广场的中心,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原点"。
短短几年间,这片土地从一片荒芜变得初具规模。当然,这巨变的背后是无数中国劳工的血汗劳作。
1936年,德国记者恩斯特·柯德士目睹了这座广场的建设过程:
工地上,无数中国苦力弯着腰、赤裸着脊背辛勤地劳作,感觉就像童话里的情节,我像站在动物园的栅栏边一样,看着光着脊背的苦力们,在脚手架上上下攀爬。
一位上了年纪的中国苦力(体力不支)正躺在地上愤怒地叫喊着、哀嚎着、咒骂着,“你们一定会再次得到应有的惩罚的……上天会惩罚你们!”
苦力的叫骂声没有停止,被激怒的日本监工却失去了自制力,他气愤地冲向倒在地上的苦力,并狠狠地踹上了几脚,我不自觉地将脸扭了过去。日本监工一脚正好踹到了苦力的脸上。鲜血马上从鼻孔流了出来,接下来,沉重的皮靴又往苦力的脊背上踹去……
伪满时期,一家马车从广场旁的银行大楼前经过 资料图片
在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日本军队巡逻的骑兵、商会的汽车、旅人的马车,环绕着这座圆圆的广场交织往来,让这座广场成为了这座城市最为光鲜的地点之一。
不过,在中国劳工愤懑的目光中,日本侵略者以及伪满洲国的覆灭已经开启了倒计时。
“斯大林广场”
1945年8月,侵略者的末日降临了。
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
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
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声明,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向日军发动全面反攻。同日,150万苏军从东、西、北三个方向,对盘踞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攻势。东北抗日联军紧密配合苏军作战收复东北,根据延安八路军总部的指示和命令,冀热辽的八路军也向东北挺进。
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傀儡政权随之土崩瓦解。
8月19日,苏联红军贝加尔军区加尔洛夫少将率领200人的苏军先遣队空 降长春西部的大房身机场,长春日军随即缴械投降。
苏联军队进入长春城后,“大同广场”被改成了“斯大林广场”。
为了纪念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东北战场上牺牲的23名苏联飞行员,在这座广场的正中心,也就是此前伪满洲国“水准原点”石标所在地点,长春苏军烈士纪念塔在城市中心拔地而起。
40年代的纪念塔 资料图片
纪念塔于1945年11月动工,1946年5月建成,塔身刻有俄文铭文,是中苏共同抗击法西斯的重要见证。几十年来,这座纪念碑以其庄重的身姿见证着中俄两国人民并肩作战、相互支援、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坚不可摧的战斗友谊。
“中正广场”
1946年3月初,苏联红军开始撤出中国东北。在国民党控制长春时期,这座广场的名字也变成了“中正广场”。
这片广场曾一度作为国民党军队设置的“刑场”,不时有枪声响起。美国著名战地记者杰克·贝尔登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见闻:
广场一侧是处决犯人的法场,我到长春的一个星期里,法场上每天处决一名“犯人”,处决犯人的消息都事先在报上公布,可是后来由于连日下雨,只好暂停处决犯人,也许是因为当局,不愿意在无人观看的情况下杀人吧。被处决的都是些什么人呢?一位二十岁的姑娘,据说是共产党。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子,据说是间谍。一位五十六岁的老妇人,罪名是散布谣言。
犯人被五花大绑,背上插着牌子,上面写着他的罪状,叫他跪在囚车上,拉到广场上去,他从囚车上走下来的时候,人群发出了叹息声,纷纷向两边闪开,留出一条路来让他走过去,然后他跪在地上,长春城防军的一名士兵走到他身后,迅速举起手枪射击,人群里发出喃喃声,尸体向前仆倒,人们就散了。在刑场的上方,高高悬挂着蒋委员长的画像,画家把他画得咧着嘴,微笑着……
这样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很久,1948年6月开始,国民党东北“剿总”副司令郑洞国将重兵囤积在广场周围的银行大楼等坚固建筑中,试图以这座广场作为最后的堡垒。
不过,伴随着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中势如破竹,国民党部署在长春的守军,已经四面楚歌。
1948年10月,郑洞国所部全体官兵投诚,这座宏大的广场,见证了这历史性的一幕。
新闻记者穆青回忆:“宽阔的马路上,百余辆受降的汽车正向四面八方飞驰,成群结队的蒋军官兵一批批地向指定地点集中,阵地附近到处堆满了美式的枪械和弹药,偌大的大同广场上,排满了坦克、重炮、战车和吉普,纵横成行,场面十分壮观。我至今还很后悔,当时没有相机,否则,我一定会拍下这一难忘的历史画面。”
国民党军队缴械投降后,我军战士在巍峨的纪念塔下,吹响了胜利的号角,这座历经沧桑的城市,正式宣告和平解放。
纪念塔下,胜利的号角响起 资料图片
“人民广场”
重新回到人民手中的广场,成为了我们无比熟悉的“人民广场”,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1950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春时,曾来到人民广场旁的银行大楼,在听取了工作人员有关这座大楼的建造历史以及坚固结构时,他语重心长地说:“这些都是用中国劳动人民的血汗建造的,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成果,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外国人能办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办到。”
重获新生的长春,也开启了建设年代的脚步。
20世纪50年代,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吉林省宾馆,这两座地标建筑几乎同期建成。
这座广场周边空缺的角落终于被填满,拼成一个完美的圆。
02
一群建筑构筑的景观
这座历史悠久的广场也聚集了这座城市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诸多代表性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环绕广场的建筑若依照修建时间,刚好大致是依照顺时针的方向排列,沿着这些建筑,一页页历史画卷也随即在我们面前展开……
伪新京特别市公署
1932年,在广场的东南角,广场周边的第一座建筑开始动工建设,这座建筑也是伪满时期在长春建设的“第一厅舍”。
这座建筑,曾作为伪新京特别市公署办公楼。建筑高大的塔楼设有瞭望台,以供来访的达官显贵俯瞰城市风光。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曾由长春市委使用。遗憾的是,这座建筑并未保存至今。
1996年,建筑被拆除,原址新建起的建筑成为今日的长春市纪检委办公楼。
伪满首都警察厅
在伪满“第一厅舍”建起的几乎同时,位于广场西南角的“第二厅舍”也开始了兴建。
这座融合了传统风格的建筑,曾对伪满时期官厅建筑的修建起到了很大影响。在伪满统治时期,这一建筑曾作为伪满首都警察厅使用,见证了日伪政权对中国人民的残酷镇压。
这座建筑还曾由长春市公安局、长春市国家安全局使用。未来,它将改造成为“警察博物馆”,承担起新的历史职责。
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伪满放送局
在广场的正西侧,矗立着一座颇具规模的建筑。
这座建筑,于1934年奠基、1935年竣工。建筑建成后,由伪满洲电信电话株式会社及伪满放送局使用。一时间,这里作为伪满管理东北地区电信、电话等各种通信事业的中枢,以及伪满广播放送的中心节点,曾是日伪政权发动文化侵略的重要据点。
如今,建筑由中国联通长春市分公司使用。
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正为这座城市发挥着新的功用。
伪满中央银行
在广场的西北角,坐落着广场周边最有知名度的一座建筑,伪满中央银行旧址。
这座建筑于1934年奠基,1938年竣工,是一座以坚固而著称的建筑。
工程建筑共计动用劳工63万人次,使用混凝土24万袋,曾号称“亚洲第一坚固建筑”。6个金库大门中,最重一个重达25吨,其中门框部分11吨、门重14吨,由美国纽约万事利公司定制。如此重量的库门,在运输的途中费尽周折。先是由海运运至大连,再由用火车运至长春,由于太过沉重、没有车辆能够拉动,只能调动30匹马、50个壮劳力,把金库大门放在圆木上,用最原始的方式运进银行大楼。
银行地下金库的大门今昔对比
除此之外,建筑内部还安装有6部电梯以及升降机、供暖设备、消毒设备以及各类防火防盗装置。地下室中,还设有纸币焚烧及发电设备。
这座坚固的建筑,曾见证了一页页历史:作为伪满洲国的金融统治中心,它曾见证了日伪政权对中国人民的残酷剥削;作为郑洞国困守长春的最后据点,它也曾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和平解放。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
在广场的东北角,是于1958年竣工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这座建筑,曾入选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春十大建筑”。
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整体五层,建筑立面造型、构图严谨,具有明显的民族建筑装修特征。
几十年间,这座宏伟的建筑成为长春人民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
一代代长春人,在这座宏伟的建筑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记忆。
吉林省宾馆
在广场的正东方,是于1958年竣工的吉林省宾馆。这座建筑也曾入选新中国成立之初“长春十大建筑”。
吉林省宾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长春第一家集住宿、餐饮、娱乐与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宾馆。
作为吉林省、长春市各类重要会议的主会场,几十年里,这座建筑曾见证了吉林省无数意义重大的历史时刻……
03
一个广场承载的记忆
环绕广场的历史建筑、茂密的绿化树木、高大而庄严的纪念塔,让这里成为了这座城市无可置疑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座位于城市中心的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庆祝、集会场所,曾见证了这座城市一幕幕永载史册的荣耀瞬间,而无数的市民以及游客也曾走进这座地标广场留下合影。
1956年,长春市民在人民广场庆祝“解放”卡车诞生 资料图片
1960年,有一名年轻的士兵在途经长春时,特地来到这座广场留下了一张合影,他叫雷锋。
雷锋在纪念塔下的留影 资料图片
而翻开长春人的老相册,哪个家庭没收藏着几张在广场中拍摄的单人照或全家福呢。
不过,2003年出于交通安全的考虑,人民广场开始实施封闭管理。
浓厚的树荫与环绕的围栏将这座广场与滚滚车流分隔开来,只有塔尖的飞机仍可遥遥望见。
繁花似锦的广场
令人们兴奋的是,今年在新民大街焕新改造成为“亲民大街”、一座座历史建筑与院落开始拆掉院墙、打开大门的同时,这座封闭已久的广场变化也在不断发生。
广场中心的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塔顶飞机模型、塔身石材、塔柱矮墙以及塔座地面、台阶,进行了修缮。
修缮一新的纪念塔 图据新华社
园林部门在广场范围,栽植三角梅、月季、一品红等各种花卉约115000株。未来,还将对广场内古树名木后备资源加强保护和复壮,对绿化景观进一步强化精细养护管理。
围绕广场新的业态布局也在逐渐形。长春文旅集团将联合上海品牌“人民咖啡馆”打造人民广场店,长春文旅集团“君至长春”系列产品也将实现简餐消费+文化带走的闭环……
广场开设的人民咖啡馆 资料图片
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时隔10年党中央再次召开的城市工作会议。
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城市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蓝图。
同属长春历史文化中轴线的新民大街、人民广场,在充分平衡历史保护、公众体验基础上所开展的焕新改造,或许正是“现代化人民城市”这一蓝图在长春的具象实践。
灯火辉煌的人民广场
这里,就是长春的人民广场。
这里曾经回荡着黎明前夕急促的枪声,回荡着胜利时刻嘹亮的号角,回荡着奔腾不息的车流,而今,这座开放的广场将写下人们的更多记忆。
2025年7月21日,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必将在人民广场的发展历史中,镌下新的一道刻度。(作者:郭帅)
人民广场与城市的天际线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杰克·贝尔登 《中国震撼世界》
恩斯特•柯德士《最后的“帝国”》
巴莉雅《哈尔滨建筑师巴赤吉》
越泽明 《伪满洲国首都规划》
《长春市志》《吉林画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