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迟子建的《东北故事集》里来一场“尔滨”深度游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25684
在迟子建的《东北故事集》里来一场“尔滨”深度游 书评-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2568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书评

在迟子建的《东北故事集》里来一场“尔滨”深度游

2024-03-07 10:02      来源: 四川日报

  2023年冬天,哈尔滨一夜爆火。当本地人调侃着“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南方“小土豆”感叹着“尔滨,有被你宠到呀”时,一个个精妙的段子、搞笑的热梗、温情的故事不断在东北大地上演。事实上,哈尔滨在中国的版图上,从来都是一个传奇所在地。

  2024年1月20日,腊月初十,大寒。作家迟子建在社交媒体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大寒。暮色深沉。此刻读小说犹如泡澡,身心安泰。即将踏入60岁门槛的我,有40年是在小说的岁月中,可见虚构是多么迷人,多么有生命力!这个冬天,我们‘尔滨’人都在‘猫冬’,把冰雪美景留给南来的小金豆们。”

  迟子建以非常应景的语言,顺势发布了最新著作《东北故事集》出版的消息:“封面稚嫩小画由我绘就,愿北方的原野,岁岁繁花似锦!感谢亲爱的读者。”

  三部中短篇,大家迟子建

  《东北故事集》,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得主迟子建的全新作品,收录了她近年来创作的3部钩沉东北历史的中短篇小说。 《喝汤的声音》,聚焦海兰泡惨案,述说哈喇泊家族3代人在黑龙江畔的生死传奇与爱恨情仇;《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宋徽宗的幽囚岁月为切入点,展开一场亦真亦幻的相拥与别离、荣辱与兴衰的穿越之旅;《碾压甲骨的车轮》,以晚清罗振玉所藏甲骨失散为引,围绕一桩迷雾重重的失踪案,探寻人类心灵世界的烛火微光。

  新书上市后,反响热烈,首日便实现加印,当日印数已达10万册。

  《喝汤的声音》曾获得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短篇小说奖。颁奖词如此评价说:“迟子建的《喝汤的声音》在她的小说创作里面,可能属于异数,与她一贯的诗意书写和抒情腔调有所不同。这篇小说可以称之为魔幻现实主义,在真幻之间写出了普通人哈喇泊的一生。他的一生并非传奇,但又链接着乌苏里江地区1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从1897年开始到下乡青年返城再到今天的生活场景,在‘喝汤的声音’里恍然流过。近年来,迟子建以其不同寻常的历史纵深感与人的命运感无缝对接,使小说的宽度和厚度大大拓展,呈现出大家风范。”

  评论家贺绍俊对《白釉黑花罐与碑桥》高度赞赏。他说:“迟子建的文学想象从来都不缺日常生活的温情和对现实的关爱,但她现在越来越热衷于以魔幻之水浇灌自己的想象大树。她像一名女巫,引领我们夜漂巴兰河,穿越时间隧道,与宋代的精美工艺和凄美情爱相会于五国头城遗址,翻唱了一支靖康之变的梦幻曲。她以高超的叙述技巧,自如地游走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将对现实的嘲讽与对历史的沉思一起装进了白釉黑花罐里,让碑桥承载着美与善的永恒。”

  在看过《碾压甲骨的车轮》后,《收获》副主编钟红明感到震撼。他直言:“对罗振玉、王国维这些在历史中显赫过的人物,他们的纠葛,作家似又在抚摸历史褶皱时,拨开种种冲突的结论,有了别样的精神解读。而那对碾压过罗振玉家被哄抢遗落的甲骨的马车轮,辗转迁徙于不同主人,愈发神奇魔性。”

  据了解,写完《喝汤的声音》后,迟子建“对这样的东北故事的叙述信心建立起来了”,相继完成《白釉黑花罐与碑桥》以及《碾压甲骨的车轮》。文学界对这3部作品评价甚高:《喝汤的声音》荣获首届高晓声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荣获第五届《钟山》文学奖中短篇小说奖;3部作品均入选包括《收获》文学榜在内的多个重磅文学榜单。

  百年东北史,可长也可短

  1964年,迟子建生于黑龙江漠河,1983年开始写作。她的代表性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烟火漫卷》等,无一例外都根植在东北的黑土地上。那里是她的故乡,也是她文学的故乡。她书写熟悉的大河奔涌,莽原林深,构成当代文学史上迷人的东北风景。 评论家张学昕说:“从一定意义上讲,迟子建的小说,就是一部百年东北史。只是这部文学的百年东北史,充满了个性、灵性、智性以及多重的可能性。30多年以来,她写作出绵绵五六百万言的小说、散文等叙事性作品。字里行间,深入历史与现实,重绘时间与空间地图,再现世俗人生,柔肠百结。”

  在新作《东北故事集》中,迟子建更是将东北史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承载小说的双轨,一条是历史,一条是现实。”这些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源于迟子建近年来工作的变动。

  迟子建回忆说:“在政协分管文化文史工作的这3年,我走了省内不少市县,很多地方年轻时去过,还停留在青春的记忆中。也许是人近黄昏的缘故,重走故地,万千感慨,世界的颜色仿佛暗了一层。那些隐匿在冻土深处的故事,以前似乎是浑噩的,如今却鲜润明媚,像熔岩一样漫出地层,闪烁着,跳跃着,让我看到了艺术的霞光。”

  书写历史的意义不在于史实的再现,而在于对生命情感的重新体认。迟子建以独特的故事结构,再次延展着迟子建“东北经验”的美学张力。但不同于《伪满洲国》超过千页篇幅的鸿篇巨制,也不同于《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群山之巅》《烟火漫卷》等常规篇幅的长篇小说,迟子建近3年来的创作集中于中短篇。

  “因为工作岗位变化,写作时间刹那间变得碎片化,一度让我非常焦虑。以往我可以心无旁骛驰骋于小说中,现实世界反而像虚构的;而现在我被结结实实打回现实,夜里连梦都少了,只能见缝插针进入文学天地。”现任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作协主席的迟子建表示,既然难有从容的时间经营长篇,便尝试用中短篇来演绎这些故事。“好听的故事,似乎总是短的,这经验是从童年得来的。在北极村的长夜里,外祖母讲给我的故事,往往10多分钟就是一个。”

  对于一位从事文学创作40年、对自己要求极高的作家而言,把一部作品写短往往更难:这背后是故事结构的调整、叙述语言的精炼乃至创作习惯的重塑。

  在创作开篇之作《喝汤的声音》时,迟子建“写的时候不停地捶打和挤压它,不断地‘收’,让一条河瘦身为溪”。同样来自东北的青年作家班宇,高度评价这部经历了“捶打”与“挤压”的作品,他认为:“这篇小说完成了一次非常完美的实践,在许多方面都做到了一种平衡,衔接顺畅,也将一个更为庞大的事物的轮廓勾勒出来。”

  六十耳顺年,文学是羁绊

  2022年6月,由于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的推荐,迟子建的经典作品《额尔古纳河右岸》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一年半内销售突破500万册,成为近年来最为畅销的严肃文学书籍。

  2023年12月,“东北”这个词热火朝天地占据了各大话题榜,“尔滨”冰雪游火热出圈,为哈尔滨乃至东北地区带来“泼天的富贵”。

  面对这样的热度,迟子建十分冷静,她一如既往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比起现实世界的喧嚣,她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钟爱的文学世界中。

  2023年11月,迟子建在乌镇将完稿不久的《东北故事集》交予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书封面的插图来自迟子建的原创,画的是她脑海中的东北原野,画面中央的罐子里放着原野上的各色花草。

  这本新书对迟子建而言,或许就是那个罐子,罐子里的花草是近年来的成果。她郑重地将这些成果交给她的读者,一如她在全书结尾所写的那样:“关于东北故事的系列小说,A面之后,就像我在这个飞雪的日子写的后记,会有B面。而作家和读者最曼妙的相遇,一定是在故事中。”

  《东北故事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结集出版时,迟子建也踏入了60岁的门槛。“60年,我有40年是在小说的岁月中。60年,我有30多年是在怀念已故亲人的日子里。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他们永别得实在太早太早。”

  迟子建感叹:“青春一去不回头,白发一来不再去。虽说渐渐走向人生的黄昏,但我对文学热望不减。如果说这世上有一条绳索可以缚住不羁的我,那一定是写作。”(肖姗姗)

来源:四川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