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物质世界更丰盈的是精神世界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792511
比物质世界更丰盈的是精神世界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792511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书评

比物质世界更丰盈的是精神世界

——评陈凤华新著《追鸭记》

2023-11-14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女作家 陈凤华.jpg

作家 陈凤华

  我和女作家陈凤华认识时间不算长,接触也不算多,但她发表在报章的文学作品,我一直在关注,感觉她是一个痴迷文学,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且是十分刻苦勤奋、有追求有意志、有个性、内心丰盈的作家。从她近些年出版的《瀚海情书》《记得住乡愁》《守护大山的人》《长白山下是我家》等作品中,可以感知她的创作风格有自己刻意的追求,并在题材的选取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个性,因之,我把她视为吉林省生态写作领域的一名新秀,不知是否恰当。

  前几年,在一次文友聚会上,听凤华本人说,她迷上了中华秋沙鸭,而且迷得如醉如痴。甫一闻之,我不由对她的痴情所打动。熟料几年过去,直至今年9月,当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将一部洋洋25万余言、名为《追鸭记》的图书送到我手上时,我始为凤华的独异行藏、快手写作所惊诧。而细读《追鸭记》,在随着她的文字游走在长白林海、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时,我深深地被凤华的卓尔不群的“非常”行为所感动了,我开始真正全方位地认识了中华秋沙鸭,更进一步认识了一个总是行走着的、谈笑着的、思考着的、写作着的,总而言之是一个立体的、多向度的作家陈凤华。

追鸭记 图书.png

《追鸭记》陈凤华著 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

  《追鸭记——中华秋沙鸭观察笔记》是作者自2019年始,历经五载,亲身踏查观测,数度往返于城市与山林之间,又途经13个省,追随中华秋沙鸭南迁的脚步,最后整理创作的一部生态纪实文学作品。书中真实记录了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珍稀候鸟——中华秋沙鸭在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生息、繁衍、南迁等生命全过程。既然是纪实作品,就应是肉眼所见,任何的道听途说,所有的凭空想象,一切的假设推理,统统都应拒之门外。而凤华的笔下,字字句句都是从“现场”中得来,山是真山,水是真水,林是真林,鸭是真鸭,是绝对的“第一手材料”。

  一卷读罢,《追鸭记》深深地吸引了我,感染了我。

  首先,我读《追鸭记》,被作者匪夷所思的痴情所感动。一部《追鸭记》,所记物事可谓洋洋大观,然而,若问其好在何处,我以为好就好在一个“追”字上。作者对中华秋沙鸭的喜爱,近乎痴迷,不,是近乎痴狂!于是,她决定循着中华秋沙鸭的踪迹,去追寻、探密,开始了她传奇的“追”鸭之旅。初时,对中华秋沙鸭,她“急迫地等待着,盼望着,盼着中华秋沙鸭早些回到长白山下的家,我想用脚步去追寻,用文字去记录,那令我梦绕魂牵的精灵。”“初见中华秋沙鸭,我心动了。它的眼眸、它的双翅、它的冠羽,有种魔力如钩,钩住了我,使我如醉如痴。之后,我的眼底,我的心间,全是它的影子。”哈哈,这是何等的痴情与执着?说得形象一点,这种痴迷和执着几乎到了“鸭”迷心窍、“执迷不悟”“死心塌地”的程度!难怪作者是那样义无反顾地对中华秋沙鸭起而直追,且是穷追不舍,从省城追到长白林海,又从长白林海追到中原湘赣。这样的劲头,确有“海枯石烂心不变”的倔强,更是情怀、意志、毅力的纤毫体现。

恩爱.jpg

《恩爱》陈凤华 绘

  也许,有人从人类天性喜欢动物这一层面来解释作者的痴迷秋沙鸭之举,我却不以为然。从书中的文字中,你确实能无时无刻地体会到作者对人类朋友——动物的喜爱,尤其是对濒危珍稀动物的喜爱。然而,对于作者来说,这种情感与其说是出于喜爱,莫如说是出于强烈的对动物中珍稀濒危群体的珍惜、保护意识。中华秋沙鸭是目前世界濒危物种之一,是比扬子鳄还稀少的国际濒危动物,在全球仅有两千多只,在我国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中华鸟类活化石。所以,抢救、保护濒危珍稀动物,促进人类生态环境的平衡和谐,唤醒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才是作者念兹在兹的初衷和“追鸭”脚步始终不停的原动力啊!

  其次,我读《追鸭记》,被作者的忧患意识所感动。“人类应该退让一步,绕开河道开发,划出一片水域,让中华秋沙鸭栖息繁衍。”这是何等的忧患意识?一个柔弱的女子,其职业与生态环境保护没有任何关联,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写作者,却向大千世界发出了呼唤。她对未来满怀信心:“中华秋沙鸭也不是单一的个体,它们是自然的,它们是生态的,我们为了大自然前行,我们为大生态奔走,想到这里,我们热血沸腾。”“爱鸟的最高境界是关心鸟儿生存中的每一个细节,避免伤害,杜绝捕杀。善待它们,用心珍惜!守望它们,永恒相伴!”“保持鸟儿的安宁,保护大自然和动植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就是对人类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爱护,就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爱护。”何谓悲天悯人?何谓大爱无疆?读一读这样的文字,就会深切地体会到其中的微言大义,也自然会强烈地感觉到作者那颗赤子般的爱宇宙、爱人类之心。

跳巢.jpg

《跳巢》陈凤华 绘

  “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每当听到这首《北京奥运会主题曲》的时候,我就会被那闪烁着人性光芒的语句而怦然心动,就会被有缘同在一个蓝天下休养生息的所有地球人而深感庆幸。而在品读凤华的《追鸭记》时,这种情愫时时伴随着我。我想,地球之上不管什么人,皮肤不同,种族有别,国籍各异,但只要摒除人性中的自私、狭隘和偏见,心存大爱,就能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和增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倍加珍爱地球,珍爱生命。在这样的视角下,《追鸭记》恰像晨钟暮鼓,在全社会倡导增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强化生态危机意识,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背景下,必将起到警世钟的作用。

快乐嬉戏.jpg

《快乐嬉戏》陈凤华 绘

  最后,我读《追鸭记》,被作者的创作态度和文学取向所感动。作家写什么?为谁写?也就是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一直是我国文艺理论界所争论的一个焦点,它也是检验一个作家及其作品是否具有人民性的试金石。纵观文学史,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作家以反传统自诩,不愿也不去深入现实生活,不去观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去观照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不去观照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只是缠绵于个人的情感宣泄,醉心于抒写杯水波澜,表达一己悲欢。“躲进小楼成一统”“已是黄昏独自愁”,卿卿我我,腻腻歪歪,毫无精气神可言。文坛上曾经出现的“身体写作”“前卫文化”等就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而真正有眼光、有情怀、有格局、有出息的作家,是那些胸纳环宇,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和炽热为民情怀的作家。他们眼睛有晴雨,笔下有风雷,写出的作品若黄钟大吕振聋发聩,激浊扬清,历久弥新,真正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著名作家柳青落户农村六载,四易其稿,方有《创业史》存世;吉林作家胡冬林孤身森山生活五年,足迹遍白山,始得《山林笔记》出版。

  《追鸭记》的作者陈凤华的创作态度和文学取向,正是承继了柳青、胡冬林这样优秀作家的传统,走的是一条深入生活、深入基层的创作之路。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有趣的灵魂才能看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有情怀的作家才能挖掘生活的真善美。好的作品的成功创作,绝不是单纯的才华问题,而是作家的情怀问题、格局问题。这就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所云的“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所表达的深意。《追鸭记》的创作过程就体现了作者心雄万物、普济苍生的情怀和格局。

迁徙.jpg

《迁徙》陈凤华 绘

  若总结《追鸭记》创作的成功经验,愚以为:创作创作,贵在“创”,成于“作”。《追鸭记》从选题策划到执笔写作,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创造过程、创新过程,而“创”离不开“闯”,该书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充分体现了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创劲和闯劲,是因难能,所以可贵!凤华在“追鸭”的五年间,饮河水,食泡面,合衣眠……艰苦备尝矣!“想想自己,放下工作,撇下家人,为中华秋沙鸭的一跳,在长白山逗留半月有余,很多朋友认为我疯了。”“文学作品不只是写出来的,还是走出来的,更是等出来的、熬出来的。”这,或许就是作者创作《追鸭记》的经验之谈吧!

  《追鸭记》结稿后,在文友中反响颇佳,作家赵培光在该书的序中说:“从初恋到热恋,中华秋沙鸭调动了风华,也主导了凤华。心系兮,魂归兮,蓦然回首。曾经的人生百味,一风一风吹了。她得意于看鸭子,得益于看鸭子的路上。之于她,有难度的写作其实最接近快活。”散文家王宗仁说:“这本书,可以让读者追随作者的脚步和思绪前行,开启长白山水域的一次漫游;不仅仅让读者记住珍惜的野鸭、了解作者不一样的观察经历,还调动读者在思考自然生态方面的无限可能。”散文家彭程说:“长久的追踪、观察和记录,付出的时光、辛苦和爱,成就了这一部别具特色的作品。透过作者沉静笃定的目光、清澈秀美的文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生态美好的价值,都融入生动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获得了出色的彰显。”所言皆珠玉,凤华受之可也!

  对于人生来说,大抵离不开物质与精神两大元素;而对作家陈凤华来说,比物质世界更丰盈的是她的精神世界。而这才是她最富有、最可贵的。

  凤华,你的创作风华正茂,愿你的《追鸭记》能成为吉林文脉中的一枝独秀!愿你在今后的文学之路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生态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朱晓东,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不惑集》《怡庐夜话》《自言自语》,编著《大学同学》等。

编辑:曹淑杰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