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起营业!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址,即将变身“松苑咖啡馆”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2918
9月30日起营业!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址,即将变身“松苑咖啡馆”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82918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9月30日起营业!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官官邸旧址,即将变身“松苑咖啡馆”

2025-09-26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长春松苑宾馆深处、绿荫掩映之间,藏着一座造型古朴别致的仿德式古堡建筑。

  日伪统治时期,它曾经作为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官的官邸,见证了侵略者对这片土地的压迫与掠夺。

  新中国成立之后,它曾经作为昔日的“省委一号”招待所,见证了诸多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作风……

01.jpg

即将营业的“松苑咖啡馆”

  几十年间,这座建筑矗立在城市中心,承载着这座城市所经历的一幕幕历史记忆。

  如今,围绕这座建筑的修缮工程已经基本完工。在历经“修旧如初”的修缮之后,这座建筑的历史风貌得以真实还原。

  9月30日,这座建筑将作为咖啡馆正式面向公众开放。人们将能够置身其中,触摸建筑、感受历史,实现“再用一百年”的价值延续。

03_副本.jpg

即将营业的“松苑咖啡馆”

  当你步入这座阅尽风雨的建筑之中,坐在窗边,随着杯中咖啡升腾的热气一同氤氲开来的,还有藏在这座建筑之中的百年烟云。

  不妨在这里走走、停停,静静倾听这座建筑曾经见证过的那一段段历史……

04_副本.jpg

即将营业的“松苑咖啡馆”

  走进那段历史,在这座建筑的回廊里,一张张照片整齐悬挂,展现着这座建筑所见证的岁月记忆。

  沿着走廊一路行进,一幕幕历史瞬间便次第在眼前铺展开来。

05_副本.jpg

建筑墙壁上悬挂的历史照片

  这座建筑原为侵华日军关东军司令官官邸,始建于1933年,落成于1934年。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它曾先后由苏联红军及国民党新一军接管;1948年长春解放后,由长春市中苏友好协会接管;1953年,改为中共长春市委招待所。

  1954年,吉林省会迁至长春,这座建筑也转归中共吉林省委使用,更名为“省委一号招待所”,成为重要的政务接待场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都曾在此下榻,这座建筑及其所在的宾馆也见证了老一辈革命家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06_副本.png

  毛泽东主席下榻这座建筑时,在正厅与吉林省委常委合影  资料图片

  1958年2月13日至2月14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吉林,视察了第一汽车制造厂及长春电影制片厂,下榻在这座建筑的101房间(今“润之厅”)。

  此次视察,毛泽东主席喝的茶、吸的烟,都是自己带来的。第一顿吃的是大米、小米掺在一起的二米饭,外加一块红薯,两三样菜和一碗汤。第二顿也依然如此简单。人们送来了吉林的特产松花江白鱼,盛情难却之下,他才让厨师切下一段,算是额外加了菜。

  周恩来总理也曾下榻在当时的“省委一号”。1962年6月,周恩来总理在东北三省调研时,特别叮嘱工作人员:当时的物质条件很困难,领导工作不能特殊,鱼、蛋、肉之类东西不吃,肉制品也不行。

  周总理到达长春后,曾下榻在宾馆的“二栋”,后勤人员想为他做几道好菜,邓颖超只好自己出面把管理员找来,亲笔写下:山珍海味不准吃,肉、蛋和油炸东西不吃。

  做饭的师傅看到后,激动地说:“我当了这么多年厨师,还没有见到过像总理这样,这不准吃,那不准做的。”

08_副本.jpg

  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二栋”门前和工作人员合影  资料图片

  几十年间,这座建筑及它所在的宾馆接待过许多风云人物,见证过诸多历史瞬间。

  2007年,这座建筑被公布为长春市历史建筑;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这座建筑,数十载风雨也在这座建筑的躯体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2024年起,松苑宾馆本着“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这一基本修缮原则,对这座建筑进行了历史性保护及活化利用改造。

  而今,走进这座建筑一处处细节所传递的温度,能让你更深刻地感受到这座建筑所藏着的时光。

建筑旧照及修缮后的今貌

  走近这座建筑,不妨触摸一下那粗糙的外墙面砖,这种独特的面砖设计源于美国建筑大师、“流水别墅”设计者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独特设计,这种面砖表面带有划痕,弱化了建筑材料的坚硬感,从而让其质感显得更加温润、柔和,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还能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长春,这种面砖曾经风行一时,而在这次复原中,对外墙面砖的修缮过程中,采用了同样的工艺,对面砖的质感、色泽进行了深度的还原。

  步入门前的门厅,头顶的星状装饰,大门周边的精美装饰……建筑建成之初的样貌,得到了深度的还原。

  迈入一楼的大厅,楼体扶手的镂空装饰、头顶的巨大吊灯,都得到了完好的保留。

建筑门厅今昔对比

建筑二层及吊灯旧照及现状对比

  而许多不易发现的小细节则更能让你感受到这次修缮的用心之处:在楼梯的扶手处,摆放着两盆特殊的绿植。虎皮兰之所以这样摆放,是为了还原1958年毛泽东主席下榻这座建筑时一楼大厅中的装饰。

12_副本.jpg

  一楼大厅楼梯扶手放置的虎皮兰,还原了毛泽东主席下榻时的场景装饰

  这样的细节,在建筑的修缮过程中,比比皆是。

  在一楼的“润城厅”,能够看到天花板上悬挂的三盏吊灯,中间的那一盏,相较于两侧的吊灯,缺少了一个吊坠装饰。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因为三盏吊灯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为了保存原有风貌,便把三盏灯依照其本来面貌,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

13_副本.jpg

三盏吊灯,折射出特殊的修缮细节

  除此之外,保留原状的玻璃窗及其金属把手,在修缮过程中“重见天日”的开窗……随处可见的细节,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座建筑所见证的悠长历史。

14_副本.jpg

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玻璃窗及铜把手

14-1_副本.jpg

  这扇窗曾经在此前建筑的改造隐没在夹层中,在本次修缮中“重见天日”

  而毛泽东主席曾经下榻的“101”房间则依照历史照片及材料,进行了还原。卧室内,一张板床、一套藤椅;书房里,一套桌椅、满柜书籍,简朴的布置,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一代领袖严于律己、心系人民的崇高风范……

14-2_副本.jpg

14-3_副本.jpg

毛泽东主席曾下榻的“润之厅”

  在建筑的一隅,建筑各个年代的历史照片悬挂在墙面。有心的游客们,不妨在此驻足,以这些老照片作为指引,在这座历久弥新的建筑中,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寻找镜头定格的往昔,与今日景象重叠的瞬间。

15_副本.jpg

建筑修缮后的一角

  如今,在绿荫环绕的松苑宾馆深处,这座新生的咖啡馆,静静地等待着正式开放的一天。

  真正的铭记,从不是让建筑成为难以触摸的标本。

  当人们坐在曾经的历史空间中,咖啡的香气、时光的回响,在空气中缠绕交织。这座建筑所见证的岁月,便不再是教科书上遥远的文字,而会化作身边可触可感的记忆,可品可读的历史。

16_副本.jpg

  回首往日,这座建筑的历史曾在伪满时期写满屈辱的一页,也曾在创业年代留下满怀激情的篇章。今天,又将掀开全新的一页。而这一次,这座建筑的故事,将由你我,共同书写!(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1.松苑宾馆

  2.沈燕 《伪满遗址》

  3.王新英 《长春近现代史迹图志》

  4.杨宇编 《长春近代建筑图鉴 1932-1945》

      来源:吉林文脉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